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寶福,郭彥汐,何佳霓,楊嫻婷,周昭
(大連民族大學,遼寧大連116600)
云南少數民族蘊含豐富的文化氣息,各民族都有其獨具特色的文化遺產。傈僳族文化遺產也不例外,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受到強烈沖擊,很大一部分文化遺產瀕臨消亡,因而如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成為當務之急。本文將從祥云縣傈僳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狀況、現存困境以及如何運用產業(yè)化延續(xù)保護分析,為傈僳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尋找合理的保護方式。
祥云縣傈僳族人口約1000余人,其中以居住在白龍?zhí)蹲匀淮鍨橹?,全村?5戶,268人。白龍?zhí)独圩遄陨鲜兰o30年代從金沙江邊的永勝地區(qū)遷徙定居于此與賓川縣洪谷堡、大塘子等村的傈僳族同為近鄰一支。白龍?zhí)洞謇圩逦幕A粝鄬ν暾覂热葚S富多彩,具有較強的民族特色。傳統(tǒng)的文化樣式主要有民族民間音樂、民間樂器、民間舞蹈、民間競技、制作技藝和節(jié)祭等。由于地處山區(qū),傳統(tǒng)民族文化保存較為完整。其民族民間文化特色鮮明,自成一體,有相對完整的體系,為研究民族文化提供了活的素材,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祥云縣白龍?zhí)独圩瀣F有兩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傈僳族傳統(tǒng)紡織技藝、白龍?zhí)独圩濉捌呷斯?jié)”,現正在積極申報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祥云縣白龍?zhí)独圩鍌鹘y(tǒng)紡織技藝主要為火草布紡織技藝,火草布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富有特色的一種布料,這種布料貫穿于日常生活中,可以將其制作成衣服、背包、布袋等,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
1.1.1 草布介紹
火草葉片和根部長滿黃白色細毛,可曬干作火鐮打火用的火絨;古代用燧石取火時,也多用其作為引火的易燃物,故命名為火草?;鸩菝恐暧?~10片葉子,為尖矛狀,葉背為薄膜狀的白色纖維,交織無序,可撕下捻線,多與麻或棉混織成布料。
1.1.2 火草布制作
火草布制作流程:采火草→撕絨捻線→撥麻皮→捻麻線→紡麻線→牛油雞蛋煮麻線→灶灰洗麻線→拉經線→上織機→紡織→火草布。
撕絨捻線:一般在采集當晚撕絨,最多不超過三天,因為保鮮時比較容易撕,過后不易撕。撕時把葉子尖部掐開,撕下一半,接另一半撕下另一半,照此把所有葉子絨撕下的同時接在一起然后規(guī)范繞成線支晾干后繞線球備織。
撥麻皮:把麻桿成捆浸泡水中,待麻皮跑醒順根部往尖部撕下并曬干,易保存。
捻麻線:取適量撥好的麻皮泡水中,待泡醒再分需要粗細,捻成線曬干,待用。
紡線:把捻好的線在紡車上加以紡緊,這樣線會很牢固,而且不容易散開。
牛油雞蛋煮麻線:在紡好的線上加牛油和雞蛋,攪勻后放大鍋里煮,主要目的是加以牢固線和潤滑線,一般煮一個小時為最佳。
灶灰洗麻線:把煮好的麻線用灶灰清洗,洗的過程中要不斷敲打麻線,讓它更好吸收,如若敲打,會使麻線漂白和軟化。
拉經線:長度為排數,根據自己所需拉經線,一般為20—60排,寬度為20厘米。
上織機:把經線上織機,準備紡織。
這是《半月談》記者近期在西部一個貧困山村和一位村黨支部書記的對話。據稱,從2016年開始,這個村委會陸續(xù)安裝了8個喇叭,這些喇叭平時用處并不大。為了省電,只能把喇叭關了,上面來檢查時再打開。記者隨后了解到,8個喇叭分屬廣電、氣象、防汛、水文4個部門,每個部門都要在村里裝上一組2個,于是村委會就掛起了8個喇叭。
紡織:在經線上加緯線,瑋線里可以根據自己所需加火草、麻以及顏色線,之后紡織成麻火草布。
1.1.3 火草布性能
火草布,透氣性和保暖性十分好,冬暖夏涼,有棉毛混紡的效果?;鸩莶际抢圩迦艘轮闹饕牧?,制作成衣服、包、被子等生活用品,也是喪葬中必需的用料。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制作和使用火草布的歷史悠久,文獻記錄已有500多年。衣著為火草衣的民族眾多,包括傈僳族、納西族、彝族、白族等。其采用野生植物的葉子為紡織原料,在中國紡織史上十分獨特且罕見,可以說是西南少數民族的一項重要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
“七人節(jié)”源于傈僳族對天、地、人關系的原始認識。傈僳族始終把人與自然合為一體,從每年的農歷正月初一開始,把大自然的生物按民族習慣的生態(tài)鏈排列:一天、二地、三豬、四牛、五羊、六馬、七人、八谷、九豆、十麥……充分體現了“民以食為天”的民俗觀念,而傈僳族人把正月初七排為人的本命年來過,留傳至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七人節(jié)”。在“七人節(jié)”活動中,包括祭祀、傳統(tǒng)的絕技上刀山、下火海表演、民族服飾和舞蹈展演、唱歌對調、全村集體擺傈僳傳統(tǒng)青松針坐地宴,歌舞狂歡等多個內容?;顒禹樞驗椋撼跷彘_始祭祀、初六立刀桿,初七清晨正式開始七人節(jié)活動,到初七深夜結束?!捌呷斯?jié)”即傈僳族民間音樂、民間樂器、民間舞蹈、民間競技、制作技藝和節(jié)祭于一體,將傈僳族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
根據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的統(tǒng)計,截至2018年4月,前四批1986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去世人數已經超過400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主要方式為傳承,但現在全國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出現傳承斷層,因此搶救性保護已經刻不容緩。祥云縣傈僳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七人節(jié)”和傈僳族傳統(tǒng)紡織技藝現在也出現了傳承人斷層現象,其中就傈僳族傳統(tǒng)紡織技藝最為嚴重,現在整個村能夠完整掌握此項技藝的不及10人,且這些傳承人平均年齡為62歲左右,年齡最高的為73歲,年齡最小的為51歲。
