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石、坡、坨、峰、巒、懸崖、峭壁是山水畫的重要構成部分,也是山水畫基本功練習的重要課題和能否畫好山水畫的關鍵所在。根據山、石、坡、坨、懸崖等的不同形質,在歷代畫家的勤奮實踐下,創(chuàng)造出了許多與之相適應的筆墨技法,形成了中國山水畫獨具特色的表現手法和美學思想,是我們學習和借鑒的藝術寶庫。
表現山石、峰巒的脈絡結構和紋理層次的技法,謂之皴法。不同地域的山石,體態(tài)形質各異,所以皴法也就多種多樣了。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寫道:“真山水之川谷,遠望之以取其勢,近看之以取其質?!?/p>
我們不能把皴法看成是僵化不變的東西?!巴鈳熢旎?,中得心源”。我們應通過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體驗,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新的皴法來。古代畫家筆下的各種山石皴法,并非無中生有、閉門造車,而是得之于生活,得之于大自然。例如,荊浩畫的是太行山,關仝、范寬畫的是關陜山,董源、巨然畫的是江南山,李成畫的是齊魯山,這些均是畫家對生活環(huán)境的真實寫照。因而他們能避免陳陳相因,或蹈襲前人,各具自家面目,曲盡自然之妙。
傳統(tǒng)慣用的皴法,據《芥子園畫傳》所載有以下幾種:長披麻皴、短披麻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折帶皴、云頭皴、解索皴、枯柴皴、亂柴皴、荷葉皴、雨點皴等。這些名稱,均帶有一定的比擬性或象征性,因而也就帶有一定的含糊性。當然,名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們能夠形象地表現物象。在這些皴法中,帶有普遍性和運用最多的是長披麻皴和短披麻皴、大斧劈皴和小斧劈皴。披麻皴表現土質的山巒、坡坨;斧劈皴表現石質的懸崖、峭壁。
圖例 披麻皴畫法
披麻皴與斧劈皴同時并用,表現土石相間的山巒、峰頭。其它皴法,常用來表現特殊紋理的巖石或土丘。這些技法不是孤立的,經?;旌鲜褂?。
一、披麻皴
披麻皴多用干筆、側筆、渴筆表現土質的山巒與坡坨,要求疏松渾圓,達到“毛”與“散”的效果。它的基本畫法是:先將山、石、坡、坨的輪廓大形畫出,再勾輪廓的內線,明確山石的起伏結構,而后用干筆皴出山石的明暗脈絡,因其狀若長麻披附,故名披麻皴。
披麻皴有長、短之別,但用筆用墨的方法基本一致,可根據描繪對象的需要進行選擇或交替使用。元四家中的黃公望和王蒙,就是世所公認的運用披麻皴的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