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翔
【摘要】目的:探討骶髂關節(jié)復位在按摩治療腰間盤突出癥的療效。方法:60例腰間盤突出并伴有下肢麻木的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治療組給予骶髂關節(jié)復位配合推拿治療,對照組則單純推拿治療,觀察兩組臨床療效。結果: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骶髂關節(jié)復位在按摩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骶髂關節(jié)復位;腰間盤突出癥;推拿;療效
[中圖分類號]R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18)04-194-02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因脊柱退行性病變,椎間盤變性,纖維環(huán)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壓迫神經(jīng)根、馬尾神經(jīng)所致綜合征,是腰腿痛最常見的原因之一〔1〕。腰椎間盤突出癥以青壯年多件,男性多于女性,20歲以內者占6%左右,老年人發(fā)病率較低。隨著社會發(fā)展,生活節(jié)奏加快,電腦、手機的普及,其發(fā)病率越來越高。筆者采用骶髂關節(jié)復位配合按摩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取得了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60例,并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其中治療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26-65歲,平均44.26±7.48歲,病程半個月~10年,平均1.27±0.75年;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27-63歲,平均48.23±8.14歲,病程1個月~12年,平均1.33±0.62年,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觀察指標 1.2.1療效標準 參照1994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的相關療效標準擬定。痊愈:陽性體征、癥狀完全消失,功能恢復正常;顯效:自覺癥狀顯著減輕,陽性體征明顯轉好;有效:自覺癥狀和陽性體征均有好轉;無效,自覺癥狀和陽性體征均無變化??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2.2疼痛程度 兩組患者均于治療前后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腰部疼痛程度,觀察其改善情況
1.3 治療方法 1.3.1 按摩治療 兩組患者均給予推拿治療:患者取俯臥位,對腰背部,臀部及患側下肢從上到下反復進行推法,揉法,按壓法,彈撥法,滾法等手法,點穴位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環(huán)跳穴、委中穴、承扶穴和阿是穴,以達到行氣活血,解痙消腫之功。待肌肉放松后,給予患者側扳復位法:患者健側下肢自然伸直在下,患側下肢屈髖曲膝于上,醫(yī)生面對患者而立,以醫(yī)生一肘前臂置于患者臀部進行向內下扳按,另一肘微屈穿過患者腋下,與屈曲患肘緊扣,右手拇指腹尖微屈叩于突出腰椎棘突左/右旁,前臂緊貼于患者肩前部由上外方向推,雙手反向用力進行復位。每天治療一次,十天為一個療程,共治療兩個療程。
1.3.2 骶髂復位 治療組則在推拿治療后,進行骶髂關節(jié)復位:患者取仰臥位,雙膝分開,雙足跟并齊,使鼻-臍-足跟保持在一條直線上,全身放松,做深呼吸。醫(yī)生站在患者右側,雙手放于患者雙膝內側部,當患者呼氣將盡時,醫(yī)生雙手將患者分開的雙膝有彈性的巧力下壓,可聽見骶髂關節(jié)處復位彈響聲,術畢。每五天治療一次,共治療四次。
1.4 統(tǒng)計方法 計量資料以均值加減標準差(±s)表示,兩組均值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f)和率值或構成比(P)表示,無序分類資料采用PearsonX2檢驗,均由SPSS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有序分類資料以頻數(shù)(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PEMS3.1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α=0.05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治療組痊愈22例,顯效5例,有效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6.7%;對照組痊愈17例,顯效6例,有效2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83.3%。兩組總有效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顯著高于對照組。見表1
2.2 疼痛程度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VA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VAS評分均較治療前有顯著性降低(P<0.05),且治療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3 討論
腰間盤突出癥屬于中醫(yī)“痹癥”范疇,腰椎疾病發(fā)病率日漸增多,腰椎間盤突出癥作為腰椎疾病中發(fā)病率最高的一種類型已是大家的公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主要發(fā)病機制是腰椎間盤退變,并因勞損或感受外邪加重退變,導致腰部軟組織和椎體動、靜力平衡失調,產(chǎn)生椎間盤突出、韌帶鈣化、骨質增生等病變,從而刺激或壓迫神經(jīng)根、血管而出現(xiàn)的一系列癥狀。臨床癥狀主要為腰部疼痛,臀部和下肢麻木及肌力降低等。
目前,推拿手法在治療腰間盤突出癥的非手術療法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使用廣泛,在臨床中發(fā)揮著關鍵作用,推拿能夠緩解患者肌肉痙攣,調整椎間盤與神經(jīng)根的位置,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但筆者在臨床中發(fā)現(xiàn)按摩、正骨只處理肌肉和椎間盤與神經(jīng)根的位置,雖然能很好的到達預期目的,但患者的臀腿部癥狀緩解緩慢。筆者根據(jù)骨盆旋移癥〔3〕中受到啟發(fā),每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均進行骶髂關節(jié)的CT、MRI檢查,發(fā)現(xiàn)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都伴隨有骶髂關節(jié)錯位,病程越久錯位越明顯,這是由于患者長期代償體位生活而導致。因此在手法治療后,筆者采用骶髂關節(jié)復位的方法,從而更快的解除患者的痛苦,還能減緩復發(fā)幾率。
綜上所述,骶髂關節(jié)復位配合推拿治療腰間間盤突出癥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14-215.
[2]鄭宗彬.腰間盤突出癥的治療體會[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2,29:19-20
[3]龍層花,鐘士元,王廷臣.骨盆旋移綜合征.頸腰痛雜志,2004,25:19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