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海燕
育人是教育的首要目標。無論是哪個學科,都要充分挖掘教育元素,把德育教育與學科教學有機融合??v觀現(xiàn)行的語文教材,選編的課文除了具有傳承語言文字積累與運用的功能之外,更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載體,包含了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tǒng)主義教育、習慣養(yǎng)成等等諸多的教育內(nèi)涵。這是學生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有效教育媒介。那么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怎樣去做有效的德育滲透呢?
情境的創(chuàng)設在環(huán)境氛圍烘托、德育滲透、情感激發(fā)上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有時,一首歌、一幅畫,都會觸及孩子的情緒領域,喚起孩子心靈的共鳴,讓孩子因情感的驅(qū)動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如《竊讀記》,這是一篇非常平實的課文,沒有跌宕的情景,沒有華麗的描寫,但平實中蘊含著渴望讀書的切切真情,就像一位和善的老人憶著童年向我們娓娓道來。如何引導孩子們走進《竊讀記》呢?我設計了這樣的情境:“同學們,上課之前我想給大家播放一首歌,這首歌大家可能聽過。‘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保úシ乓傍喿雍铣└枨l(fā)了學生的回憶,他們也紛紛跟著唱,逐漸有一種悠揚、懷念的感覺。而此時引入課文,就會讓孩子自然而然地融入到那個年代的情境中,感受當時人們對讀書的渴望,感受現(xiàn)在的幸福。這樣的情境,往往比任何華麗的語言講解都要有效。
讀是語文教學的基本手段,品讀與悟讀更是不可或缺的方式。在對字詞句的賞析品悟中,在理解文章含義和主旨的基礎上,我們更要充分利用文本當中蘊含的教育內(nèi)涵。剖析課文中的德育元素,引導學生透過字里行間,循著作者的思路,反復品讀重點詞句,在感悟交流中加以理解,體味思想情感。讓孩子們抓住文章中的核心語句、關鍵字詞,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與詩歌產(chǎn)生共鳴,升華情感。
還記得我指導學生朗讀《秋天的懷念》時,引導他們著重品悟“悄悄、撲、忍、擋、央求”等詞語,透過這些詞語感悟母愛,體會親情及對生活的理解,并根據(jù)文章特點,選用了不同方式的朗讀。學生通過朗讀引發(fā)思索。例如:課文中的“忍”字背后隱含著什么?忍住的是什么?品詞析句中,孩子們的情感層層遞進,那些飽含深情的文字感染著每一個人,更引起了孩子們深深的思索。有的孩子掩面啜泣,哽咽難言。于是,我再次引導學生讀后交流,談想法,談感受,交流情感,表達思考。這既加深了對文本的認知,也在孩子內(nèi)心掀起了波瀾。讀中品,讀中悟,讀中想,讀中生情,有了情感的激發(fā),孩子們才能真正地領悟課文的主旨,達到德育滲透的目的。
如何讓孩子從文本走出去,如何讓孩子的情感不僅僅局限于本篇課文,這就需要延伸我們的知識與感受。學完《看不見的愛》一文之后,我做了一次“感恩父母”的教育活動。在拓展環(huán)節(jié),我引導孩子們回憶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一些感人的畫面立刻呈現(xiàn)出來。他們或泣不成聲,或淚眼婆娑。這是源自內(nèi)心的感觸,是成長歷程的思考,是人性本質(zhì)的回歸,更是情感的迸發(fā)與宣泄。孩子們的所思、所想、所言都飽含款款深情,飽含了對父母親情的頓悟與理解。
總之,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時刻利用好教育的德育元素,把握好育人目標,融知識于德育情感交流之中,做到情景交融,以情誘導人,以情感動人,以情啟發(fā)人,以情鼓舞人,達到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目的,讓教育的育人功能得到充分的落實。
作者簡介:吉林省大安市安廣鎮(zhèn)第一小學校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