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涵潔
摘 要 中、高考語文,作文的分值幾近占了語文考題分值的一半,可見作文在語文學習與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是作文教學費時費力,收效甚微,成為語文教學中的重頭戲。作文教學貴在喚醒學生寫作的沖動,激發(fā)學生寫作的興趣,重在寫作素材的積累,持之以恒的寫作實踐。本文主要從指導的角度談幾點體會。
關(guān)鍵詞 作文指導 觀察 積累 行文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作文教學離不開指導,尤其是初中學生,其認識不夠深刻,世界觀不夠成熟,更離不開老師的指導和幫助。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以及作文成績在語文考試中的比例增大,作文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寫好作文永遠是語文學科的重要任務(wù)。然而長期以來的“教師出題、學生寫作”和“學生作文、教師批閱”的做法,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嚴重脫節(jié),造成了學生怕寫作文,教師苦改作文的不良后果。在多年的作文教學實踐中,筆者做了一些嘗試,并不斷嘗試與思考,認識到加強科學的課堂指導,有的放矢,是提高作文教學的重要途徑。
1指導觀察,培養(yǎng)學生獲取素材的能力
作文離不開觀察,訓練學生敏銳的觀察力,是練習寫作的重要前提。魯迅先生曾說過:“留心各樣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點就寫”,這是他的經(jīng)驗之談??梢娨雽懞米魑?,功夫在平常。平常多留心周邊的人和事,然而許多教師忽略了這一點,而將精力集中在“怎樣寫”的指導上,因而學生常常只得編造,假話連篇。其實身邊的大自然就是我們無聲的老師,隨時都能讓我們從中獲取更多的信息:繁花似錦的原野可以讓我們美不勝收;傲立風霜的臘梅可以讓我們懂得堅強;如火如荼的工地讓我們感到他們辛勤的奉獻,看到熱騰騰的晚餐感到母愛的無私。如果學生平時都能在生活中留心去觀察,寫作文時就不會那么冥思苦想了,就不會出現(xiàn)“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了。所以,在平時的作文指導中,應(yīng)著力激發(fā)學生的觀察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要讓他們善于觀察,善于從平常的生活中擷取素材,作文就不愁無話可說了。寫作時,作者的喜怒哀樂之情自然就溢于字里行間之中,很容易就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2指導積累,解決學生“無米下鍋”的問題
除了注意生活觀察外,還需留心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把自己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用筆記下來,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逼鋵嵐磐駚?,許多作家都是在記筆記、寫日記中成長起來的。“惟勤讀而務(wù)為文自工”,這就是歐陽修的寫作經(jīng)驗,一篇作文成功與否,并不只在于考場的發(fā)揮如何,主要的還是作者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蘊,還要有真實的生活積累。由此可見平時材料的積累也很關(guān)鍵。平時寫作好比是撿柴,等柴火多了,只要有點火星就能燃燒起來。因而無論課內(nèi)外,都要主動去練筆,將來這筆記就可成為自己積累素材的原始倉庫,成為自己以后寫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因而平時要以生活為寫作源泉,自覺認識生活,挖掘生活,從而用筆來反映生活。良好習慣的形成是學生主動掌握知識的先決條件,這一點很重要。良好的寫作習慣會讓學生受益終生。我組織學生每周三次做好讀書筆記,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蘊,厚積薄發(fā)。在讀書筆記方面我認為:初一年級主要是摘抄時文、美文中的一些優(yōu)美片段;初二則側(cè)重于一些讀書心得和模仿習作訓練;初三主要是收集名人名言、名人事例、諺語警名和學習表達觀點。因此做讀書筆記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語文教學不可忽視這一點。學生有米下鍋了,作文就有話可說了。
3指導行文與修改,不斷提高自能作文水平
現(xiàn)在的學生養(yǎng)成了編作文的習慣,說假話、寫假作文。連篇的不良之風,作文一套內(nèi)心一套,自己不是那么想的一定要那么寫,結(jié)果作文成了一種模式。例如,要是要求以“父母”為題,那么父母不是死了就是殘了;要是以“教師”為題,那么教師不是蠟燭就是春蠶。這些學生嚴重脫離現(xiàn)實生活,生活“真空化”,在這個基礎(chǔ)上寫出來的文章也只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形成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整齊化一的模式文章。有時還會弄出一些笑話。某教師要求學生以《做飯》為題寫一篇作文,其中一個學生做的是一道木須柿子。他是這樣做的,先把鍋加熱,然后倒入醬油,再倒入一些油,等油熱后把切好的柿子放入鍋內(nèi),最后再放雞蛋。這篇文章的最后還加上一句,“這樣做的木須柿子很好吃”。有點生活常識的人都會這么告訴他:“這鍋雞蛋柿子湯不好喝?!边@位教師看完他的作文之后,讓這位學生回家跟著媽媽親自學做一回木須柿子。第二天,老師讓這位學生再把那篇文章寫一遍,結(jié)果那位學生寫了一篇很合常理的文章。再如,我讓學生以“耐心”為話題寫一篇文章,結(jié)果有很多同學沒有及時交上作業(yè)。經(jīng)過認真的思考,在上課的時候,我讓學生拿出一張練習紙,并把它撕碎,學生們都很愿意做這件事,等學生們撕完之后,我又讓他們把剛才撕碎的紙再重新拼起來。學生拼完了之后,再讓他們寫那篇作文,這一次學生就有內(nèi)容可寫了。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F(xiàn)在大多數(shù)中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加之電視、網(wǎng)絡(luò)等現(xiàn)代化傳媒對他們的影響,而學生的日常家務(wù)也幾乎被父母所代替。這樣的學生實踐能力太差,和生活偏離得太遠,學生的眼睛被蒙住,學生的手腳被捆住,所以學生也就沒有生活可寫了,也就只能按照一定的模式草草完成作文。
近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使我深深感受到要想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平時應(yīng)多培養(yǎng)學生從平常的生活中擷取素材的能力,解決寫作時“無米”的問題。還必須遵循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循序漸進,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寫作的興趣,讓其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寫作中去。教師在指導學生時,一定要因勢利導,循序漸進,引導學生多讀多寫,多思多悟,勤學苦練。作文教學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不斷實踐探索,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