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夫
說幾句家長里短的話,一個人的成長,或者說是一個人的性格的形成,其最最重要的決定因素應(yīng)該是來自他的家庭。對每個人來說,家庭教育或者是影響其實(shí)是最重要的。養(yǎng)過寵物的人都知道,咬人的狗,往往是那種受過虐待的,或者是無緣無故受到過暴打的。仇恨的種子是來自外部,而不是由自心萌發(fā)。《三字經(jīng)》說的“人之初,性本善”是有道理的。一個人慢慢變惡,或變得十惡不赦,是有原由的。一個人慢慢成長起來,忽然變成了我們都想不到的那種樣子,我們吃驚,我們不解,其實(shí)只要我們好好分析一下,還是能夠找到原因的。我的一個鄰居,是個十分裝逼的人,他家的日子過得并不好,他和他的老婆工資都不高,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但他在外邊給人的印象卻是十分豪爽,十分樂意幫助別人,總是別人一有因難他就會施以援手。因?yàn)檫@,他的家里就總是爆發(fā)戰(zhàn)爭。他打老婆打得很兇,打女兒也是那樣,他對家里人是這個樣子,但對外人卻十分好。后來他老婆離他而去,人們才知道他對他的老婆苛刻到極點(diǎn),一個月吃上一回肉,或一個星期吃上一次炒雞蛋就算是改善生活,而老婆的工資卻被他死死攥在手里。人們不禁要問,他為什么大把大把地把家里的錢拿給別人,卻對家人那樣?他對他老婆和女兒理直氣壯地交代過一句話,就是“家里人吃了是填坑,外邊人吃了是傳名”他為什么會這樣?人們都弄不懂,人們知道他的父親當(dāng)了一輩子工會主席,工會主席的父親到底會對兒子產(chǎn)生了什么影響,以至使他變成這樣?這有待心理學(xué)家去研究。我們周邊的事,人類的事,其實(shí)許多都永遠(yuǎn)不會找出答案。而我的這個小說,是試圖找出答案,這答案一定是一個悲劇。我寫《鏡子》這個小說,其實(shí)又是在說教,是另一種說教,小說為什么不可以說教呢?只要你說得好,只要你的故事能讓人警醒。
我們的生活中不乏《鏡子》這樣的人和這樣的事。一個人從小看到了父親的暴行,最終還看到了母親在父親的暴行中死去,他對婚姻和家庭的恐懼,使自己變成了人類社會的一個異類。當(dāng)人們把小說當(dāng)作說教的工具時,我反對說教,而當(dāng)人們忘掉了小說有說教的重要功能時,我便想要通過小說告訴人們什么。雖然這是一個比較完整的故事,但我以為寫好一個小說,重要的不是你寫什么,而是你怎么寫,其實(shí)怎么寫也是怎么看。面對生活,存在著一個怎么看的法則,只不過這個法則對作家更為重要。好的作家,就是要在合理中看到不合理,在不合理中看到合理,作家的職責(zé)好像就在這里。
我們能通過這面鏡子看到什么?可能是,每個人能看到的東西都不同。重要的是,你要把這面鏡子拿給人們,讓人們看……
責(zé)任編輯 丘曉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