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摘 要】針對學前兒童的教學,覆蓋面和考慮面都是比較寬泛的。教師要利用自身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針達到基本的教學目的,即教學方式兒童能接受,教學內容也能達到要求等等。在基本的學前兒童教學內容中,有一項內容十分關鍵,那就是對學前兒童敘事性講述能力的培養(yǎng)。
【關鍵詞】教學意義 教學難點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9.198
該篇文章的標題為提高學前兒童的敘事性講述能力,標題雖簡潔易懂,但其中包含的要點和意義卻并不簡單。首先教師面對的教學受眾是學前兒童,這意味著教師的教學要完全從零開始,要用最有效最淺顯的教學方式教導學前兒童。再提到敘事性講述能力,這不僅是學前兒童要具備的最基礎的學習能力,更是他們智力提升和性格養(yǎng)成的決定性能力。所以在綜合考慮了這兩大要點之后,學前教師在對學前兒童進行敘事性講述能力培養(yǎng)時,就要格外用心。
一、教學意義
由于在學前教學階段,學前兒童全都是第一次接觸正式完整的教學和引導,所以學前兒童需要學習的知識和形成的能力是比較多的,教師的教學也涉及多方面的內容。既要培養(yǎng)學前兒童的動手能力,又要兼顧他們的學習狀態(tài)。既要對學前兒童進行學科知識教學,又要對他們的生活習慣進行培訓和規(guī)正。但即使在教學內容繁多,教學任務艱巨的情況下,學前教師也仍然要重視對學前兒童敘事性講述能力的培養(yǎng)。因為這一能力的影響力和意義都是十分深遠的。從學前兒童學習能力方面的影響來說,較完善的敘事性講述能力有助于他們的學習發(fā)展。敘事性講述能力的體現(xiàn),意味著學前兒童要有接受信息,并在腦海中處理和歸納信息,最終再完整的口頭輸出信息的能力。每一個步驟的完善與發(fā)展都與今后的學習密不可分。學前兒童在這個階段具備了接受信息的能力,回到課堂教學中,他們就能更好地聆聽教師教學。具備了處理和歸納信息的能力,則是一個自主思考的過程,而學習的核心就是自主思考??陬^輸出能力是思考結果的實際體現(xiàn),其中也包含了學前兒童的敘事技巧,敘事狀態(tài)和敘事能力。所以學前兒童的敘事性講述能力體現(xiàn),雖然看似只是一個說話的過程,但其實意義深遠,對學前兒童的學習道路會有很深遠的影響。而從學前兒童自身性格形成方面的影響來看,在學前階段形成的敘事性講述能力對學前兒童的人格影響也是比較大的。敘事性講述能力會最先影響學前兒童的人際交流情況。學前兒童具有比較好的敘事性講述能力,與其他學前兒童的交流和交往都會有更好地效果。具有較好的人際交往情況,更有助于學前兒童在學前學習階段快速獲得自信心和存在感,也更有助于他們更快的適應學前階段的生活和狀態(tài)?;谶@兩個大方向上的意義,學前階段教師的敘事能力培養(yǎng)計劃就是刻不容緩的,同時也是責任重大的。
二、教學難點
對于教學意義的探討,能突出在學前教學階段,學前兒童獲得敘事性講述能力的重要性。而在這一過程中,對于可能出現(xiàn)的教學難點探討,則是為了將教學培養(yǎng)過程中切實存在的問題和難點暴露和展現(xiàn)出來。再據(jù)此提出切實可行的培養(yǎng)策略和教學計劃。由于年齡心理,家庭教育以及個體差異等原因,學前教師在對學前兒童進行教導時,尤其是從零開始培養(yǎng)他們形成某種能力時,是存在很大難度的。從年齡心理層面來看,學前兒童在進入學前階段學習之前,是沒有接觸過正式正規(guī)的教學引導的,學前兒童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適應期,去接受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的轉變。而這個過程是十分漫長的,教師在進行能力培養(yǎng)時,學前兒童的接受能力和心理狀態(tài)都會對教師的培養(yǎng)計劃和過程帶來不小的阻礙和影響。從學前兒童學習接受能力層面來看,學前兒童的所有學習能力都還處于尚待開發(fā)狀態(tài),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的能力培養(yǎng)計劃就要盡量做到既簡潔明了又高效有利。對學前教師的要求就很高了,除了日常教學計劃的開展和實施,教師還要考慮到培養(yǎng)學前兒童敘事講述性能力,所以這也是難點之一。而從學前兒童之間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層面講,因為每一個學前兒童都是獨一無二的,無論是性格還是能力都有所不同。所以教師要想提高學前兒童群體整體的敘事性講述能力所制定出來的培養(yǎng)方案和計劃,要具有普遍性,每一個學前兒童都能從中獲益,形成自己的敘事性講述能力。方案也要有一定的針對性,對于具有一定敘事天賦的學前兒童,教師要著力提升他們的天賦,不讓他們的才華被埋沒,對于敘事性能力較差的學前兒童,教師也要耐心認真的進行引導和培養(yǎng)。所以在面對學前兒童時,日常教學就已經有較大的難度了,要在這基礎之上還要對學前兒童的敘事性講述能力進行培養(yǎng),教學難度可想而知。
三、教學策略
上述段落重點講述了在學前兒童敘事性講述能力培養(yǎng)過程中,教師需要著重關注的教學意義和教學難點,雖然這二者的側重點和指向性都不同,但對二者進行探討和研究的目的是一樣的,都是為了能夠得出具體的能力培養(yǎng)和提高策略。對于學前兒童敘事性講述能力的具體教學策略,該段文字根據(jù)前文所述教學要點和難點列舉出兩個有效方案。第一個培養(yǎng)方案,針對學前兒童能通過敘事性講述能力培養(yǎng)過程形成自主思考的習慣。學前兒童展現(xiàn)自身的敘事性講述能力是一個綜合化過程,在自主表達的過程中,自主思考的能力也會形成。所以教師可以結合這一要點進行教學計劃設置。
例如,在為學前兒童講述一個故事的同時,給出部分符合學前兒童能力和情況進行提問或者讓學前兒童根據(jù)題目重述原文。由于敘事性講述過程就是學前兒童表達思考狀態(tài)的過程,給他們講故事又伴隨有問題引導,就能很好的引導他們進行思考,再進行口頭闡述和表達。第二個培養(yǎng)方案,針對學前兒童心理和行為的轉變和適應來轉換問題。因為教師教學的需求,學前兒童越快的適應學前學習氛圍,教師的教學計劃和培養(yǎng)策略就能越快得到順利開展?;谶@一點,教師可以適當?shù)拈_展與之相關的游戲活動。例如,組織學前兒童開展故事接龍活動。給學生講述一篇故事,再讓學生依次進行復述,每個學生只需重述幾句話即可。這樣做的意義在于能活躍教學氛圍,讓學前兒童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也增強了學前兒童之間的互動和關聯(lián),最重要的是達到了培養(yǎng)學前兒童敘事性講述能力的目的。
在提高學前兒童敘事性講述能力的過程中,學前教師首先要明確提高和培養(yǎng)該種能力的意義所在,在進行具體教學時,才能從心里引起重視。教師也要正視在能力培養(yǎng)過程中會遇到的教學難點,主動積極的正視和克服困難,如此才能得出最高效最有力度的培養(yǎng)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