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元
“歷史理解”雖沒有被概括進最新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但其重要性仍不容忽視。新課標提到“對歷史的理解是歷史解釋的關鍵”。[1]徐賜成老師強調“歷史課堂教學要著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理解力”[2],葉小青老師提出“歷史理解是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形成的基礎”[3]。同時,“時空觀念”中強調只有在特定的時空框架才可能對史事有準確的理解?!笆妨蠈嵶C”通過史料辨析所形成對歷史正確、客觀的認識,以及“家國情懷”中對祖國的認同感,都無不體現“歷史理解”的重要性。因此,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指向了歷史學科本質,它要求學生像歷史學家一樣理解歷史。那該如何構建學生的歷史理解呢?
一、構建學生歷史理解的“原理路徑”與“反思路徑”
什么是“歷史理解”?鄧京力教授強調了四點:“第一,歷史理解是指將對史事的敘述提升為理解其意義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認識;第二,歷史理解的主要途徑是通過辨識各種歷史敘述與歷史事實之間的差別復原歷史語境、以同情的理解態(tài)度、依據史料設身處地認識具體史事、形成合理的想象而達成的;第三,歷史理解能力培養(yǎng)的主要方法包括理解史事的含義與建立其間的貫通性認識、以客觀的態(tài)度理解歷史文本、感悟史事的實際境況、以史料為基礎理解古今之間的差別、認識歷史文本中的不同歷史理解及其原因、辨識歷史文本的作者原意并加以運用等;第四,歷史理解的目標是在同情理解的基礎上建構自我的歷史敘述,形成歷史地看待問題的意識,能夠以客觀的態(tài)度處理?!盵4]
基于此,許多教師圍繞著構建學生的歷史理解做了嘗試性教學。楊儀老師提出從豐富歷史情境的角度提高學生理解歷史的能力[5] 。王秀青老師從動機和效果角度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理解[6]。鄧京力教授提出“復原歷史語境的訓練來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理解素養(yǎng)”[7]。這些做法有助于構建學生的歷史理解,也是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主渠道,它可稱為構建歷史理解的“原理路徑”。他們從“歷史理解”的基本原理入手,基于課堂教學中豐富的史料補充,通過設問,引導學生解析史料,還原歷史場景,構建學生的歷史理解。
但同時,必須面對高中歷史學習的現實:除了歷史課堂學生們能見到多少真正史料?課下又能有多少時間去查閱文獻?學生在歷史學習中見到最多的材料是教輔資料中的試題,這些試題除了部分原始史料引用外,大多是歷史著作里的觀點,這些觀點可統(tǒng)稱為歷史敘述。對于這些歷史敘述,學生該如何理解?思考、解讀的歷史依據在哪里?同時,這些歷史敘述會影響學生的歷史理解,學生會基于這些歷史敘述,通過自我解讀構建新的歷史理解。那么,對于這種“歷史理解”該如何引導和構建?
由此,筆者提出以“反思性學習構建學生的歷史理解”。通過將學生自我養(yǎng)成的“反思性學習”設計成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學會反思歷史學習,在“反思性學習”中增強對歷史的理解,進而豐富學生的歷史理解,構建客觀、合理的歷史理解,這種做法可以稱為構建歷史理解的“反思路徑”。
二、“反思性學習”與學生的歷史理解
“反思性學習”的重點在于反思。杜威認為反思是“任何信念和假設性的知識,按其所依據的基礎和進一步導出的結論,去進行主動的、連續(xù)的和周密的思考?!盵8]因此,“反思性學習”就是學習者在遇到學習問題時引發(fā)的、自覺的對自身曾經學習活動過程的反向思考。但它不是學生憑借自己有限經驗進行簡單的、重復的、直覺的操作活動,而是探究曾經學習的知識與現實遇到問題之間的關系:現在的知識與問題與曾經學習的知識有何聯(lián)系?曾經的知識對于理解現在的知識和問題又有何意義?曾經的學習方法對于解決現在的問題能提供哪些策略?因此,“反思性學習”是對于曾經所涉及到的知識、方法、策略的探究,是一種較強的自我發(fā)現、自我分析、自我判斷的學習過程。
由此,筆者認為該教學實踐可以讓學生在歷史理解的三個方面得到加強:1.通過反思性學習理解多元歷史敘述的含義;2.通過反思性學習辨識歷史敘述與歷史事實之間的差異;3.通過反思性學習構建自我的歷史敘述。正如趙亞夫教授所言,反思“能夠感知豐富的歷史事實,并懂得如何把個別(部分)的事實放到整體中去思考?!币病澳軌驅⒏杏X(外部經驗)通過想象、推理和證明轉化為有意義的自我認識?!盵9]
三、“以反思性學習構建學生歷史理解”的問題設計
1.基于課本知識的一般性反思;
問題:請同學介紹《羅斯福新政》主要內容?
