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琴
摘要:本文針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問題,著重從五個方面進行論述:加強理論學習,更新評價觀念;立足教學文本,精心設計備課;創(chuàng)設樂學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設置教學問題,著力訓練能力;加強課外閱讀,拓寬知識視野。
關鍵詞:教學效率;初中語文課堂;提高
所謂“教學效率”是指單位時間內(nèi)完成的教學工作量和取得的收獲。衡量一堂課的教學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學時間,即在教與學活動過程中學生學習知識、習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認識真正起作用的時間。如何在新課程背景下提高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是一個值得我們長期思考、探索和研究的話題。
一、加強理論學習,更新評價觀念
語文教師要加強理論學習,切實明確教材編排體系,明確體系編排的意圖,明確階段目標要求和冊別目標要求,要能真正站在全學段目標要求的高度、站在全冊別目標要求的高度、站在單元目標要求的高度去教好一篇篇課文、教好一個個考點,在此基礎上更新學生的評價觀念,矯正學科角色異位。為了更好地讓學生有動力、有興趣,并能持之以恒地學習,可建立一套科學的評價體系,以等級評價學生,學生的作業(yè)、紀律、超前自學、上課回答問題等一律評價到等級,以獎片形式予以激勵。如作業(yè)分五等:“優(yōu)+”發(fā)3張獎片,“優(yōu)”發(fā)2張獎片,“良”發(fā)1張獎片,“閱”不發(fā)獎片,沒及時交的扣1張獎片。晚自習紀律、上課回答問題、小組學習等也以同樣的方法進行評價。最終教師統(tǒng)計獎片張數(shù),評出最佳學員、先進小組、較大進步獎、最佳作業(yè)獎、書寫優(yōu)勝獎、超前學習獎等獎項。實踐證明,科學的評價體系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立足教學文本,精心設計備課
現(xiàn)行的初中語文教材從文體、基礎訓練、單元練習、知識點等方面來看,都是一個系統(tǒng)結(jié)構,若將各冊教材結(jié)合起來分析,則其系統(tǒng)性更明顯。它具有其它課外讀物所不可取代的優(yōu)勢,集中表現(xiàn)為體現(xiàn)教學大綱的思想,包涵了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教學目標。因此,我們要立足教學文本,精心設計備課。因為備好課是搞好教學的基礎之基礎,根本之根本,教師只有深入鉆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備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點:了解學生的知識底細,明確教學目標,掌握課文的重點內(nèi)容。只有知道學生該學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該教什么,從而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課文不僅有重點,還有難點和要點,而這些又是一個有機的辯證的統(tǒng)一體,備課時忽視不得。例:《故鄉(xiāng)》一文的重點是寫閏土和楊二嫂的不幸遭遇,難點有好幾處,如自然景物描寫及內(nèi)容深邃、含義深湛、富有深刻哲理意義的最后一段課文;要點是寫“我回故鄉(xiāng)”、“在故鄉(xiāng)”、“離故鄉(xiāng)”的經(jīng)過情況,突出地寫了“我”“在故鄉(xiāng)”的所見所聞。這些豐富而重要的內(nèi)容,只有認真?zhèn)湔n,深鉆教材,才能準確把握,深刻理解。
三、創(chuàng)設樂學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著名教育學家顧泠沅說:“在課堂教學范圍里對教師最有意義的是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fā),也就是要讓學生對學習的內(nèi)容感興趣,對有了興趣的事學生就會認真地把它學好。”創(chuàng)設學生樂學情境,把學生帶入“引人入勝”的環(huán)境,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方法。樂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求教師提供最佳的教學環(huán)境和活動場所,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的結(jié)構,把書本知識化為血肉豐滿、生動活潑的形象,把學生帶入探求新知的樂學情境。
例:教學《五柳先生傳》一文時,可播放典雅優(yōu)美的古曲《蓮》,迅速抓住學生的心,他們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激發(fā)起來,一個個露出沉浸在審美享受中的笑容,此時,可引導學生回顧已學過的陶淵明的作品,比如《歸園田居》、《桃花源記》等,讓大家對陶淵明有了一個大致的印象。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伴著優(yōu)揚的古樂盡興朗讀,初步感受文章的內(nèi)容。接著,可用“激將法”、“互動教學法”進行有效教學。在學生入情入境地學習中,更好地理解、感悟了文章的深層主旨,教學效果明顯。
四、設置教學問題,著力訓練能力
課堂教學必須把著力點放在能力訓練上。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徹底改革以知識學習為中心的基本教學體系和以教師講析為主的基本教學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訓練為中心的基本教學體系和教師指導下以學生主動學習和練習為主的基本教學形式。要堅持以訓練為主線,使教和學都成為訓練的手段,在聽說讀寫訓練的全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掌握字詞句章等知識。
為了使訓練更有成效,教師必須精心設置教學問題。我們在語文備課時要針對每一節(jié)課的知識內(nèi)容設置問題,在課堂教學中不斷提出新的問題,貫穿在觀像、引探、分析、總結(jié)規(guī)律的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針對問題去思考。只有引導學生沿著正確思路積極思維,一堂課的主要內(nèi)容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jié)出來,學生對新知識才能夠“記憶深刻”,這樣的課堂才能提高效率。例:教學《桃花源記》一文時可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妻子”在文中是一個詞,還是兩個詞?本文中像這種文字形式相同而古今詞義不同的情況,你能找出幾例?提這個問題的目的是理解“妻子”這一古今詞的意義,但它在提問方式上卻轉(zhuǎn)向操作能力的要求,這就使學生的求同思維和歸納能力得到訓練和提高。
五、加強課外閱讀,拓寬知識視野
《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重視創(chuàng)設語文學習的環(huán)境,溝通課本內(nèi)外、課堂內(nèi)外、學校內(nèi)外的聯(lián)系,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庇纱丝梢?,指導學生進行課本外的閱讀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現(xiàn)在的課堂教學中卻似乎割裂了課本和課外,多講或只講課本,少講或不講課外,切斷了“一掬水”和“江河湖?!钡年P系,使學生讀書的天地狹窄了,視野局促了,胸襟和精神都變得萎頓、小器。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應對學生加強課外閱讀提導,拓寬其知識視野,從而有效地學好語文。對于經(jīng)典,名作,有興趣的好書,或應讀、可讀之書等,都可以讓學生盡興去讀,越多越好。特別是讀一流的經(jīng)典名著,和“大師”直接“對話”,使學生在全人類所共同創(chuàng)造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中盡情徜徉,玩味、思索并汲取、消化,其好處將終生受用不盡。
總之,課堂是學校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陣地,構建開放、和諧、高效的初中語文好課堂,是新課程背景下深化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初中語文教育教學質(zhì)量的迫切需要。我們只有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動”起來,全方位地參與學習,才能使我們的語文課堂生機勃勃,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