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祿 陳瑋瑜
摘 要:90后大學生的歸因風格與求職行為已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之一。文章以712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多維度——多歸因因果量表和大學生求職行為問卷,探討大學生歸因風格與求職行為的關系。結果發(fā)現(xiàn),大學生在歸因風格上偏向采用內歸因,歸因風格對求職行為有正向的預測作用。
關鍵詞:90后大學生;歸因風格;求職行為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8)07-0188-03
Abstract: Post-90s college students' attribution style and job-seeking behavior have become one of the focuses noticed by all sectors of the society. This paper takes 712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 MMCS (Multidimensional MultiattributionalCausality Scale) and job-seeking behavior questionnair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attribution style and job-seeking behavior.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graduates tend to adopt attribution style, and attribution style has a posi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job search behavior.
Keywords: post-90s college students; attribution style; job-seeking behavior
一、問題提出
2017年全國高校畢業(yè)生人數(shù)達到795萬,畢業(yè)生就業(yè)總量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就業(yè)形勢愈發(fā)嚴峻。不可否認,當前的就業(yè)形勢是造成90后大學生擇業(yè)難的“罪魁禍首”,但90后大學生的歸因風格可能是求職困境的“幕后推手”。歸因風格是指由于人的個體差異而引起的、在經(jīng)常進行的不同條件下的歸因活動所表現(xiàn)出的不同的個體歸因傾向[1]。研究表明,歸因方式將對大學生的就業(yè)預期、認知、動機和行為產生重要影響[2]。李占江(2001)等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青少年對負性事件發(fā)生的原因作穩(wěn)定和整體的歸因者,表現(xiàn)出較高水平的抑郁、焦慮和強迫癥狀;外歸因傾向的學生比內傾向的學生缺乏信心,焦慮水平更高[3]。而國內關于歸因風格和求職行為的研究并不多見。
如何促進大學生順利就業(yè),不僅是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話題,也是學者們研究的熱點。但在進行“就業(yè)難”問題剖析時,研究者們喜歡將矛頭指向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體制問題,習慣性地忽略當代大學生的自身原因和其求職行為本身是否存在著問題。研究在國內外研究基礎上,采用問卷調查法,探討90后大學生歸因風格和求職行為的關系,從歸因風格的視角提高當代大學生的職業(yè)決策水平,為當代大學生成功就業(yè)提供科學指導。
二、研究方法
(一)被試
選取廣州大學城各高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發(fā)放問卷800份,回收問卷789份,其中有效問卷712份,有效率為90.24%。被試的基本情況為:大一149(20.93%)人,大二201(28.23%)人,大三178(25%)人,大四184(25.84%)人;男生311(43.68%)人,女生401(56.32%)人;理科生199(27.95%)人,工科生216(30.34%)人,文科生297(41.71%)人;農村生源332(46.63%)人,城鎮(zhèn)生源380(53.37%)人;學生干部254(32.67)人。所有被試均自愿參加調查,調查結束后,贈送精美禮品一份。
(二)工具
1. 多維度—多歸因因果量表(MMCS)。多維度—多歸因因果量表是由Lefeourt等人1979年編制的。該量表分為學業(yè)成就歸因和人際交往歸因2個分量表,總共有48個條目,其中,24個涉及學業(yè)成就,24個涉及人際關系。該量表經(jīng)過條目分析和內部一致性檢測,總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819;能力、努力、情境和運氣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分別為0.570、0.692、0.633和0.701。
2. 大學生求職行為問卷。Kanfer(2001)認為求職行為作為一種目標指向行為,可以在求職強度、自主求職、持續(xù)時間、求職頻率、關系求職五個維度上進行測量,個體求職行為的頻率和努力程度可通過求職頻率和求職強度來測量。依據(jù)Kanfer關于求職行為維度的劃分,編制大學生求職行為問卷,共30個項目。采用AMOS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5個因子的結構在樣本二上擬合良好(NNFI=0.968,CFI=0.975)。大學生求職行為問卷Cronbachα系數(shù)為0.826,求職強度、自主求職、持續(xù)時間、求職頻率、關系求職的Cronbachα系數(shù)分別為0.791、0.762、0.683、0.650、0.675。
