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短二百多年的發(fā)展中,美國將匯聚人類文明之精華的博物館做到世界領先水平,其中必有值得思考和探究之處。尤其是博物館教育,不僅被視為博物館的核心功能,也是無數位美國博物館先驅創(chuàng)建博物館并為之追求和貢獻的重要初衷。本文試圖梳理美國博物館如何將以教育為中心的工作理念延展到博物館工作規(guī)劃和方方面面的實務工作之中,以此分析美國博物館教育的發(fā)展狀況和實施方式,從而展現當代美國博物館教育發(fā)展的整體面貌。
經過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的歐洲,大部分博物館遭到破壞,與此同時,美國經濟實力大增,其博物館在免受戰(zhàn)火摧殘的同時,其數量、財力、物力、收藏品等各個方面都得到了迅猛的發(fā)展,短時間內可謂超越了大部分歐洲博物館,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毋庸置疑,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體制往往決定了其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方向。眾所周知,美國是一個多元文化并存的移民國家,“在從前無人來到的地方,我們希望移植一個民族”——抱著這樣的思想,各種文化涌入美國后經歷了不同程度的沖突,甚至流血、戰(zhàn)爭,最終保留下來的不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又相互包容。
在這樣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美國博物館也是多元兼容的。來自于世界各種宗教信仰、民族文化或不同種族的主題博物館在美國各地隨處可見。而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也都來自世界各地,為美國博物館體系內的工作帶來了形形色色不同民族和地區(qū)特色的文化與技術,從策展到陳列,從設施到服務,處處折射出多元文化下的豐富和精彩,謂之“民眾的終身課堂” 實至名歸,形成了具有美國特色的博物館文化。
美國目前被認為是博物館教育最先進的國家之一。教育作為博物館的核心功能,不僅體現了博物館對社會的文化教育責任,同時也是博物館建設的首要目的。雖然有著不盡相同的教育理念,但注重觀眾的體驗和人性化的服務,卻始終是所有美國博物館在制定其教育理念時所遵從的定律。
早在19世紀80年代,美國就有學者詹金斯在其所著《博物館之功能》中提出“博物館應該成為普通人的教育場所”的觀點。1906年,美國博物館協會成立,其宣言稱:“博物館應該成為民眾的大學?!彪S后,《紐約時報》對大都會藝術博物館1923年年度報告進行公開評論中提到,博物館不僅僅只是收藏眾多文明寶藏的儲藏室,它還是一股充滿活力的教育力量。它不僅僅只是藏品保護和記錄的地方,更是一所社會教育機構。通過館藏來引導觀眾(對藝術)的熱愛……以最高級的形式來傳播藝術,不僅對學生和各行各業(yè)的手藝匠人有益,而且“能夠直接給那些講求實際和勤勞的人們賦予更多人情味,給他們以教育,提高他們的修養(yǎng)”。1美國博物館協會主席福特.W.貝爾也曾表示:“我們的職責是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教育并激勵他們,或許還能讓他們對我們所共同生活的這個世界有更多的了解?!?可見在美國博物館的開創(chuàng)之初,就明確將為民眾提供教育服務作為最基本的核心與要求。
雖然美國博物館的建立晚于歐洲國家,但通過明確的教育使命和教育理念,確立了博物館及其各項工作的目標和方向,承擔了博物館應有的文化擔當和價值呈現。從1899年由布魯克林藝術與科學研究所創(chuàng)建的世界第一家兒童博物館——“布魯克林兒童博物館”開始,便從多個角度,致力于將博物館打造為教育場所,力圖為公眾提供優(yōu)質的教育服務和教育資源。強調通過親身參與進而體驗學習的教育理念,創(chuàng)辦具備高度參與性的兒童展覽,致力于為布魯克林和整個城市的青少年兒童提供教育服務,鼓勵兒童通過探索文化、藝術、科學和環(huán)境,發(fā)展對自己、他人和周圍世界的理解和尊重。
