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愛麗
摘要:當前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學生不敢提問題或沒有問題的現(xiàn)象,究其原因,一是教師觀念上的障礙,二是學生心理上的依賴。如何切實轉變這種被動的局面,對當前實施素質教育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課程改革,呼喚現(xiàn)代的教育理念和創(chuàng)新的教育方式,教師要適應時代潮流,跟上課改步伐,從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中解脫出來,轉變教師角色,加強學習,轉變教育觀念,樹立新的教學觀。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創(chuàng)設民主氛圍,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
關鍵詞:轉變觀念;創(chuàng)設環(huán)境;質疑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27-0114-01
實踐表明,當前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學生不敢提問題或沒有問題的現(xiàn)象究其原因,一是教師觀念上的障礙,課堂教學一副君臨天下的威嚴教師講學生聽,被動的學習已見怪不怪,學生樂于接受老師現(xiàn)成的結論答案,對學習失去主動性,養(yǎng)成惰性;二是學生心理上的依賴,把教師的話當作“圣旨”不假思索與質疑,在小學高年級尤為突出,這種單一、被動 、陳舊的學習方式,嚴重阻礙了學生全面素質的發(fā)展。如何切實轉變這種被動呆板的小學數(shù)學課堂,研究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策略,對當前實施素質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1.轉變教師觀念,培養(yǎng)問題意識
教師必須深刻領會課程改革的重要性,學習先進的現(xiàn)代化教育理論,努力拓展理論視野,關注教改新信息,加強師德修養(yǎng);同時必須加強專業(yè)知識的學習,提高教學能力;轉變觀念,徹底擺脫“應試教育”的桎梏,樹立正確人才觀,要把教學看作是師生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要由單純的傳播者和管理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數(shù)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課堂教學變注入式為啟發(fā)式,變重結果為重過程,用理論指導實踐,用觀念指導思考,實實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2.創(chuàng)設民主氛圍,培養(yǎng)學習興趣
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消除學生畏懼的心理。教學中教師要放下架子,尊重、信任、理解并寬容學生,給學生數(shù)學的信心,給學生克服困難的勇氣,給學生實踐、探索、創(chuàng)新的動力,使學生產(chǎn)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特別是學困生,更要多一份關愛,讓他們在積極向上的氛圍中得到發(fā)展。教師要有意識培養(yǎng)學生質疑問難的勇氣和興趣,要留給學生質疑的時間和空間,課堂上多表揚鼓勵,即使是幼稚可笑,無關緊要的問題都要肯定其積極的態(tài)度,并加以適當?shù)闹笇В屗麄兟龑W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只有這樣,學生的問題意識才能被喚醒,并不斷發(fā)展。
3.鼓勵質疑問題,培養(yǎng)提問能力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貴有疑,有疑才有變通,有變通才有創(chuàng)造?!眮喞锿炼嗟抡f:“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辟|疑是思維的導火索,是學生的內(nèi)驅力,是探索和創(chuàng)新的源頭。因此,在教學中,我鼓勵學生質疑,大膽提出自己感到疑難的問題。引導學生在課始進行預習后的質疑,課中進行深入性的質疑,課后進行延伸性的質疑,并滲透質疑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敢問”到“善問”。同時,運用多種方法進行解疑,從而在質疑、解疑中培養(yǎng)問題意識。
4.教給提問方法,培養(yǎng)意識形成
4.1 提課題性的問題。
一上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針對課題進行思考,提出問題。讓每個學生上課時都明確學習目的、內(nèi)容,帶著問題來學習,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教學應從以“解惑”為中心轉變?yōu)橐浴皩W惑”為中心。
案例一:
如教學“9加幾”這節(jié)課時,首先創(chuàng)設了以下4個情景,(電腦演示)①盒子里面有9個皮球,外面有2個皮球;②海洋里原來有9條熱帶魚,又游來了4條熱大魚;③草地上左邊有6朵太陽花,右邊有9朵太陽花;④水里原有9只鴨子,又游來5只鴨子。每出現(xiàn)一副畫面,教師就提問:“你們會看圖提一個加法問題嗎?”學生提出了四個加法問題。接著教師提問:“那要怎么解決你們提的問題呢?”學生列出加法算式:(1)9+2;(2)9+4;(3)9+6;(4)9+5。師提問:“你們觀察這些算式有什么特點?”“看著這幾個算式你們想提什么問題?”學生迫不及待地提出:“我想知道怎樣計算9加幾?”“我想知道怎么計算會比較快?”從而很自然地揭示出課題。
像這些問題就屬于課題性的問題。為了豐富提問題的形式,教師可盡量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很自然地引出課題,讓學生自己真正感到問題可提,需要提問題,迫切需要解決這些問題。
4.2 提模仿性的問題。
我覺得提模仿性的問題適用以下兩種情況:一是學生學習某一類知識的開始,老師可先進行示范性提問。
案例二:
如教學“2、3、4乘法口訣”,在教學2的口訣時,先出示兩只企鵝,然后教師示范性地提出以下四個問題:“一只企鵝兩只腳,兩只企鵝幾只腳?”“用加法怎么計算?”“加法算式怎么改寫成乘法算式?”“根據(jù)乘法算式怎么編成乘法口訣?”以后學生在學習3~9的口訣時,就會模仿2的乘法口訣進行提問。如教學4的乘法口訣時,教師出示了4只青蛙讓學生提問,學生就會模仿2 的乘法口訣提出這四個問題。
還有一種情況是:當學生在課堂上遇到平時較少接觸的,比較抽象的問題時教師也可以先作示范性提問。
案例三:
如教學“可能性”這節(jié)課,教師先拿一個玻璃杯子,里面裝著2個紅球和2個藍球,學生一下子不會提到可能性的問題,教師可先示范地提出:“你們閉上眼睛,猜一猜摸到哪種球的可能性大?”這時教師又往杯子里添上三個球,這時讓學生提問題,學生就會模仿老師上面提的問題來提問。
以上提的這兩種問題就稱為模仿性的問題。學生可先模仿教師的提問進行提問,以后逐漸學會自己提問。
總之,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為學生創(chuàng)設“心理安全”的環(huán)境,樹立“不惟書”,“不惟師”的思想,保護和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捕捉學生的“智慧的火花”與“靈感”,必將能培養(yǎng)出具有強烈問題意識的人才,為他們的將來創(chuàng)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