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
【關鍵詞】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自主性;
探究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
16—0051—01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能夠啟迪學生的心智,陶冶性情,還能開闊知識視野,提高其寫作能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從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著眼,教給學生閱讀方法,鼓勵他們自主探究創(chuàng)新,多渠道、多形式擴大閱讀面,讀悟結(jié)合,讀寫結(jié)合,寓情于文,文道統(tǒng)一,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一、養(yǎng)成習慣怡性情
“讀書好,讀好書,好讀書。”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冰心對少年兒童的殷切寄語。小學生的讀書方法、讀書興趣、讀書習慣等處于起始階段、尚不成熟,所以培養(yǎng)閱讀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于正在成長的小學生而言尤為重要。要讓學生愛讀書、想讀書,小學生必須養(yǎng)成勤于閱讀的習慣,讀書動筆、讀書思考的習慣,善用工具書的習慣等,并通過組織故事會或讀書心得交流會、親子閱讀等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濃郁的書香氛圍。學生長期生活在一個充滿書香的環(huán)境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自然就會感知到讀書的樂趣,自覺主動地尋書而讀,精心選擇有益身心的健康書籍,認識到讀書的意義,嘗到讀書的甜頭,逐漸養(yǎng)成酷愛讀書、手不釋卷的良好閱讀習慣,為提高閱讀水平,提高語文素養(yǎng)奠定基礎。
二、方法新穎提能力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可以滿足學生多層次、多方面、多角度的課外閱讀需要;可以節(jié)省時間,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收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而讀書指導是墊好學生閱讀習慣的基石,因此,教師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讓他們成為一個會讀書學習的人至關重要。首先,“不動筆墨不讀書”,閱讀時勤動筆勤思考,做好摘錄、記好筆記,抓住重點,深入理解,并及時寫下心得體會。其次,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遍喿x教學,讀是關鍵。應教學生掌握“瀏覽”“博覽”“速讀”“精讀”四種方法,只有通過反復朗讀,讀通、讀懂、讀熟,學生再根據(jù)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與感悟,自由選擇拓展閱讀材料,學生課外閱讀的效果自然會好。另外,舉辦形式多樣的競賽活動,如百科知識競賽、作家作品知多少比賽、演講比賽、故事會、手抄報、黑板報比賽等活動,定期舉辦讀書筆記展覽,召開讀書心得交流會,讓學生開闊視野,怡情養(yǎng)性。
三、業(yè)精于勤提素質(zhì)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閱讀增見識長學問,拓展思路,能改變思維習慣,促進個人進步,還能消除寂寞,凈化心靈、正己修身、休閑娛樂。因此,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知識基礎、興趣愛好、閱讀能力等,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精心選擇自己喜愛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發(fā)展和能力提升的優(yōu)秀作品,既可以培養(yǎng)學習興趣,學生又能從書中領悟復雜的內(nèi)容,欣賞語言的美妙,增強語言能力;既可以增加知識,增廣見聞,又可以積累人生經(jīng)驗,樹立遠大理想。其次,多讀書既能使學生受到人格熏陶,享受人生的快樂,又能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能力,繼而豐富學生的思想認識和精神世界,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
四、讀寫結(jié)合求創(chuàng)新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課外閱讀應讓學生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在學生樂讀、想讀、愿讀的前提下,可以適當指導學生學會做讀書筆記。摘抄好詞好句、科學珍聞、生活常識等內(nèi)容,以豐富語言、增長知識、啟迪思維、陶冶情操。廣泛的閱讀使學生思維活躍、感情豐富,并在潛移默化中掌握了寫作方法,積累了大量的語言、詞匯,把這些死的語言詞匯轉(zhuǎn)化為活的語言詞匯,利于小學生心靈的對話、情感的交融、思維的碰撞、語言的積累。首先,要鼓勵學生寫日記,把自己每天的所見、所聞、所感寫下來,把生活中感興趣的事寫下來,將積累的知識運用其中,讓學生在日記中自由表達,把在閱讀中積累的詞語在日記中加以靈活運用,那么死的語言、詞匯就變活了,只有這樣,閱讀中所積累的素材才有用武之地。其次,學生在閱讀積累中,增加了習作內(nèi)容、文化、語言等方面的儲備。長期閱讀積淀下來的寫作知識技巧及文學素養(yǎng),可以使學生信手拈來,妙筆生花。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牢記以學生為主體的閱讀教學思想,自主探究,求實創(chuàng)新,讓學生在快樂閱讀中感悟文字所特有的神奇魅力,在文海中遨游,在追求中發(fā)展。
(注:本文為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自主性課外閱讀”校本課程實施中的教學有效性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7]GHB1852)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