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棲宇
摘要:國畫作為中國最為獨有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它主要以線條作為繪畫造型的主要載體,再運用筆墨來進行氣韻的演繹。本篇文章主要從高校國畫作品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表現(xiàn)形式和審美特點來進行的論述與探究,與對比西方繪畫中的不同的構圖立意,表現(xiàn)手法和技法追求,來反映國畫中追求的造型美,形式美以及意境美,以及別具一格的藝術魅力與審美特征。
關鍵詞:國畫;表現(xiàn)形式;審美特點;傳統(tǒng);西式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1-0191-01
中國畫是東方文明中最為獨特的最具有名族特色的藝術形式,從古到今魅力不曾漸減,是各學術界值得深研的傳統(tǒng)文化。中國畫的魅力主要集中在以中國古代哲學為基礎,充滿著生命意義,有著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體系作為支撐點,而且它所涉及的文化領域極廣,有著獨特的繪畫表現(xiàn)形式特點,它的繪畫理念是以中華民族的情感體系為線索上升到生命哲學和畫人合一的繪畫理念;它是每個美術領域的學者都應該學習與傳承的,而作為當代高校的學生來說關于對國畫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并與現(xiàn)代社會文化有機結合形成具有現(xiàn)代藝術審美而不缺中國韻味的新式繪畫,是對每個我們每個人的挑戰(zhàn)與追求。
中國畫從繪畫工具上和西方繪畫就有著明顯的區(qū)別,國畫的特點首先表現(xiàn)在工具上,工具上是以毛筆和墨,宣紙作為基本作畫工具,還有顏料,絹,特制的毛筆等工具;毛筆的運用技巧有鉤、勒、皴、點等,這些毛筆的運筆技巧可以表現(xiàn)出變化無窮的情感變化,墨是線條的組成元素,墨又分五彩:濃、重、淡、清、焦,墨的運用是烘,染,潑,積,墨的運用能極具富有藝術的表現(xiàn)張力和微妙的情感流動,是以墨為代色的獨特表現(xiàn)力。在構圖上是采取散點透視法,沒有聚焦的束縛,是中國畫的基本作畫手法,貫穿整個古代作畫的歷史流程。國畫的表現(xiàn)形式基本也己詩、書、畫、印結合起來運用,將情意推向最高境界,以文人畫為代表,多做款書,將時間、地點、姓名、字號、標題、詩文、印章形成中國傳統(tǒng)繪畫特有的民族形式。這些特點決定了中國畫創(chuàng)作的概括、全面、變化的神情氣勢。筆畫的變化以點線面的表現(xiàn)形式勾畫情感,散點透視法的一體化,時間與空間的結合,詩書畫印的藝術整體體現(xiàn)出畫面的豐富,這些在中國畫中的特有的表現(xiàn)形式共同構成國畫的特有審美特征。
而對于中國畫最根本的區(qū)別還是在繪畫理念和審美觀上。西方的審美特點往往多追求于造型上的相像,而中國也追求“像”,但是中國畫中的“像準往指的是神韻像,是一種對于靈氣的追求,古人評判畫的標準也是其神韻是否到,形神是否統(tǒng)一,有沒有相輔相成,這對于中國畫而言缺一不可。所以中國畫的審美特點主要以講求神形兼具,神似的要求,東晉顧愷之早就對后人在繪畫中應該已“以形寫神”、“神阿堵”的要求。因此中國歷代名畫家甚至追求神似到忘形的地步,通過“以形寫神,形神兼?zhèn)洹钡睦L畫形式來賦予到畫家的筆墨上,強調形與神的辯證統(tǒng)一,相輔相成達到形似神也似的藝術效果。在中國畫的繪畫創(chuàng)作上對于生命的內在精神和畫家自身情感的表達往往顯得特別注重。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和“遷想妙得”,則反映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對于對于人物典型特征的描繪來表達其內在的情感。
在國畫中有一句的詞叫做“氣韻生動”,而其中的“氣”應該理解為一幅畫作中的“元氣”,“氣韻”一詞簡單勾勒出了國畫的基本特征,來自宇宙的元氣和藝術家的元氣所結合的產物;“韻”則指的是強調藝術形象蘊涵的說不出來而且無法用語言表達和形容的一種美感,并不代表的是音樂的韻律與節(jié)奏。正因為這樣中國畫和西畫的差別是具有更強的哲學意味,和給人更大的人生思考空間。無論是工筆畫還是寫意畫,其最為重要求就是要抓住形和神,畫家則需要走進景中,用自身的感情去體會物去體會景,在畫中去表達生命的活力以及靈氣。所以要求藝術家以整體觀察,不要局限與單個的形象,即使畫家只畫了幾只鳥,一顆草,一些石頭,都能體現(xiàn)出意境的全幅天地,表現(xiàn)出生命、生機、氣韻、蘊涵了深沉的歷史感、宇宙感、人生感。
所以,從古至今的國畫作品論其的表現(xiàn)形式和思想表達,都往往離不開對大海般的心懷追求,離不開對于生命關懷的意識,以及把佛心的道德追求作為自我的最高實現(xiàn),這往往又是體現(xiàn)著我國傳統(tǒng)的儒家,道家,佛家之間的融會貫通,因此對于中國畫最為重要的把握點就是要把自我的繪畫的要求與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價值觀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