擁有171年歷史的美國史密森博物學院旗下的國立自然博物館,以讓人們“了解自然界及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探討自然界的變遷,并呈現人與環(huán)境的互動關系”作為教育發(fā)展的理念,體現了博物館工作的宗旨和教育目標。由此,國立自然博物館甚至將自身定位為“世界上最大的科學教室之一”。通過展覽、教育項目和在線資源,致力于激勵所有年齡層的觀眾,通過賦予并激發(fā)參觀者的奇妙感和責任感,使觀眾更深入地了解自然世界和人類的關系及地位。并且堅信通過這一過程,有助于提高大眾的科學素養(yǎng),提升個人對自然世界的責任意識。
最初作為美術學院的明尼阿波利斯藝術博物院位于美國北部的明尼蘇達州,該館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將藝術帶入當地社區(qū)生活。其網站標題為“Mia is the largest arts educator in the state of Minnesota”, 即“米婭(按明尼阿波利斯藝術博物院的簡稱)是明尼蘇達州最大的藝術教育家”。由此可見該博物館將教育作為其主要的社會職能,并一直致力于協同更多的人和組織加入它們的教育計劃。在一百多個組織的良好合作及幫助下,它們已然成為了一個重要的世界級博物館,并通過免費入場、豐富且強大的展覽、青年和成人教育課程以及鼓舞人心的各類教育項目,每年為超過一百多萬的觀眾和當地居民提供各種形式的教育服務。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展廳內的教育課程
而享譽世界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其創(chuàng)始人在1870年的《章程》中,就做出了“將藝術應用到制造業(yè)和實際生活,為公眾提供教育和娛樂”的要求,以培養(yǎng)民眾對藝術的理解力和欣賞力作為其核心的教育理念。并在實際工作中,定期向學生提供一些入門級的藝術課程,舉辦講座和特展。在其歷屆的管理者中,亨利·沃森·肯特更是美國教育界的泰斗級人物,在他掌管大都會期間,一直踐行其座右銘:“為公眾而藝術,讓公眾獲得娛樂,讓公眾學習,讓公眾受益?!?
無疑,按照清晰的教育理念和發(fā)展規(guī)劃,利用博物館自身資源,為公眾提供優(yōu)質且有價值的教育服務,現已成為美國博物館對自身發(fā)展的基本要求。并圍繞這一要求,將教育的理念融合與呈現到博物館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實務工作中,無論從展覽策劃到陳列,還是從設施布局到教育服務,力圖使進入博物館的觀眾如同置身文化的殿堂,藝術的海洋。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針對老年觀眾的展廳教育項目
時至今日,科技的發(fā)展為人類帶來了無限的便利,人們僅通過網站或信息平臺便可收集了解博物館各種教育項目的信息和豐富多彩的課程活動。事實上,當人們進入博物館,從映入眼簾的巨幅宣傳海報、服務臺提供的導覽手冊、教育活動信息宣傳冊、甚至手機APP上獲取博物館信息之時,“教育”便開始發(fā)生。小至博物館入口處的提示語,大至博物館的空間規(guī)劃,展覽設施,方方面面實務工作的呈現,無聲地將教育的理念傳遞給每一位觀眾。
總體而言,美國博物館教育最顯著的特征,在于其將“教育”概念放大至整座博物館所有的工作領域,而不僅僅局限于博物館教育部門的工作范疇。觀眾可從以下兩方面感受美國的博物館是如何將教育理念付諸于各項實務工作之中的。
完善的服務設施是實現博物館教育職能的基石。無可否認美國博物館在為觀眾提供優(yōu)質的人性化服務的基礎上,使博物館空間之內的每一件事物都貼上了“文明”的標簽。例如舒適的座椅、輕松的音樂、整潔而物品齊全的衛(wèi)生間、安全先進的衣物存儲區(qū)、潔凈明亮的自助用餐區(qū)、展陳物品的觀看視角、工作人員的服務態(tài)度……種種細微之處,不僅考慮到普通觀眾的需求,也照顧到兒童和殘疾觀眾的需要。博物館里的各種門,各類通道和階梯都會安裝高度適度、方便殘疾人使用的自動開關裝置,便于殘疾人士自行出入。因此,在博物館里可以經常見到獨自坐在輪椅上靜靜欣賞藝術品的殘疾或老年觀眾。偶爾也會看到坐在輪椅上為觀眾講解展覽作品的專職志愿者。
