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世
肺癌是呼吸系統(tǒng)常見的腫瘤, 從腫瘤危害人體健康程度和生命安全方面來看, 肺癌占第一位[1]。非小細胞肺癌是肺癌常見的一種類型, 占總數(shù)的85%以上, 表現(xiàn)為悶痛、隱痛,部位不一, 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很難控制住病情, 所以延長其生存時間是最關鍵的[2], 而研究表明, 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即使化療, 其死亡率也下降<30%[3]。以往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只能接受化療, 但其療效到了一個瓶頸期就無法再前進,而隨著醫(yī)學即使的發(fā)展, 分子靶向治療藥物誕生, 顯著改善了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預后[4]。研究顯示, 放化療失敗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再使用吉非替尼還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且在改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耐受性和生活質量上,吉非替尼效果比化療好[5]。為探討分子靶向藥物吉非替尼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療效, 本研究選取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對比分子靶向藥物吉非替尼與傳統(tǒng)常規(guī)化療方案的療效,皆在為臨床提供參考, 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經(jīng)臨床檢查確診, 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40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5例, 女15例;年齡23~70歲, 平均年齡(45.21±8.27)歲。對照組患者中男26例, 女14例;年齡23~69歲, 平均年齡(44.51±8.1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排除標準:①對紫杉醇過敏者;②嚴重中性粒細胞減少者;③甘露醇過敏者;④對順鉑或其他含鉑化合物過敏者;⑤明顯骨髓抑制和肝腎功能不全者。本研究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 且所選病例經(jīng)過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觀察組患者給予分子靶向藥物吉非替尼治療, 根據(jù)患者的病情和身體情況, 于每日上午口服吉非替尼(英國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J20070047, 規(guī)格:0.25 g×10片/盒)250 mg。對照組患者則給予常規(guī)化療方案治療, 靜脈輸注紫杉醇(海正輝瑞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59378, 規(guī)格:5 ml∶30 mg), 135 mg/m2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 第1天;靜脈輸注卡鉑(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0181, 規(guī)格:10 ml×5支/盒), 20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 第1~3天, 對照組化療周期為21 d, 化療2個周期判定療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疾病控制情況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疾病控制判定標準[6]:病情進展: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或加重;病情穩(wěn)定:治療后患者腫瘤病灶范圍縮小≤30%;部分緩解:治療后患者腫瘤病灶范圍縮?。?0%, 但未完全消失;完全緩解:治療后患者腫瘤病灶完全消失;疾病控制率=(病情穩(wěn)定+部分緩解+完全緩解)/總例數(shù)×100%。不良反應包括骨髓抑制、嘔吐、惡心、間質性肺炎、腹瀉、皮疹。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疾病控制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疾病控制率95.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0.0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0.00%顯著低于對照組40.0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 2。
表1 兩組患者疾病控制情況對比[n(%), %]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n(%), %]
隨著人類工業(yè)的迅速發(fā)展, 對環(huán)境缺少保護, 霧霾天氣越來越多, 空氣質量越來越低, 近年來我國肺癌發(fā)病率逐年上升[7]。非小細胞肺癌是常見的肺癌, 表現(xiàn)以血痰、咳嗽、氣促、胸痛、發(fā)熱等為主, 對于初期非小細胞肺癌, 可以采用手術、放療、化療、中醫(yī)療法等治療[8], 而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則因為疾病太過嚴重, 難以控制住病情, 所以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是重點[9]。一般的化療方案治療基因未突變或其他分型肺癌具有較好的而效果, 而對于基因突變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效果則大大下降, 主要原因是因為這時期的患者是處于免疫抑制狀態(tài)[10], 其體內的腫瘤細胞可以通過很多途徑避過機體免疫的監(jiān)視, 致使其大量增加[11]。隨著人類對分子遺傳學的認識不斷提高, 晚期非小細胞肺癌還能被細分為各種不同的分子亞型, 然后由此就誕生了各種分子靶向治療藥物[12]。吉非替尼是一種選擇性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 能間接控制表皮生長因子受體轉移和生長,進而控制病情進展[13-15]。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疾病控制率95.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0.0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說明分子靶向藥物吉非替尼治療效果優(yōu)于常規(guī)化療;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0.00%顯著低于對照組40.0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說明分子靶向藥物吉非替尼在達到預期臨床療效的同時還有很高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 分子靶向藥物吉非替尼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療效顯著, 可有效控制疾病發(fā)展, 且不良反應少, 安全性較高, 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