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活語文學習策略運用于智障兒童的語文學習活動,對于提升孩子的認知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具有積極的意義。因此,特殊教育教師應當積極融入生活化教育理念,促進語文教育改革,構建高效的語文教學課堂。
關鍵詞:智力障礙;生活語文;意義;對策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新課程改革的發(fā)展,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落實生活化教育理念,培養(yǎng)學生將理論知識指導生活實踐的能力。智障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在學習中、生活中會遇到更多的困難。生活化語文學習策略運用于智障兒童的學習,對于培養(yǎng)智障兒童的動手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幫助智障兒童更好地融入社會、回歸社會具有積極的意義。教師在針對智障兒童開展生活化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應當結合智障兒童的學習能力、知識遷移能力等,盡可能通過通俗易懂的方式,培養(yǎng)智障兒童的學習能力和生活能力,讓智障兒童通過語文學科的學習領悟生活,提升社會適應能力。
一、 智障兒童生活化教學內(nèi)涵
所謂生活化教學,是指以現(xiàn)實生活為依托實施的課堂教學,如生活化的教學情境、生活化的教學內(nèi)容等。生活化教學理念的運用,主要是結合學生熟悉的事物、生活經(jīng)驗入手,通過通俗易懂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和把握知識,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普通兒童相比,智障兒童有許多特殊之處。因此,在針對智障兒童進行教育的過程中,生活化教育主要是通過生活化案例、生活化場景的融入,將課本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培養(yǎng)智障兒童的生活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等,更好地幫助智障兒童融入社會、融入生活。
二、 生活化教育理念運用于智障兒童語文學習的意義
(一) 有利于提升智障兒童的認知能力
智障兒童主要是指“智力缺陷”的兒童,在智力水平、認知能力等方面明顯落后于普通兒童。智障兒童因其本身就存在著人格不健全、智力缺陷的問題,從幼年時期開始,智障兒童更加容易受到同齡人的排擠、歧視以及各種不公平待遇,從而使得智障兒童的人格更加不健全,心理更加脆弱,更加不愿意融入社會生活。有研究表明:智障兒童在接受教育之后,同樣也可以融入社會、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語文學科是針對智障兒童開設最久、最有意義的學科,是智障兒童社會交際的重要工具。生活化教育理念運用于智障兒童的語文學習,有助于促使教師在教學中,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結合智障兒童的認知水平、生活經(jīng)驗等,融入生活化的教學案例,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促使抽象化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加深智障兒童對知識的理解和把握,不斷提升智障兒童的生活認知能力,促使智障兒童更加輕松地融入社會生活。
(二) 有利于促進智障兒童語文教育改革
新課程改革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人類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句話明確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功能。而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強化了在語文學習中,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都需要與生活緊密相連,方能促使語文學科成為學生生活中“重要的交際工具”。在智障兒童語文教育中強化生活化教育理念,教師將教學內(nèi)容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緊密相連,通過各種趣味性的、富有生活情趣的活動設計,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分析語文活動,以語文知識分析生活現(xiàn)象,培養(yǎng)智障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生活能力,這樣的教學模式,有助于促進智障兒童語文教育改革,構建高效的語文教育課堂。
三、 生后話教育理念運用于智障兒童語文學習的對策
(一) 營造生活化的語文教學環(huán)境
環(huán)境對兒童學習興趣、學習效率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筆者在針對智障兒童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針對孩子的認知能力、興趣愛好等,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入手,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取得了好的教學效果。例如,以“各行各業(yè)”為主題的教學活動,以“警察”這一職業(yè)為例,為了讓學生懂得“遇到困難找警察”,筆者首先通過學生所熟悉的動畫片《黑貓警長》作為課堂導入,讓學生通過觀看動畫片了解警察的職業(yè)特點,警察的威武神勇;然后模擬一個簡單的情景劇“求助警察”:一個走失的兒童通過警察找到了媽媽。情景劇的表演,更加加深了學生對警察職業(yè)的了解,懂得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如何尋找警察的幫助。類似的教學模式,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智障兒童的認知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實現(xiàn)好的教學效果。
(二) 融入生活化的教學內(nèi)容
知識是生活的源泉。生活化的教學案例、教學內(nèi)容融入到語文的教學,有利于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把握和接納知識,吸引學生積極地融入到學習活動中,提高學習的效果。筆者在針對智障兒童的生活化語文教育中,通過生活化教學內(nèi)容的融入,取得了好的效果。例如,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筆者會在適宜的時間,組織學生參觀、游園活動等,如春天,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校園里盛開的鮮花,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春”之美,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你看到了什么?你聞到了什么?你聽到了什么?讓學生懂得觀察春天,體味春天之美,將生活與教學有機整合起來,實現(xiàn)語文教育生活化的目標。
(三) 開展生活化的課外實踐活動
因智障兒童在認知能力、生活能力等方面都比較落后,而家長在日常教育中,由于事事包辦,導致很多智障兒童的生活能力更加低下。筆者在指導智障兒童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課外實踐活動的開展,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能力。以“乘車”這一主題為例,很多智障兒童不懂得如何乘坐交通工具,筆者在這一主題教學中,就通過親自帶領學生乘坐公共汽車,讓學生直觀地感受看站牌、等車、上車、投幣等的操作方法。在這里,筆者需要強調(diào)的是:帶智障兒童外出乘車體驗,需要選擇人少、車流少、且距離短的線路,以最大限度保證孩子安全。
綜上所述,生活化教育理念運用于智障兒童的語文教學,對于提升學生的生活認知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具有積極的意義。教師在教學中,應當通過生活化的教學環(huán)境、生活化的教學內(nèi)容、課外實踐活動的開展,實現(xiàn)智障兒童生活化語文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潘雅萍.立足生活實際,促進語文教學——智障生語文學習生活化的實踐研究[J].學周刊A版,2011(3).
[2]柯維春.讓智障語文教學與生活牽手[J].課外閱讀:中旬,2013(3).
作者簡介:
馬武貴,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縣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