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婉婷 鄒國豪
(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景德鎮(zhèn)市,333000)(江西服裝學院,南昌市,330000)
徐志摩說過:“中國詩其實只有中國人才能譯好”。那么陶瓷翻譯是不是只有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外語學院譯者才能譯好呢?陶瓷翻譯有其專業(yè)性,翻譯一篇文章時,我們不僅要外語好,對母語也要足夠了解甚至精通,那么陶瓷英語翻譯,不僅要求我們要精通陶瓷專業(yè)英語,還要求我們要了解陶瓷工藝,譯者要一絲不茍,要對陶瓷生產(chǎn)的每一道工序都很了解,作為精通英語的譯者來說,如果能夠親手做出屬于自己的陶瓷作品,那么在翻譯陶瓷專業(yè)英語時則更有發(fā)言權(quán)。在陶瓷專業(yè)英語翻譯的實踐中,從瓷石的一元配方,二元配方,到陶瓷的成形,再到后面的裝飾工藝,期間我們收獲很多,也發(fā)現(xiàn)很多陶瓷英語中中譯英的問題,我們到底是應(yīng)該一個字一個字逐字譯的直譯呢,還是只看意思去譯呢?因為翻譯不是客觀的科學,不可能做到完全對等。這就否定了西方科學翻譯派的“對等論”。否定“對等論并不是否定求真,而是在求真時,要用最好的表達方式”。在陶瓷英語翻譯中,英譯中,要求譯者使用最接近專業(yè)陶瓷術(shù)語的語言,而不能使用一字一譯的生硬譯法,陶瓷翻譯不僅是簡單地運用翻譯技法,譯者更應(yīng)該心懷天下,在翻譯陶瓷的同時把其作為傳播中華優(yōu)秀文化使命來做,讓世界各地人們都知曉陶瓷,同時促進中外陶瓷文化的交流。陶瓷翻譯中譯英時要根據(jù)目的語不同國家的人,不同國家的文化而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
西方翻譯學家紐馬克說,“翻譯是有目的的行為”。而中國學派的目的論者也提出了具體的“三知論”,理論是根據(jù)孔子的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爸本褪抢斫?,使讀者理解是翻譯的第一個目的,也是翻譯的最低要求;“好之”就是喜歡,使讀者喜歡是翻譯的第二個目的,也是中級要求;‘樂之’就是愉快,使讀者愉快是翻譯的第三個目的,也是翻譯的高級要求。那么“三知論”運用到陶瓷英語翻譯上也是恰當?shù)?。知之,就是了解,通過陶瓷專業(yè)翻譯知道世界上特別是中國有陶瓷這么一個東西,知道陶瓷的來歷,了解陶瓷的性能。好之,就是求“美”,通過陶瓷翻譯知道陶瓷這樣東西有很多功能,它能儲存食物不容易變質(zhì),知道陶瓷美在“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其美也。好之在于譯者譯出其內(nèi)在的文化底蘊以及其他物品的無可替代性,從而讓目的語群眾喜歡上陶瓷,特別是景德鎮(zhèn)陶瓷,從而也帶動其對陶瓷的追求,客觀地來帶動近年來滯銷的陶瓷市場!