火草布的主要原材料火草采用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火把節(jié)至八月十五之間采火草葉,清洗干凈,灑水保鮮并在三天內撕百絨。過了這段時間便不宜采摘,并且在節(jié)令過后,火草白色絨不易撕?;鸩萆L具有很嚴苛的環(huán)境要求,生長地區(qū)離村莊有很長的距離,每年這個時間段屬于農忙時節(jié),當地村民都沒有足夠的時間去采集火草并進行處理?;鸩莶嫉牧硪辉牧匣鹇榉N植生長需要三個多月時間,農歷三月種植,七八月收割。兩種原材料都受自然因素所影響。
改革開放前,由于白龍?zhí)兜靥幧絽^(qū)經濟水平落后,村民日常生活所用服裝都是由火草布縫制而成,因而需求量相對較高,所以傈僳族傳統(tǒng)紡織技藝保留完善,熟練掌握這門技藝的人數較多,隨著改革開放后,社會不斷發(fā)展,經濟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火草布的需求不斷減少,日常生活中的服飾也不再使用火草布縫制,外來服飾對傈僳族傳統(tǒng)服飾造成很大的沖擊。
火草布雖然有一定的經濟價值,但現階段未完全挖掘出來,也并未帶來實際的經濟效益,導致年輕人不愿意去學習這門傳統(tǒng)手工藝,大量年輕人外出務工,造成傳承人斷層現象。要使火草布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就必須使其進入市場,在如今整個市場的大環(huán)境下,必須使產品具有獨特的品牌特色,依靠專業(yè)服務和質量管理,形成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經營模式。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施產業(yè)化開發(fā),從而形成產業(yè)化經營是一種尤為重要的保護方式,把能夠進入市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產業(yè)化開發(fā),順應當前市場經濟,充分挖掘其經濟價值,將文化與經濟相結合,會更好地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傈僳族傳統(tǒng)紡織技藝具有一定經濟價值,火草布紡織耗時長,織一件活草衣需要大量時間,制作工序復雜,且需人工完成,機械不能代替。同時傈僳族活草布具有很高的藝術特征,能夠與現代女裝設計相結合,使其既具有超前的時尚感又蘊含豐富的民族文化特色。
發(fā)展傈僳族聚集區(qū)旅游業(yè),將為地區(qū)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也為傈僳族文化遺產保護提供經濟保障,從而使傈僳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很好的傳承與保護。以傳統(tǒng)的歌舞文化為主要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形式能夠幫助當地居民提高經濟收入,在部分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會增加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從而推動旅游業(yè)的發(fā)展。白龍?zhí)独圩濉捌呷斯?jié)”,包括祭祀、傳統(tǒng)的絕技上刀山、下火海表演、民族服飾和舞蹈展演、唱歌對調、全村集體擺傈僳傳統(tǒng)青松針坐地宴,歌舞狂歡等多個內容。同時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民族文化資源,這為發(fā)展民族特色旅游業(yè)提供了保障。旅游業(yè)的發(fā)展能夠提高大量就業(yè)機會,讓更多傈僳族年輕人加入其中,減少人口“外流”現象,這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大量的優(yōu)秀傳承人。
非遺進入市場的前提是讓市場了解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活態(tài)文化,具有很強的流動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同多領域的跨界合作將成為現階段保護的必然選擇。在如今高度發(fā)達的互聯網社會,將互聯網技術與非遺相結合成為一種主流手段?;ヂ摼W具有很強的傳播性和創(chuàng)造性,“非遺+互聯網”將會加速擴大對非物質文化的宣傳力度。現階段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一大問題就是社會對其的了解程度偏低,導致有很多具有價值的非遺無法進入到社會大眾的視野中。
如今,傈僳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很多依舊處于自給自足的階段,暫無形成產業(yè)化發(fā)展。要保護傈僳族文化,必須大力發(fā)展傈僳族傳統(tǒng)紡織手工業(yè),讓火草布形成一定產量,滿足進去市場的最基本條件;其次必須創(chuàng)建傈僳族特色品牌,品牌化經營將會更好的進入市場,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在發(fā)展旅游業(yè)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火草布產業(yè)鏈,為旅游業(yè)提供基礎保障。
綜上所述,我們能夠看出傈僳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和傳承過程中不僅需要根據本民族歷史現狀來進行分析,還要從當今社會大背景分析。傈僳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yè)化延續(xù)保護需要進行融合發(fā)展,通過和旅游、互聯網、金融等相結合,尋找一條合適的發(fā)展道路。將適合進入市場的傈僳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開發(fā),打造品牌,重點和產業(yè)、旅游、互聯網相結合,挖掘出最大的經濟效益,帶動地區(qū)經濟發(fā)展,讓非遺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