(設計意圖:“反思性學習”是“需要通過知識的傳授獲得思維的材料、無論發(fā)現問題,還是解決問題,都需要知識?!盵10]通過此設問,引導學生在知識層面反思,為后來的深入反思打下基礎。)
2.展現新歷史敘述,創(chuàng)設反思情景;
材料:“新政”剛一推出,……,不同政治集團對其給予了不同的評價。羅斯福的堅決反對者、報業(yè)大王赫斯特說“新政”就是苛政;……還有人譴責“新政”是披上自由主義外衣的法西斯主義。報紙上連篇咒罵羅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說羅斯福天天都吃“烤百萬富翁”;在關于《社會保障法》的聽證會上,有人高喊“這個法案是從《共產黨宣言》第18頁逐字逐句抄來的”。
——《羅斯?!靶抡睆团d美國》,《環(huán)球時報》2002年03月18日,第13版。
問題:找出材料中對新政評價的詞句?根據這些詞句概括其對新政的態(tài)度?
(設計意圖:“在整個反思性思維的過程中,居于持續(xù)和主導地位的因素是解決疑惑的需要。”[11]一個全新歷史敘述會引發(fā)學生解決問題的需要——“我該如何理解?這種說法對嗎?”由此,學生進入了“反思性學習”的問題解決情境之中。)
3.通過反思教材,理解新的歷史敘述;
問題:如果你是持上述觀點評價者,請結合教材指出新政的哪些措施導致你做出這樣評價?材料對新政的評價是否客觀?
(設計意圖:把對新歷史敘述的理解引向教材,在教材中找到得出如此評價的依據,從而實現了對新歷史敘述的理解,進而也使學生明確除教材之外還有關于此評價的多元敘述。最后又通過調用教材判斷材料中的評價是否合理,辨析歷史敘述與歷史事實之間的差異。)
4.通過反思性比較,使歷史理解更深入;
問題:通過材料得出關于新政的全新評價,那教材是如何評價新政的?為什么對同一歷史事件,會有不同的歷史評價,造成這種不同評價的原因是什么?
(設計意圖:學生理解了全新的歷史敘述,這是對教材歷史敘述的否定嗎?顯然不是。此設問把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引向了影響“歷史理解”的階級立場和價值觀念等因素,歷史理解走向深入。)
5.構建全新歷史敘述,豐富歷史理解;
問題:通過學習我們該如何重新評價新政?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重新梳理知識體系,構建更豐富、全面、合理的歷史理解。)
問題:關于新政評價的全新理解已經形成,那請同學回顧從本節(jié)課開始到現在我們進行了怎樣的學習過程?
(設計意圖:此設問把學生引向“反思性學習”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學會反思,掌握反思的能力。)
四、結語
“歷史理解”本質上是一種歷史認識,它會受到認識主體價值觀念、占有史料多少等因素的影響。在歷史學習中,學生對歷史的理解是豐富或多樣的,除了課堂上基于史料分析而生成的歷史理解,還有通過教輔資料或史學閱讀而自我形成的歷史理解,這兩種“歷史理解”同時存在、相互影響。在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都關注到課堂上基于史料分析而形成的歷史理解,但對于學生自我形成的歷史理解,由于是學生的自我行為,教師很難把握和引導。因此,筆者通過該教學實踐豐富了構建學生歷史理解的途徑,解決了廣大一線教師把握和引導學生課下歷史學習中占有史料少、閱讀史料困難的問題。
其次,它把學習指向了學生的自我發(fā)展和自我成長。通過“反思性學習”,引導學生形成“回顧——理解——調用——判斷——構建”的思維品質,提高自我學習的能力。一旦學生走出課堂,這樣的能力和品質是能夠適應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和社會需求的。在社會上也許很難找到歷史課上的史料,但通過反思具備了辨識社會輿論真?zhèn)蔚姆椒?在社會上也許沒有教師的講解,但通過反思具備了理解社會的素養(yǎng);在社會上也許已經忘記課上所學的歷史解釋,但通過反思掌握了解釋自我、發(fā)展自我的方法,并最終實現人生的發(fā)展。
最后指出以下兩點:1.它是基于“反思”這一理念展開,針對的是學生自我形成的歷史理解,其意義不僅是豐富“歷史理解”,更是教給學生一種思維能力。2.它在教學過程中沒有補充大量原始史料,而是利用學生已有歷史知識來理解新歷史知識。但是,如果已有知識與新問題發(fā)生沖突,作為歷史研究必須回歸原始史料,通過分析史料解決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
【注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35頁。
[2]徐賜成:《歷史教學要著力培養(yǎng)學生理解力——以“甲午中日戰(zhàn)爭”為中心》,《歷史教學》2017年第15期。
[3]葉小青:《例談歷史理解的教學策略》,《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7年第14期。
[4][7]鄧京力:《歷史理解與歷史解釋辨析》,《歷史教學》2016年第11期。
[5]楊儀:《高中生歷史理解素養(yǎng)培養(yǎng)策略——以高中歷史教材“明代內閣制”的教學為例》,《中學教學參考》2017年第7期。
[6]王秀青:《從動機和效果角度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理解能力——以“軍機處的設立”為例》,《歷史教學》2016年第3期。
[8](美)杜威著,姜文閔譯:《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6頁。
[9]趙亞夫:《歷史教學目標芻議二:怎樣理解能力目標》,《歷史教學》 2007年第6期。
[10]單中惠:《杜威的反思性思維與教學理論淺析》,《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11](美)杜威著,趙祥麟譯:《杜威教育論著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年,第3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