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燕
【摘 要】針對學生寫作困難,結合《課程標準》,把作文教學“生活化”,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寫作。
【關鍵詞】寫作 《課程標準》 作文教學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9.203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這話不假,三年級起步作文成了語文教師的一大難題,成了學生望而生畏的事情。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p>
如何讓孩子易于動筆,樂于表達呢?我認為,唯有將我們的作文教學“生活化”。通過孩子的親身體驗,讓情感的表達真情化。讓孩子貼近生活,融入生活,感受生活,大量積累,書寫生活。
一、如何應用“生活化”的方法,讓孩子易于動筆
(一)以每天閱讀為切入點,讓詞語積累生活化
這個班,我的作文教學較早起步,始于孩子一入學。我們的孩子一寫作文就詞窮。那我們就幫助孩子積累詞語。孩子一學完拼音,我就要求孩子每天讀書20分鐘。內容不限,讓孩子自己選擇自己要讀的書。孩子自己喜歡的,就有興趣讀下去。我檢查的方式是,家長每天發(fā)讀書的朋友圈,我每天檢查,每21天總結一次,發(fā)獎狀和獎品。到現在,我們已經到第二十八季(789天)孩子從讀一段文字,到讀整篇文章;從讀書認字,到讀書知詞意,到讀書明文意的階段。文章的好詞好句,行文等等,都已經潛移默化的儲存在了孩子的大腦中,等待噴薄而出。我把詞語的積累,融入孩子生活的每一天。
(二)以學生活動為出發(fā)點,讓語言運用生活化
孩子的頭腦中,儲存了大量的詞句,重要的還是用。我就抓住孩子生活中的每一次活動,給孩子創(chuàng)造運用語言的機會。
結合學?;顒樱柧氄Z言運用。例如《讀書交流會》《假期見聞交流》《堆雪人》《運動會》《快樂的六一》等,每次活動結束后,都讓孩子們說說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
結合節(jié)日,訓練語言運用。例如:端午節(jié),說說端午的由來;中秋節(jié),說說全家如何過節(jié);父親節(jié),母親節(jié),讓孩子們親自為爸爸媽媽準備禮物,再說說你是怎樣做的,爸爸媽媽的反應如何;這樣做的同時,我突然意識到,這些都是碎片化的訓練,應該讓這些碎片化的指導形成課程體系,于是,我就把傳統(tǒng)節(jié)日和現代節(jié)日整合起來,進行了《節(jié)日文化潤心田》的教學。融合節(jié)日文化,對學生的心靈進行潤物無聲的滋養(yǎng)。把德育教育與作文教學結合起來,一舉多得。
在語言表達的過程中,孩子看著幻燈片(幻燈片開始家長制作,慢慢交給孩子,現在孩子自己制作,培養(yǎng)了一種能力)脫稿說圖上的內容,開始是只能說幾句,慢慢的能說一段,現在有部分孩子能繪聲繪色的說好幾分鐘,引來陣陣掌聲。在孩子說生活的過程中,儲存在大腦中的詞句得到了運用。更加浸入孩子的血液中,成為孩子自己的語言。
(三)以主動參與為立足點,讓觀察體驗生活化
我們的孩子寫作文經常是不知道寫什么,那是他們不會留心觀察生活,觀察力弱的緣故。所以我就在這方面緊扣孩子們的生活,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讓孩子主動參與,去觀察體驗生活。
一年級下學期,我連續(xù)一個月每周寫一次觀察日記,記錄春天的變化;二年級上學期,又連續(xù)一個月,每周一篇觀察日記,記錄秋天的變化;二年級寒假,我讓孩子在家“發(fā)豆芽”“種大蒜”寫連續(xù)觀察日記;二年級的暑假,我又讓孩子們自己種上了花,從選種到播種,施肥,澆水,侍弄,都親自動手。寫觀察日記,記錄過程,和自己的感受。
當然,在做這些之前,我對孩子進行了觀察指導,告訴他們觀察哪些方面,記錄哪些內容。讓孩子在動手實踐,主動參與中,快樂的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因為是孩子們親自實踐,并記錄,體驗真實,情感真實,記錄真實,生活化的訓練為今后寫文章做好了準備。
(四)以方法指導為增長點,讓作文設計生活化
到了三年級,開始寫作文了。我在寫作之前,精心設計,給學生搭好梯子,教給學生如何布局謀篇,如何潤色文章,如何開頭,如何結尾,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還原生活,完成習作。
例如三年級有一次習作《我眼中的秋天》。我就利用十一小長假,讓家長帶領孩子們尋找秋天。回來后出一期手抄報《尋找秋天》,用照片和文字記錄孩子尋找到的秋天。十一小長假后開學的第一天,我讓每個孩子,拿著手抄報,講自己尋找到的秋天。然后,我從孩子們的照片中選擇幾幅樹的照片,說說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通過孩子們的發(fā)言,總結出可以從哪幾方面寫看到的秋天。方法指導完成,讓孩子看著自己的報紙和照片,回憶著當時的心情,不知不覺中,一篇文章就完成了。寫完后,我告訴孩子們,這就是作文,我問孩子,難嗎?孩子們笑著說,一點都不難!
又如:三年級上,還有一次習作,寫一個小動物。我先讓學生觀察小動物,完成《觀察記錄卡》:小動物的名字;樣子(1.頭部,五官;2.身體;3.四肢;4.尾巴);習性(吃;睡;玩)拍一張小動物的照片。講習作時,有圖有文字,只要指導一下文章的結構,如何把觀察和記錄到的連在一起,成文即可。
通過習作前的精心設計,習作中,方法的指導,為孩子來源于生活的觀察和感受找到還原之法,對于學生來說,難上加難的作文,就水到渠成了。易于完成了。
二、作文生活化,讓孩子易于完成作文
我心中始終有一個理念:以生為本。但如何讓孩子樂于寫作呢?
孩子寫不好作文,主要是畏難情緒在作怪。一聽到作文,第一反應是“不會”“好難”。所以在操作過程中,我從不提“作文”兩字。
一年級開始讀書時,不提任何要求,讓孩子按自己的興趣讀書。讀自己喜歡的書。慢慢提高要求,讀整本書。從不說“讀書是為了作文積累詞句”讓孩子在快樂無負擔的情境中,讀書,讓書中的語言文字,在潛移默化中浸潤孩子的心靈。完成語言的積累。
借助活動,訓練語言運用時,為了讓孩子有自信心,我告訴每一位家長:不管孩子講的如何,都請你抱抱你的孩子,告訴他,他有勇氣表達,真棒!他的表達進步了,真棒!讓我們的孩子永遠信心滿滿!
在寫連續(xù)觀察日記時,告訴孩子這就是記錄你看到的,想到的,摸到的,聞到的,不提“作文”倆字。
進行習作指導時,創(chuàng)設輕松有趣的情景:寫小動物,叫“給小動物畫像”;寫秋天時,叫說說你找秋天的過程等等,讓孩子在輕松的氛圍中完成習作。
通過以上方法的運用,在今年三年級開始寫作時,我和孩子都輕松愉快,寫作不再是難事!所以,我認為,我們的作文教學,要“生活化”,做語文老師,要心中有數,讓孩子貼近生活,融入生活,感受生活,大量積累,書寫生活。讓作文走入生活,讓表達文思泉涌。在春風化雨中,潤物無聲,讓作文教學百花齊放,讓孩子們快樂的徜徉在文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