除此之外,隨著博物館的不斷發(fā)展,與社會的接軌也越來越親密,人們可以申請在博物館舉辦諸如婚禮、婚紗攝影、各類商業(yè)酒會和派對等社會活動,使博物館零距離地融進了大眾生活的各種領域。
如果說文化的發(fā)展和成長,呈現一個縱向積淀精華,橫向存優(yōu)汰劣,不斷推陳出新的動態(tài)過程,那么通過博物館優(yōu)質的服務設施,殿堂般的藝術氛圍,進而促就一系列人們在博物館內形成的文明守則,并潛移默化地使之成為大眾生活的文化導向,繼而為博物館教育營造自然而和諧的最佳通道。
展覽的展陳形式可謂是博物館發(fā)揮教育功能的主要途徑。展覽的主題、結構層次、展品空間布局、展線的規(guī)劃、展品標簽的闡釋方式、展示媒介、數字媒體的合理運用、燈光等,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物盡其用,恰到好處地發(fā)揮其功能。為了吸引觀眾,美國大部分博物館除了長期陳列的館藏展外,也會定期舉辦特展。但無論是固定陳列展還是臨時特展,對展覽的陳列布置都相當考究,尤其注重展品之間的內在聯系和故事性的展現,營造觀展氛圍。結合現代化高科技手段的聲、光、電技術,從聽覺、視覺、觸覺、甚至嗅覺,全方位地使觀眾的感官被逐一調動起來,仿佛置身于和展品相同的時空。為觀展營造更具觀賞價值和震撼人心的互動氛圍的同時,也提升了觀眾對展覽的參與度。例如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日本藝術展廳,為了營造日本建筑的風格,展廳的高度、光線、物件、放置方式等都可圈可點,力圖給予觀眾以最直觀和真實的觀展體驗。
明尼阿波尼斯磨坊城市博物館 展廳一角
紐約布魯克林兒童博物館 兒童體驗項目
其次,對于展品說明牌內容的撰寫,尤其注重普通觀眾對展品的認知能力,盡量避免太專業(yè)的語言和呆板的陳述方式。經常采用互動的模式,以展覽內容為基礎,激發(fā)式地向觀眾提出問題,加深了觀眾對展覽的理解與認知。正如從事博物館管理長達27年之久的亨利·費爾菲爾德·奧斯本所闡述的觀點:“我們致力于踐行一種最有挑戰(zhàn)性的教育形式,它的理念是從視覺角度展示自然規(guī)律和藝術法則,一方面是為了教育觀眾,另一方面是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換句話說,博物館人員……難以有機會直接與他們的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他們所要表達的思想和理念,全部蘊含在他們所安排的展覽中。成功的博物館‘教師’,應當是一位教而不言的人,猶如自然教師或藝術教師一樣。他只能通過標本的標簽來傳遞他的思想?!?無疑,展覽不僅作為博物館為觀眾提供的主要服務項目,也是人類社會文化的重要傳播渠道,更是博物館貢獻給社會的基本教育方式。
基于學習為目的、服務為輔助的博物館教育工作,其內容不僅包含了博物館教育部門開展的各項課程和活動,也涵蓋了觀眾到博物館所接觸到的方方面面?,F如今其范圍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延展到了博物館實體空間之外的學校、家庭、社區(qū),以及網絡空間。清晰的工作規(guī)劃,是博物館實現教育職能最重要的前提。在明確自身使命的同時,絕大部分的美國博物館都有著各自清晰的教育戰(zhàn)略規(guī)劃,主要表現為自主性、階段性、探索性三個特點。
自治永遠是專業(yè)化這一定義的核心。5從美國博物館教育工作者身上,似乎隨時能夠感受到他們對工作發(fā)自內心的自主性——對工作的主動規(guī)劃和實踐能力、對問題的獨立判斷和應對能力。不同類別的博物館,工作人員會根據博物館自身的特色和優(yōu)勢,結合各自不同的教育理念和發(fā)展戰(zhàn)略進行教育工作規(guī)劃。由此,人們在美國的各類博物館里可以接受到不同層面不同種類的教育項目,呈現出來的面貌也是特點鮮明、各具特色。
