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科
“讀你千遍也不厭倦,讀你的感覺像三月,浪漫的季節(jié),醉人的詩篇;讀你千遍也不厭倦,讀你的感覺像春天,喜悅的經(jīng)典,美麗的句點……”當這優(yōu)美的旋律響在耳邊,當這感人的歌詞出現(xiàn)眼前,我總有一種愉悅的情感,而又總是不由地想起那一篇篇綻放在語文課堂上的精美篇章。精美的臉百看不厭,精美的課文百讀不煩。古語中早有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不管現(xiàn)在教學改革進行的如何如火如荼,“讀”,都是不能替代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不管語文課堂如何多姿多彩,新課程如何“新”,唯有這“讀”是不變的真理。
“三分文章七分讀”。語文課堂上的“讀”,不是人人手拿一本書,嘰嘰喳喳的亂讀一通,也不是能逐個把文中的字一一念出 ,就叫做“讀書”了。它是根據(jù)課堂教學的目標和要求,根據(jù)學生的年段和學習生活經(jīng)驗,進行分層次、分類型、分步驟并采取不同形式地讀。
在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不管是哪個年段,對閱讀的要求,都有一條“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我認為,語文課堂要讀得美,在步驟上,應該分為三步走:
一讀,知其意。所謂“一讀”,就是平時我們常說的初讀。對課文初讀的要求,是讓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文中的每一個生字、詞語、句子都能正確地讀出來。在讀對的基礎上,再來讀通順,讀流利,然后大概了解文章的意思。教學一篇新的課文,教師可以先布置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初讀課文,不認識的字通過查字典、向老師同學請教的方法認識后,再將生字所在的句子多讀幾遍。當課文已經(jīng)沒有文字障礙后,再要求學生能讀得流暢,不拖踏,不結巴。然后再瀏覽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對文章的大意有一個初步的了解。這,就達到了一讀知意的目的。
二讀,入其境。語文課文中的每一句話,每一段話,其實都是一個畫面?;騼?yōu)美,或感人、或令人激動、或使人悲憤;或充滿生機,或心緒低沉……當我們在讀的時候,總能在字詞句的描寫中,在腦海中出現(xiàn)與語句相應的畫面來。這就是說,讀書要有畫面感。在進行這個步驟的教學時,老師可以通過放錄音、老師范讀等方式,讓學生閉上眼睛,邊聽邊根據(jù)語言描述想象畫面,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對初讀過程中語言意思的理解進行加深和鞏固。比如,在教學《蝶戀花 答李淑一》這首毛澤東的詞時,我就通過范讀課文,讓學生閉眼想象詩句中所描繪的畫面。讀完之后,我請學生起來說,你聽到哪一句時,腦海中出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有學生說:當他聽到“楊柳輕飏直上重霄九”這句時,仿佛看到了漫天的楊花柳絮在天空中飛揚,直飛到高高的九重霄那美麗的景象;有學生說,在聽到“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這句時,他看到了美麗的嫦娥舒展開寬大的衣袖,在廣闊的天空翩翩起舞的身影;有學生說,在聽到“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時,那人們因取得革命勝利而激動地淚如雨下的臉躍然眼前。當孩子們的腦海中有了一幅幅生動形象的畫面時,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更深了一層。在這樣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帶著自己剛才的畫面,再讀課文。學生們在讀中走進了詩文所描繪的意境,入迷地表情,沉浸地情感、與詩文相得益彰的語音語調,無不使這堂課精彩開來。
三讀,悟其情。每一篇課文的教學,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通過理解課文的意思,更深入地感悟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受到心靈的熏陶和人生哲理的教育,以及對美好情感的體驗,最終使自己對人生、對生命、對生活產(chǎn)生正確、積極的認識,進而形成積極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而要達到這樣深層次的目的,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有效地引導學生通過反復地讀,去體味作者在字里行間要表達的情感和人生哲理。朱自清的《匆匆》,當我們在課堂上引導孩子們在理解了如“默默里”、“頭涔涔、淚潸潸”、“輕輕巧巧”、“伶伶俐俐”,這一個個的疊詞后,再前連后搭反復誦讀所在的句子時,難道還不能感受到作者對時光的一去不復回的動容之情嗎?難道還不能體會到作者因無法阻擋流逝的腳步而茫然和恐慌嗎?同樣的,“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保@樣詩意濃郁的句子,這樣輕靈含蓄的情感流露,難道還不能讓我們不由自主地開啟雙唇,讓我們的課堂在聲聲沁人肺腑。入情入境地悅耳書聲中,如花兒般美麗地綻放開來嗎?
在對課文一步一步深入的讀中,我們對文章的意思還能不理解,對作者的情感還能不體會如自身嗎?
要讓課堂讀出美麗,不僅僅是層層深入就可以了,還要根據(jù)教學的需要,根據(jù)課文的不同類型,設計不同的讀的方式。
如果我們要檢驗課文讀的是否正確,可以采用指名讀,主要聽讀音;是否讀的流利,可以采用小組讀,全班齊讀的方式;當要搜集文中信息時,可以讓學生進行默讀,瀏覽;要體會文章語句的情感時,可能老師引讀,抓重點詞句讀。要有強調的地方,可以采用對比讀。要讀得有意境時,可以配樂讀。讀的方式多種多樣,整齊的,自由的,大聲的,低語的……
在教學《蝶戀花 答李淑一》這首詞時,為體現(xiàn)作者博大的胸懷,磅礴的氣勢,以及作為革命者的偉大胸襟,我采用了用李淑一的那一首《菩薩蠻 驚夢》來對比讀。在凄婉的古曲聲中,女孩子們細細地將李淑一在痛失親人后的悲傷輕輕讀出,特別是最后一句“醒憶別伊時,滿衫清淚滋”,更是用又如泣如訴的聲調讀來,讓聽者和讀者都不由悲由心起,清淚而下;而男孩子則讀《蝶戀花》,聲音低沉但不失渾厚,有失去親人的悲痛,但更多的是對革命勝利的激動和對革命者的敬意以及作為革命者的自豪之情。這樣兩相對比,各自不同的感情表達無遺。課堂中讀書聲抑揚起伏,聲調高低有序,節(jié)奏緩急不一,使整個課堂如一曲旋律優(yōu)美的樂曲,讓人沉醉其中。
不同類型的文章,讀得語音語調也不盡相同。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語句,讀法也因句因情而異。有抑揚頓挫、鏗鏘激昂的高聲朗誦,有輕言細語,如涓涓細流的小聲細讀;也有“無聲勝有勝”的靜心默讀。有的,要讀出如高山大海般的磅礴氣勢,有的要讀出和風細雨的輕柔寧祥;有的,要讀出生離死別的悲慘凄涼;有的要讀出喜從心起的愉快歡暢……不管是那一種讀法,哪一種聲調,都根據(jù)老師對教學的要求,對達成情感體驗而定。教無定法,讀亦無定法,一切,只是為了更好知文章之意,入文章之境,悟文章之情。
語文課堂是讀出來的,而美麗的語文課堂教學更是師生精彩地讀出來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語言豐富多彩,讓我們帶著孩子們,徜徉于優(yōu)美的祖國語言文字之中,讀出一節(jié)節(jié)美麗的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