(三)測驗流程
將個人基本資料調查表和兩份問卷裝訂成冊,借用在教室里正常上課時間或自習時間采用團體施測的方法進行測驗。測試前由主試宣讀統(tǒng)一的指導語和注意事項,在確認被試理解施測要求后開始施測。測試時間為20分鐘,要求被試匿名做答,問卷完成后當場收回。
數(shù)據(jù)采用SPSS19.0進行錄入與統(tǒng)計分析。
三、結果
(一)90后大學生歸因風格的人口統(tǒng)計學比較
t檢驗結果發(fā)現(xiàn),大學生在歸因風格總分、運氣和情境上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t總分=4.323,p<.001;t運氣=2.542,p<.01;t情境=3.112,p<.05;),且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大學生在能力、運氣、情境歸因上存在顯著的城鄉(xiāng)生源地異(t能力=2.705,p<.05;t運氣=3.661,p<.001;t情境=3.515,p<.001;),城鎮(zhèn)大學生的得分顯著高于農村的大學生;而是否是學生干部的大學生其歸因風格差異不顯著;對不同專業(yè)大學生的歸因風格進行方差分析發(fā)現(xiàn),大學生在運氣、情境和歸因風格總分上存在學科差異(F(2,712)=3.862,p<.05;F(2,712)=7.328,p<.01;F(2,712)=4.237,p<.05)。進一步進行多重比較發(fā)現(xiàn),文科大學生在歸因風格總分、運氣維度上與理工科學生差異顯著(M總[理-文]=3.49,p<.05;M總[工-文]=4.83,p<.05;M運氣[理-文]=2.43,p<.05;M運氣[工-文]=2.48,p<.05);在歸因風格的情境維度,理科學生顯著低于工科學生(M情境[理-工]=-2.35,p<.05)。
(二)90后大學生求職行為在人口統(tǒng)計學上的比較
對大學生求職行為的各個維度和總分在性別、學生干部、生源地方面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發(fā)現(xiàn),求職頻率在是否學生干部和生源地上存在差異(t=2.998,p<.05;t=2.152,p<.05),學生干部和農村學生的求職頻率更低;其他維度方面差異不顯著;對不同年級大學生的求職行為進行方差分析,發(fā)現(xiàn)大學生在求職強度、自主求職、持續(xù)時間、求職頻率、關系求職和求職行為的總分上存在顯著的年級差異(F強度=4.727,p<.01;F自主=2.865,p<.05;F時間=3.036,p<.05;F頻率=13.842,p<.001;F關系=3.213,p<.05;F總分=4.611,p<.01);進一步對不同年級的求職行為進行多重比較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求職行為隨年級升高呈明顯的上升趨勢。在求職強度、自主求職、求職頻率和求職行為總分上大四的平均水平顯著高于大一;在求職強度、自主求職、持續(xù)時間、求職頻率、關系求職和求職行為總分上大四顯著高于大二;在求職強度、求職頻率和求職行為總分上大四顯著高于大三。大一、大二、大三在求職行為的各個維度上差異不顯著。
(三)90后大學生歸因風格和求職行為的關系
相關分析發(fā)現(xiàn),大學生歸因風格總分和求職行總分為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r=.117,p<.05;)。能力和自主求職、關系求職呈顯著的負相關(r=-.114,p<.05;r=-.194,p<.05);努力和持續(xù)時間成顯著的負相關(r=-.147,p<.05);運氣和自主求職、關系求職呈顯著的負相關(r=-.127,p<.05;r=-.172,p<.05),但與求職強度呈顯著的正相關(r=.140,p<.05);情境和求職強度呈顯著的正相關(r=.171,p<.05);歸因總分和求職強度、持續(xù)時間、求職行為的總分呈顯著的正相關(r=.196,p<.05;r=.123,p<.05;r=.117,p<.05)。以歸因風格為自變量,對求職行為進行逐步多元回歸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能力對關系求職起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R2=.38,F(xiàn)=12.734,p<.05);努力對持續(xù)時間起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R2=.22,F(xiàn)=7.24,p<.05);運氣對自主求職起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R2=.13,F(xiàn)=5.383,p<.05);情境維度對求職強度起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R2=.53,F(xiàn)=9.04,p<.05);歸因風格的總得分對求職行為的總分起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R2=.14,F(xiàn)=4.51,p<.05)。
四、討論與分析
(一)90后大學生歸因風格的特點及其影響因素
從整體上看,90后大學生偏于內歸因,傾向于“努力”與否的內部歸因風格。這與答會明(2000)的研究結果相一致。同時,該結果也驗證了羅特、勞倫斯等人的基本觀點,即大學生的內控傾向高于外控傾向。大學生歸因風格存在在性別差異,男生的得分高于女生的得分,說明與男大學生相比,女大學生在歸因風格上更偏向于內歸因。即在獲得成功或失敗時,女大學生更多的將其歸因于自己能力、努力等內在穩(wěn)定性因素。這與王同軍(2007)的研究結果相一致。其原因可能是“重男輕女”思想和求職性別歧視的現(xiàn)象導致的。因女生在求職過程中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她們也就把成功更多地歸因于自己的能力、努力,而失利時也會歸因于內在、控制性的因素。工科的學生更偏向于外歸因,文科的學生更偏向于內歸因。這與張學軍(2002)的研究結果不一致。造成研究結果存在差異原因可能有兩個方面,一是張學軍以自編的歸因風格問卷為測試工具,工具的信效度值得商榷與驗證;二是大學生不同專業(yè)學習對其歸因風格會產生影響,甚至會影響到思維方式,理科專業(yè)的更強調從客觀和量化的角度去解釋問題,而文科學生則多是從主觀能動性和非量化的角度來解釋。因此在對成功或失敗歸因時,文科學生傾向于歸因為是內在的能力、努力造成了成功和失敗。
