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梅
摘要:就歷代書法而言,自古就有“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義,元明尚態(tài)”的精辟總結。中國的漢字經(jīng)歷的篆、隸、楷、行、草五大書體的演變。在唐代出現(xiàn)了很多有名的書法大家,例如歐陽詢、虞世南、顏真卿、柳公權等人。他們對唐楷的發(fā)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尤其是顏真卿與柳公權二人的書法,合稱“顏筋柳骨”,代表著唐楷的最高境界,更是影響了后世書風。顏真卿不僅將法度森嚴的楷書推向了極致,在行書方面的造詣也頗深,其行書代表作《祭侄文稿》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睹稍t帖》是柳公權四十四歲時的作品。字形長短寬窄不一,或斷或連,構成章法上的變化;筆墨濃淡輕重有致,形成層次上的變化。風格豪放雄逸、道勁流麗、枯潤秾淡、掩映相發(fā)?!睹稍t帖》具有頓挫郁勃、開闊跌宕的藝術特點。本文通過對顏真卿《祭侄文稿》與柳公杈《蒙詔帖》在筆法、結體和章法上的比較,來對比顏真卿與柳公權的書風。
關鍵詞:書風;對比
中圖分類號:J2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3-0022-01
一、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與柳公權的《蒙詔帖》在筆法上的比較——以轉折筆畫比較
顏真卿《祭侄文稿》中“爰開土門,土門既開”中出現(xiàn)了四個門子框,這四個門子框的折筆都不一樣,顏真卿此時此刻在失去侄子那種傷痛的心情之下,四個門子框的折筆還能處理的各具特色,用筆變化之多,足以看出顏真卿書法功力的驚人之處。第一個,折筆用筆在于圓轉與方折之間,既沒有圓潤的臃腫也沒有方折的剛硬,剛中優(yōu)柔,柔中帶方;第二個,寫點之后,重新起筆,筆畫之間的呼應關系顯得尤為突出;第三個,可以看出折筆非常的方折,顯得門子非常有力道;第四個,露鋒起筆,折筆比較圓轉。
柳公權《蒙詔帖》“出守翰林,職在閑冷”,也有一個門子框,這個門子框當中的折筆起筆方折,折筆相對比較圓潤,與柳體剛硬的骨風相符合;“在”的轉折與上一個“詔”出現(xiàn)連帶,一筆劃過。
二、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與柳公權的《蒙詔帖》在結體上的——以獨體字和左右結構的字比較
顏真卿《祭侄文稿》中的獨體字在結體上雖有大小、正方、長方等差異,但是都保持收放有度,張弛有節(jié),力求達到方正。例如文中的“心、山”等字。在左右結構當中,左邊和右邊分疆明顯,中間留有明顯的空白,通過點畫向背、避讓和筆勢的顧盼連成一體,分而不離,增強了節(jié)奏感與協(xié)調(diào)的美感。
柳公權《蒙詔帖》中獨體字在結體上獨體字只有“出”“在”兩字,在整個《蒙詔帖》當中顯得比較瘦小,在帖中安放的非常平正。在左右結構當中,體現(xiàn)的收放有度,雖有的牽絲帶過,但不顯得線條混亂。
三、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與柳公權的《蒙詔帖》在章法上的比較
顏真卿《祭侄文稿》的章法:字與字上牽下連,似斷還連,或縈帶嫻熟,或斷筆狠重;或細筋盤行,或鋪毫直下,可謂跌宕多姿,奇趣橫生。集結處不擁擠,疏朗處不空乏,可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深得“計白當黑?之意趣。此稿一反“二王”茂密瘦長、秀逸嫵媚的風格,變?yōu)閷捑b、自然疏朗的結體,點畫外拓,弧形相向,顧盼呼應,形散而神斂。字間行氣,隨情而變,不計工拙,無意尤佳,圈點涂改隨處可見?!靶泄P忽慢忽快,時疾時徐,欲行復止。行與行之間,則左沖右突,欹正相生,或紐結粘連,或戛然而斷,一任真性揮灑。尤為精彩的是末尾幾行,由行變草,迅疾奔放,一瀉而下,大有江河決堤的磅礴氣勢”。
柳公權《蒙詔帖》的章法氣勢磅礴,痛快酣暢,渾莽淋漓,意象恢宏,極具虎嘯龍吟、吞吐大荒的氣派,其結體不像柳體楷書那樣取縱勢,而是因形而變,依勢而化,或長或短,或大或?。灰膊幌窳w楷書那樣取正勢,而是欹側多姿,險絕有致,不拘常規(guī),放浪形骸,極少唐朝森嚴法度的束縛。大小肥瘦,參差錯落,虛實疏密,相映成趣,前后照應,一氣貫注,擒縱收放,隨勢幻化,“枯潤纖濃,掩映相發(fā),非復世能仿佛”。
四、小結
通過對顏真卿《祭侄文稿》與柳公權《蒙詔帖》在筆法、結體和章法的比較,可以看出二人書法功力之深厚。行書可以表達書者的思想及其情感,尤其是《祭侄文稿》表現(xiàn)的更為豐富。兩帖的每一筆、每一個字都洋溢著書者的得情懷,讓我們現(xiàn)在每一個學書之人都望塵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