如圖1
比如:高嶺山麓有一高嶺村,住著何、胡、汪、馮四大姓,共一百多戶人家,五百多人口。At the foot of Gaoling Mountain, there was a Gaoling Village with four major family clans of the surname He, Hu, Wang and
Feng. With more than 100 families, there were more than 500 people living in the village.這里漢譯英中漢語結(jié)構(gòu)繁雜,而譯成英語時則譯成有主謂賓分明,還有狀語,很好地把句子平衡了,漢譯英時因為漢語的博大精深,有時候原文為文言文時需要把文言文先自己譯成白話文即現(xiàn)在的普通話之后再譯成英語,這樣就能更好地讓目的語群眾理解。此也可以理解為 知之。其次不對原文隨意的刪減,也不對原文逐字逐句的翻譯。不應(yīng)該依樣畫葫蘆,逐字照搬,而應(yīng)當是一種創(chuàng)作,讓其英譯句子結(jié)構(gòu)有主語,狀語,句子結(jié)構(gòu)平衡并且完整,讓目的語群眾讀來“樂之”。再次,在顧及原作的完整性的基礎(chǔ)上。與原文競爭,就是說,翻譯一不應(yīng)以原文為中心,為原文說話,拿上一句來說,譯作要勝過原作的。譯作不僅要與原作相媲美,而且如有可能,還要在表達的藝術(shù)性方面超過原作。如此,目的群眾讀來才能“好之”。
這里陶瓷翻譯可以借鑒西塞羅的理論,西塞羅是一位著名的翻譯家,同時又是古羅馬著名的哲學家、演說家。他翻譯過柏拉圖的《蒂邁歐篇》荷馬的《奧塞德》、和《普洛塔格拉斯》阿拉圖斯的《論現(xiàn)象》、色洛芬的《經(jīng)濟學》等希臘名作。其對翻譯理論的闡述,主要見于《論最優(yōu)秀的演說家》,其理論可借鑒于陶瓷翻譯上。一,陶瓷翻譯應(yīng)當避免逐詞死譯,直接翻譯是沒有任何技巧可言;翻譯應(yīng)當保留作品最綜合的含義,即意思。翻譯者的責任是給讀者表現(xiàn)出原詞的重量,不是測量出原詞的數(shù)量。陶瓷翻譯應(yīng)該譯出陶瓷工藝里面的關(guān)鍵工藝,對其工藝,制作材料,生產(chǎn)地名等要標準地譯出來。西塞羅在《詩譯》中說過“重視原作的譯者不會逐詞死譯?!边@句話常被人引用,成為意譯、活譯者用來批評直譯、死譯的名言。陶瓷翻譯中也講究一個譯藝,翻譯不僅是一種技巧,一種科學,翻譯還是一種藝術(shù)。此意譯尤其在陶瓷作品藝術(shù)品譯名中表現(xiàn)的突出。下面請看這幅作品《蝶戀花》,該作品以四個圖案組成,均為四個大小不一的圓圈,是蝴蝶環(huán)繞花朵,所以中文才譯成《蝶戀花》,蝴蝶環(huán)繞花朵,那么英語譯名應(yīng)該是butterflies love flowers嗎?恐怕這樣直譯目的語群眾會云里霧里不知所云,并不了解作品意義吧。那么,結(jié)合意譯,神似等翻譯手法,還有深入剖析目的語群眾的文化結(jié)合,中國文化,蝴蝶,通其音“福疊”,福氣疊加,譯成‘fortune blossom’,將如此美好的文化和祝福傳遞給目的語對象,而fortune這個詞在國外也是備受歡迎,fortune代表財富,運氣,是好的,積極向上的詞語。不僅譯出了其深層含義,而且將祝福傳遞到了全世界,恐怕其對此作品是刮目相看而不是走馬觀花吧。西塞羅在《論最優(yōu)秀的演說家》中說,“我不是作為解釋員,而是作為演說家來進行翻譯的,保留相同的思想和形式……,但卻使用符合我們表達習慣的語言。在這一過程中,筆者認為沒有必要在翻譯時字句相對,而是保留了語言總的風格和力量。因為,不應(yīng)當像數(shù)錢幣一樣把原文詞句一個個‘數(shù)’給讀者,而是應(yīng)當把原文重量稱給讀者”。翻譯必須堅持活譯。在安排詞句時,要考究,要小心。如果安排的巧妙則家喻戶曉,比如陶瓷高嶺土,譯成Kaolin.一則國外研究陶瓷的專家學者都知道高嶺土,二則,中國文化向國外邁進了,為豐富世界文化又做出了貢獻。
陶瓷翻譯中,除了需要我們意譯,還需要我們活譯,以及在表達同一意思的同時還需要與作品錙銖必較。這樣的意思就是陶瓷翻譯也是一門藝術(shù),這樣的話翻譯的作品就必須與原作相互媲美,翻譯作品爭取超過原作。把我國博大精深的陶瓷作品通過翻譯融入國際文化中去,讓他們更好的理解,同時讓目的群眾喜歡愛好陶瓷,讓china不僅是中國的,更是全世界的,中國離不開陶瓷,世界更離不開china!
作為譯者,要深入扎根民間陶瓷技法的學習,精通知曉陶瓷每一道工序的制作,準確的描述出來并且能精確的講解,同時扎實學習陶瓷專業(yè)英語的術(shù)語,做平凡而偉大的文化使者,用小小之力推進世界文化科學技術(shù)向前邁步。實現(xiàn)文化相遇,文化共融!肩挑責任,胸懷天下,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