例如位于美國芝加哥的國立航空航天博物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飛行博物館。一萬八千平方米的展廳面積里共有24個展廳。其各展廳陳列出的美國飛行史上最具有重要意義的各類大型的飛行器、宇宙飛船、衛(wèi)星、火箭、導彈和著名的飛行員、宇航員用過的物件。或聳立于地面,或懸吊于空中,讓人目不暇接,嘆為觀止。這些巨型實物展品帶來的現場既視感,讓所有觀眾為之興奮和驚嘆。該館為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免費提供多種語言的專家級導覽服務,讓觀眾在驚嘆這些集聚了偉大的人類智慧發(fā)明的實物展品的同時,通過專家志愿者的導覽講解,了解有關航空航天背后的事件和有趣的歷史故事。而該館的專家志愿者團隊中,不乏曾經從事航空航天事業(yè)的學者和研究人員,他們以自身豐富的經歷與專業(yè)水平向觀眾傳授有關航空航天的相關知識,為學生團隊現場授課,稱得上最有效率的航空知識學習。
面對多樣的觀眾群體,博物館教育呈現出適應于不同階段參觀者的教育規(guī)劃。大部分美國博物館會將觀眾按照對知識的熟知程度分為專業(yè)人士、藝術愛好者和普通觀眾。當然,也有按照年齡層次,分為兒童、成人、老年觀眾的。無論如何劃分,階段性的教育項目規(guī)劃,都會充分體現適應于不同階段觀眾的參與體驗、接受程度等教育特點。明確不同階段之間的聯系和差別,使教育工作呈現為整體中保持不同階段之間存在若干差別,卻依然連續(xù)的自然過渡。例如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和美國很多博物館相同,該館為觀眾提供了不同語言的導覽器服務。其特別之處,在于該館的語音導覽專門為兒童觀眾提供了講解內容。并以兒童的視角,通過活潑的聲音、有趣的配樂,加上專門以兒童的認知標準所編寫的富有趣味性的故事情節(jié),使兒童觀眾在抽象的當代藝術作品面前,也能充分感受到生動而直觀的藝術體驗。
美國博物館的教育工作各方面展現出的實力,與其多年來在專業(yè)方面集聚的能量息息相關。據了解,不同規(guī)模、不同類別的博物館,雖然在財力、物力等各方面所獲得的支持不盡相同,但是,都有其專研的某個教育方向。實力強大的博物館,專研的教育領域會更多,它們會鏈接社會上的不同類別的教育范疇,為實現相同的教育理念進行長期的教育合作。以明尼阿波利斯藝術博物院為例,在多年的博物館教育實踐中,該館一直結合美國VTS教育系統所提供的教師培訓理論,并將這一教育理論應用到該館不同階段的教育項目中。在長達近十年的教育實踐里,通過以VTS教育理念所提供的教學方式,進行博物館的教育課程,實現了與數以千計的學生、教師及普通觀眾的藝術、科學、文化等課程的教育互動,積累了豐富的博物館教育實踐經驗。目前,該館學習教育部門正在編寫關于該館教育工作的業(yè)務藍本,該藍本不僅涵蓋了明尼阿波利斯藝術博物院教育工作的理念與目標規(guī)劃,也悉數規(guī)范出該館各項教育工作的標準和要求,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和參考價值。
時代的進步使博物館所面對的社會生態(tài)和經營環(huán)境變得豐富且復雜。但致力于為公眾提供教育和服務的傳統理念,自美國博物館創(chuàng)建之初就被無數開創(chuàng)者和領導者們置于為學者和專家的研究而收集藏品之上的重要地位,并延續(xù)至今。通過對美國博物館教育從理念到實務的梳理,不難發(fā)現,無論何種類型的博物館都應當明晰自身的使命和教育理念,并使這一認識深入該館所有員工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中。從觀眾的感受去體悟,從大眾的視角去解讀,無疑是美國博物館對于“以人為本”這一概念的最佳呈現,也是領先于我國博物館教育工作的優(yōu)勢所在。
有人說博物館如同人類精神的神廟。相信在世界各國博物館日趨融合、相互影響和促進的多元化發(fā)展中,博物館將以其包容且開放的姿態(tài)和特有的站位發(fā)散出熠熠光輝,并為大眾及學界提供更多的人文關懷與學術價值。
注釋
1.[美] 愛德華.P.亞歷山大著、陳雙雙譯《美國博物館:創(chuàng)新者和先驅》,譯林出版社2016年版,第61頁。
2.美國博物館協會編著、湖南省博物館譯、伊麗莎白E梅里特評述《美國博物館國家標準及最佳做法》序,外文出版社2010年版。
3.[美] 愛德華.P.亞歷山大著、陳雙雙譯《美國博物館:創(chuàng)新者和先驅》,第48頁。
4.同上書,第12頁。
5.詳見胡舒立《訪美記》序,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