(二)90后大學生求職行為的特點及其影響因素
90后大學生求職行為僅在年級上存在差異,在其他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上差異不顯著。這與王同軍(2007)的研究結果不一致。王同軍認為大學生在總的求職行為方面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女生的求職行為得分高于男生。造成兩個研究結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因為10年前單位招聘過程中存在較多的性別歧視現(xiàn)象,整個社會的用人觀念和法律意識在不斷增強,男女大學生在求職中的性別因素逐漸縮小,因此90后大學生的求職行為不存在性別差異。結果顯示,年級這個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對求職行為的差異影響主要來源于四年級的學生。也就是說,與低年級學生相比,高年級學生面臨的求職行為更多,在求職過程中會付出更多努力。四年級大學生的求職行為總分高于低年級大學生,說明有學習和求職經(jīng)歷對求職行為影響很大,大學生通過在校期間的求職經(jīng)歷,能更清楚地理解就業(yè)壓力并因自身經(jīng)歷感受到的壓力對求職付出更多努力。
(三)90后大學生歸因風格與求職行為的關系
歸因風格是大學生求職行為的影響因素之一。大學生的歸因風格得分越高,其求職的強度和努力程度就越高;能力與關系求職呈顯著的負相關相關,說明能力越強的學生在獲得一份工作時利用人際關系的可能性較小;運氣與自主求職、關系求職呈顯著的負相關,這說明把成功和失敗歸因于運氣的大學生,他們既不會主動地去找工作也不會利用人際關系而獲得工作;歸因總分與求職強度、持續(xù)時間呈顯著的正相關,即習慣把成功和失敗歸因于外部不穩(wěn)定因素的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更為努力而且堅持的時間也較長。求職行為的總分越高說明該生在求職過程中表現(xiàn)得越好,該生在求職過程中會相對努力。歸因總分越高的學生其歸因風格更偏向外歸因,他們會把挫折和失敗看成是自己的運氣不好或者是當時處于不利的位置,容易產生一種比較樂觀的心態(tài),在其心態(tài)的驅使下使得他們更容易放得下求職中的失敗和挫折。
歸因風格影響大學生求職行為,主要表現(xiàn)在求職強度、自主求職、持續(xù)時間、關系求職等方面。能力對關系求職起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即把成功和失敗歸因于能力這種內在因素的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偏向于依靠自己的能力而較少地利用人際關系;努力對持續(xù)時間起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即把成功和失敗歸因于努力這種內在因素的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持續(xù)的時間會比較長;運氣對自主求職起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即把成功和失敗歸因于運氣這種外在因素的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不會完全的依靠自己獲得工作,因為他們相信好運會降臨;情境對求職強度起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把成功和失敗歸因于外在因素的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的會比較努力,會傾向于把挫折和失敗看成是自己的運氣不好或者是當時處于不利的位置,因此這類學生會擁有一種比較樂觀的心態(tài),容易接受求職中的失敗和挫折。
五、結束語
求職行為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歸因風格僅是影響大學生求職行為的因素之一。未來除了開展內因(態(tài)度、動機、人格等)和外因(經(jīng)濟壓力、社會支持、就業(yè)機會等)對求職行為影響的調查研究,更要進行大學生求職行為的干預實驗研究,從個體發(fā)展角度提高當代大學生的職業(yè)決策水平,樹立科學合理的地歸因風格,既是緩解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yè)難的有效措施,也是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路徑。
參考文獻:
[1]劉永芳.歸因理論及其應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2-3,220-221,76-77.
[2]任艷.歸因風格對大學生就業(yè)的影響及其培養(yǎng)[J].經(jīng)濟研究導刊,2011(5):73-74.
[3]李占江.青少年歸因風格及其與心理健康水平關系的研究[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1,15(1):6-8.
[4]余樂,糜莉,姜宗慶.論職業(yè)指導與大學生就業(yè)[J].高教學刊,2016(02):32-33.
[5]李旭紅.高校學生求職壓力下的教育心理學探析[J].高教學刊,2016(09):233-234.
[6]牛家叢.試論當前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力內涵與提升策略[J].高教學刊,2016(14):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