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昱
最近媒體頻繁曝出網絡信貸平臺以裸照威脅還不起錢的女大學生的新聞。在國家嚴厲打壓非法校園貸的語境下,依然有不少高利貸團伙借道互聯網,向女大學生提供幾百至數千元不等的金額,前提是打裸條放款。說實話,這已經不是初為人知的新鮮事了。我認為,那些明知后果還前赴后繼往火坑里跳的女大學生,實在不值得可憐。
如此觀點,確有同情心稀薄之嫌。但在我們條件反射般地釋放同情、表示同情之前,應當先冷靜地思考幾個問題——當這些女大學生借下錢款時,有沒有想過拿什么去還數千元的本金,拿什么去還20%甚至30%的令人咋舌的高額利息?當她們乖乖地聽話,將裸照與視頻交給對方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自己同時也交出了尊嚴?當她們抵押尊嚴去換錢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尊嚴一旦抵押出去,多少錢都贖不回來了?就算還了錢,裸照和視頻還在別人手里,債主豈會輕易銷毀?
如果已經上了大學,還沒想過這些問題,心智還停留在懵懂無知的層面,那她們實在是該為自己的傻氣和這個年齡所不該有的無知付出些代價了,這一點也不可憐。而如果這些問題都想得很清楚,但仍然義無反顧,為了拿到錢什么都豁得出去,那就更不值得可憐了。
何況,她們借錢的目的,大多并非生活困苦、食不果腹。從屢見報端的新聞來看,多半是為了換手機、買衣服,滿足眼前的虛榮心而置日后處境于不顧?!盎魈斓腻X圓今天的夢”式的消費觀念,尚且為人詬病為“理智不足”,這群女大學生則是“花明年都掙不來的錢,圓今天的虛榮荒唐夢”,簡直是錯上加錯。
也許有人會問,為何不譴責那些威脅人的債主,卻偏偏向手無寸鐵的弱勢群體猛烈抨擊?依我看,那些拿著裸照威脅人的債主固然可惡,但前提是,女大學生得自己先有那毛病,才能為人所利用。倘若她們囊中羞澀時克制一下膨脹的欲求,無良債主豈會利用得上?人若是不主動給狼開門,狼豈會溜門撬鎖進來咬人一口?
也許有人會問,為何不去質疑監(jiān)管的漏洞,教育的失職?女大學生沒那么無辜,她們的錯,賴不到別人頭上。成規(guī)模的借貸平臺可以被打擊、取締,但民間零散的、自發(fā)的、你情我愿的借貸豈可都納入監(jiān)管范疇?只要有旺盛的借貸需求,就會有花樣百出的契約形式。監(jiān)管部門管得了流氓騙子,卻管不了主動上當的傻子。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執(zhí)意裝睡的人,也永遠無法攔住一個明知后果,卻依然要往火坑里跳的亡命徒。
我們需要同情,但絕不能濫用同情。不能濫用道德的寬厚,去縱容那些拿自身的弱者身份當擋箭牌的惡習。更不能因眼前被出賣裸照的可憐境地,而忽略她們微薄的羞恥感與自尊心,忽略她們的無腦與虛榮。她們的不自愛,正好迎合了別人的詭計;她們的無知,正好配合了惡人的狡猾。
須知,惡人最喜歡的,就是那些臉上寫滿欲望的、貪圖一時享受的人,那些人總能讓惡人找到作惡靈感、找到盈利方式與生存空間。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些女大學生也算是幫兇,付出點代價,有何可憐?
本文作為時評文,切中時弊,立場鮮明,議論上做到收放自如,既緊扣事件又分析出社會的通病。
第一段,在篇首明確觀點立場,以“我認為”突出作者的主體意識,明確作者的態(tài)度——“不值得可憐”,緊扣題目核心詞。第二段立論闡述,明確提出要“冷靜地思考幾個問題”,然后用假設論證,以“拿什么”與“當她們……”幾個句式排比,對事件主角的行為提出反思與質疑,明確把文本思維往更深一層導引。進而在第三段完成立論闡述,支持作者開篇提出的“不值得可憐”的立場。第四段通過對主角的行為、心理因果的分析,明確“不值得可憐”的原因:女大學生自身的虛榮心。這從內因來闡述,轉換角度,從事件中的不同角色立場出發(fā),進行行為因果分析。第五段從債主的角度入手,第六段從教育監(jiān)管的角度入手,分層明確,思考深入。這部分是從外因方面來闡述。第七、八段呼應第二、三段,再次回歸議論分析的主體是“女大學生的虛榮心”,強調觀點立場“有何可憐”。最后針對核心問題深度議論,再次表明態(tài)度。
文章由始至終緊扣題目關鍵詞“并不可憐”展開論述,著重討論“為什么不值得可憐”,并圍繞這一問題,從事件中的兩個主要角色入手分析,完成文本的主體論證。在論證中突出因果分析的方法,既有內因又有外因,從而突出強調人物行為的內因作用,把文章的格調從一般的經濟糾紛層面上升到品格培養(yǎng)層面。
整篇文章結構清楚,層次分明,可以作為作文的結構范例:起(引)、承(議)、轉(聯)、合(結)。還可作為寫法范例:起要明、引要簡;承循疑、議循因;轉立場、聯現實;合道德、結中心。
(廣西欽州市靈山縣靈山中學 鐘金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