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博物館中,珍貴文物承載著歷史,具有非常高的研究性和欣賞性。為了使我國博物館中的文物更好的展現(xiàn)在世人眼中,幾乎對所有文物都進行了英譯,但是有一些文物的譯名不是非常的準確?;诖耍疚膹膶S妹Q的翻譯、中英文信息對等、語言等方面入手,通過分析其中存在的英譯問題,并找出其改進方法,從而促使博物館向著更好的方向發(fā)展。
關(guān)鍵詞:博物館;文物名稱英譯;改進方法
前言
博物館集中了大量的珍貴文物,這些文物是我國社會文明發(fā)展和民族文化的縮影,同時還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向世界各國展示的媒介,需要對文物名稱進行有效翻譯?,F(xiàn)階段,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對珍貴文物名稱進行翻譯也越來越重視,但是由于文化上存在的差異,使得文物的譯名傳神度往往差強人意。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其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改正,才能使文物更好的面向世界。
1 專用名稱的翻譯不統(tǒng)一問題及改進方法
對專用名稱進行翻譯過程中,其不統(tǒng)一性體現(xiàn)在兩點上:
(1)英文大小寫不統(tǒng)一。大小寫不統(tǒng)一是常見的問題之一,例如:在國家博物館中,在翻譯文物名稱時,通常都是將第一單詞大寫,而其他單詞不進行大寫,如騎兵檢閱的面具被譯為A mask for a cavalry parade;在首都博物館中,翻譯文物名稱時,將文物涉及到的前幾個單詞首字母都進行大寫處理,最后一個單詞和虛詞不大寫;在內(nèi)蒙古博物館中,翻譯文物時通常都是將涉及到的所有單詞首字母都大寫,如將馬街譯為Horse Rank,將布魯譯為Hunting Tool等。由此可見,在各個博物館中對文物名稱進行翻譯時,并沒有對單詞的大小寫進行統(tǒng)一規(guī)范。盡管大小寫問題對文物意思的傳達沒有太大的影響,但是卻嚴重影響了我國面向世界的嚴瑾性。針對大小寫不統(tǒng)一問題,改進方法有:首先,以教育出版社對英文大小寫的標準為主建立一個完善的大小寫標準體系。其次,根據(jù)國際英文翻譯標準,單詞首字母都進行大寫處理,涉及到的虛詞不大寫這種方法是最為接近其標準體系的,因此,采用這種方法是最為有效的。
(2)格式不統(tǒng)一。在文物展示過程中,其中文的介紹具有一定的格式,但是在文物英譯過程中,卻沒有具體的翻譯格式。例如:在首都博物館中,展示古代瓷器時,其中文介紹是“青花葡萄折枝紋盤·明·永樂朝(1403-1424)”。在對其進行翻譯過程中,工作人員只是將時間標明,卻沒有將永樂朝體現(xiàn)出來。針對這種問題,其改進措施為:從統(tǒng)一的角度來看,在對文物名稱英譯過程中,格式可直接按照中文介紹的體系進行翻譯;從觀眾觀賞習慣來看,可以借鑒國外博物館介紹文物時的書寫格式進行翻譯,使所有人都能夠一目了然。
2 缺乏中英文信息對等問題及改進方法
中英文信息的不對等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點內(nèi)容上:
(1)僅僅局限于表面意思。如在國家博物館的河南文化展覽館中,對浮雕天王像和浮雕力士像的翻譯內(nèi)容分別為:Reliefs with Heavenly Kings和Reliefs with Cuardian Figures。但是在查閱相關(guān)資料之后,天王與力士代表著佛身邊兩種侍衛(wèi)形式。前者卻是翻譯成為Heavenly Kings,這種翻譯顯然不能真正的傳達文物所代表的現(xiàn)實意義。針對這種問題,只能要求工作人員對相關(guān)文物的知識進行詳細的了解,通過多渠道查閱文獻,對其進行翻譯。
(2)信息缺漏。體現(xiàn)在兩方面:其一是文物名稱本身的信息漏譯。文物名稱是非常復雜的,它包含著文物的材質(zhì)、形狀等。例如:在國家博物館珍寶展覽館里的浮雕鎏金頭盔,翻譯人員將其翻譯成為Helmet,很顯然,這種翻譯結(jié)果根本體現(xiàn)不出這種文物所具有的獨特特征。此外,在對四方形陶器皿進行翻譯過程中,將其翻譯成為Quadrilateral vessel,這個翻譯結(jié)果只體現(xiàn)出了四方形和器皿兩者,但是并沒有體現(xiàn)出“陶”,也就是文物的材料。針對這種問題,相關(guān)工作人員可以參考“中國博物館英譯模式”中的隱性文化信息如藝術(shù)風格、生產(chǎn)工藝和現(xiàn)行文化信息如質(zhì)量、顏色、外表等相關(guān)標準進行翻譯,從而提高翻譯質(zhì)量。其二是缺少英文解說。例如:展示西漢永城梁王的墓群時,對陶俑、玉器、青銅器等進行了詳細的中文介紹,但是并沒有相關(guān)的英文介紹,這種現(xiàn)象在各個博物館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針對這種問題的改進措施為:翻譯人員要充分了解文物所表現(xiàn)出來的象征性的文化意義與和隱含性的文化價值,了解其中的關(guān)系之后,再對其進行翻譯。
3 語言錯誤問題及改進方法
語言錯誤問題同樣主要體現(xiàn)在兩方面內(nèi)容上:
(1)音譯不當。在對文物名稱進行翻譯過程中,將書寫形式和語音保留下來,常常會使文物本身的含義不能完全的表達出來,同時外國游客也不能明白其中的含義。音譯針對的主要是文物名稱中的地名或者是人名,而不能用于所有的文物名稱中。針對這種問題,翻譯人員可以使用意譯的方式對其進行翻譯。意譯主要是指根據(jù)文物名稱的大意進行翻譯。例如:國家博物館中,對三彩舍利匣進行翻譯過程中,將其中的三彩翻譯為Sancai,Sancai是中文的漢語拼音,這對于大部分外國友人來說,理解起來非常困難,這時需要利用意譯,即將三彩翻譯成為Three-color或者是Tri-colored。
(2)用詞不當。有一部分文物名稱的翻譯與原名存在語義上的出入,這是用詞不當造成的。例如:在國家博物館中,將陶壺翻譯成為Ceramic container,container代表著貨柜、集裝箱、容器的意思,與壺完全不符,將其改為pot更為妥當。在內(nèi)蒙古博物館中,將灰陶罐翻譯成為Gray Pottery,其中pottery的主要意思是陶藝、陶制品、陶土,并不與陶罐發(fā)生關(guān)系。這些用詞不當?shù)膯栴},使參觀者不能了解文物的自身含義,這對于我國文物走向世界有著很大的阻礙。
結(jié)論
綜上所述,各個博物館在對文物名稱進行翻譯過程中,常常會出現(xiàn)各種問題。經(jīng)過上文分析可得,英文大小寫、格式、信息的缺漏、音譯以及用詞等都是現(xiàn)階段博物館文物翻譯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通過詳細了解文物知識,多方面查閱資料,可以為文物提供最好的譯名。
參考文獻
[1]李奕.博物館文物名稱英譯問題與對策分析[J].中國民族博覽,2018(03):209-210.
[2]楊靜,林晨寅.博物館文物名稱英譯問題與對策分析[J].海外英語,2017(01):141-142.
作者簡介:
楊曉燕(1982-);性別:女;籍貫:云南麗江,學歷:本科,畢業(yè)于云南民族大學,現(xiàn)有職稱:文博館員,研究方向:英文翻譯及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