孫海燕
摘 要:小學語文在小學階段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它是學生語言能力發(fā)展的基礎,其中朗讀教學更是重中之重,新課標也對朗讀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當前很多小學語文教師還沒有認識到朗讀教學的重要意義,在以后的教學中要加強朗讀訓練,優(yōu)化教學目標,運用多樣化的朗讀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引導學生在朗讀中積極思考,陶冶情感,實現(xiàn)語文教學有效性的不斷提高。本文主要針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朗讀訓練的策略進行了探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 朗讀訓練 意義 策略
在當前教育改革深入開展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家長和教師都更加注重小學語文教育,更加注重培養(yǎng)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小學語文教育方面,增強學生的朗讀訓練水平,可以有效地提升小學生語文水平的發(fā)展,只有增強小學生的朗讀訓練能力,才能為發(fā)展其他語文綜合能力提供前提,才能更好的學好語文知識,從而為學生在初中、高中以及以后的學習和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朗讀對于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意義
(一)朗讀可以引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可以有效地引起學生對語文課文學習的興趣。比如播放朗讀錄音、示范閱讀等,帶領學生進入課堂環(huán)境,使學生不自主的想象課文中出現(xiàn)的情景,從而學會主動學習,從“學會知識”到“學會學習”。朗讀是眼、口、耳、腦等多種感官的協(xié)同運動,也只有在多種感官積極參與的情況下,才能最有效地形成朗讀能力,更好地領略課文之勝景。朗讀可以創(chuàng)造一個認真學習的外部環(huán)境,引領學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tài)。
(二)朗讀有利于對課文的理解
在實際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朗讀的形式有多種多樣,可以帶領學生朗讀、讓學生自由朗讀等,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閱讀過程中抓住課文重點,正所謂古話所說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意思。教師在對小學生進行語文課文的講解時,要注重讓學生熟讀課文,每次上課之前先找?guī)讉€學生通讀全文,培養(yǎng)學生提前預習的習慣,在通讀全文之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稍微有一點通透,然后經過課堂上老師對重點知識的講解,學生整節(jié)課下來對課文的掌握能力遠超過不進行閱讀的同學。
(三)朗讀有助于學生語言的發(fā)展
學生在進行朗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有沒有少字多字、讀音是否標準等,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等綜合能力,從而使得學生通讀順暢,增強語感,進而加強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學生在朗讀過程中,不僅僅局限于學習課本中潛在的知識點,還可以從中讀出課本以外所蘊含的道理,讀出人生真諦,學習精美語句,對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提升有重要的意義。
(四)朗讀有助于審美教育
朗讀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課文中經常出現(xiàn)對美好景物、美好事物的描述,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不由自主的進入作者描述的畫面之中,比如秋風落葉、瀑布、草原、大海等景象的描述,都有助于帶動學生進入腦海中出現(xiàn)的畫面之中,從而提高對現(xiàn)實生活中各事物的審美能力。
二、如何提高小學語文的朗讀訓練能力
(一)優(yōu)化教學目標,注重開展朗讀訓練
教學目標是根據(jù)國家規(guī)定的教學大綱所制定的教育計劃,教師通過對教育目標的理解,把具體的目標進行精細加工形成具體的教學計劃,綜合思想道德教育內容,對學生進行具體、深化的教育。在小學語文教育過程中,大部分教師注重對課本內容的教育,讓學生學會課文內容,這種目標較為籠統(tǒng),讓學生學會知識的方法有很多種,在對語文課文的教育過程中,應該注重學生在朗讀過程中的情感、語速、停頓、重復等方面的教育,這才是最科學的教學目標。
(二)優(yōu)化教學方法,培養(yǎng)主動學習能力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方法是教師處于主要地位,學生處于被動地位,這種教學方法不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應當把教學生知識變?yōu)榻虒W生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讓學生主動進行課文朗讀,可以幫助他們潛在的理解課文內容,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比如開展重點詞句的比較朗讀,對于《泊船瓜洲》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可以讓學生把“綠”換成“吹”進行比較朗讀,一換一讀中,學生很快理解到“綠”字恰如其分的寫出了春天的綠色美景,描繪了生機勃勃的動態(tài)美;再比如,可以利用插圖的看圖朗讀,在《狐假虎威》朗讀時,先讓學生仔細觀察課文插圖,狐貍東張西望,老虎半信半疑,小動物們滿臉恐懼,抓住這些生動形象的畫面,能夠收到很好的朗讀效果。
(三)倡導個性化朗讀,真正融入內心感情
課堂上,語文老師常用的一句教學術語:“請大家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薄坝懈星榈睦首x”,朗讀出的是誰的感情?教師往往以自己對文章的理解、自己對作者情感的體驗為標準來衡量學生的朗讀是否有感情。比如有位語文老師要求學生朗讀《頤和園》第四自然段:“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游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辈簧賹W生把“滑”讀成了重音,這位老師說:“‘滑在句子中描寫出昆明湖湖水非常靜,在這里讀時就要把重音輕讀?!庇袀€學生提出不同意見:“把‘滑讀成重音,可以體現(xiàn)出游船、畫舫在平靜的湖面上動作的輕柔舒緩,從而體現(xiàn)了湖面氣氛的寧靜。”最后這位老師卻要求學生按自己的要求一定輕讀,在老師的堅持下,學生下次朗讀,果然整齊劃一。實際上,學生的個人體悟不見得沒道理,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朗讀出個性,這樣才能讓他們更加有興趣,也更有助于創(chuàng)新能力的挖掘和培養(yǎng)。
結語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要提高對朗讀訓練的重視程度,注重教學方法的優(yōu)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朗讀訓練。朗讀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要科學制定詳細的訓練方案,調動學生自主朗讀的積極性,倡導個性化朗讀,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孫旭升.新課改視域下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常見問題及對策探討[J].西部素質教育,2015(06):115.
[2]劉長河.淺議新課改視域下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亞太教育,2016(11):16.
[3]劉明鴿.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朗讀訓練[J].學周刊,2017(02):41-42.
[4]彭宗祥.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朗讀訓練的方法[J].社會科學:引文版,2017(04):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