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超
摘要: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文明、藝術的語言可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近年來,中小學校園內(nèi)教師體罰學生的現(xiàn)象有所減少,但教師語言暴力現(xiàn)象卻屢見不鮮。教師憑借自身的權力和地位優(yōu)勢,用話語權來實現(xiàn)對學生的控制和支配,話語權的濫用而形成的語言暴力對師生關系產(chǎn)生了消極影響。因此,探析教師語言暴力中話語與權力的關系,構建平等、民主與和諧師生關系,值每一位教師為之努力。
關鍵詞:教師語言暴力;話語與權力關系;師生關系
中圖分類號:G45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5995(2018)02-0030-03
隨著教育法律法規(guī)的完善和現(xiàn)代教育觀念的深入發(fā)展,我國中小學校園內(nèi)教師體罰學生的現(xiàn)象大為減少。但教師采用諸如侮辱謾罵、嘲笑諷刺、挖苦揭短、威脅恐嚇等形式對學生進行“心靈施暴”的現(xiàn)象卻時常出現(xiàn)在報刊、電視、網(wǎng)絡等媒體,已經(jīng)引起了家長、教育管理機構和整個社會的關注和重視。
國外學者對教師語言暴力的專門研究較少,一般在研究校園暴力時才有所涉及。而國內(nèi)研究教師語言暴力問題的理論成果日益豐富。本文把中國知網(wǎng)作為主要資料來源,以“教師語言暴力”為關鍵字進行檢索,并將相關文獻的數(shù)量進行統(tǒng)計。2001年至2017年期間我國研究者一共發(fā)表有247篇關于教師語言暴力的文獻,且文獻數(shù)量總體呈現(xiàn)上升趨勢,研究集中在教師語言暴力現(xiàn)狀、內(nèi)涵、類型、危害、成因和對策這幾方面。研究者們往往憑借自身的經(jīng)驗和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得出結論,普遍缺乏有效的理論支撐,分析廣度、深度不足,也缺乏與其他學科的聯(lián)結,這不利于研究的全面與深入。
教師語言暴力問題可以融合多學科的視角進行研究,在突出教育學分析的同時,可借鑒哲學、語言學、倫理學和社會學等不同學科的理論與方法。權力的不平衡容易導致暴力的出現(xiàn),教師語言暴力產(chǎn)生的根源在于師生之間權力的差異,即教師運用話語權對學生進行有意無意的壓制和支配。因此,從話語與權力關系的角度探析教師語言暴力,對這一普遍的教育現(xiàn)象進行哲學等層面的深入思考,可以促進教育向積極、和諧的方向發(fā)展。
當代西方社會普遍認為,“暴力不必總意味著身體暴力,它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表現(xiàn)形式,可以表現(xiàn)為用語言傷害一個人的情感和尊嚴”[1]。為何教師語言暴力的無形殺傷力不低于有形的外在體罰?回答這一問題,需要闡釋暴力、語言暴力和教師語言暴力這些基本概念。
(一)暴力
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暴力”被解釋為:①強制的力量或武裝;②特指國家的強制力量。[2]可見,暴力這一概念與法律和政治有關。隨著社會和平發(fā)展,暴力問題也體現(xiàn)在社會公共衛(wèi)生和教育等領域。因此,暴力的概念需要根據(jù)社會時代背景而重新定義。
20世紀著名政治理論家漢娜·阿倫特把建立在平等、自由和共同的價值、信念之上的一致行為能力稱為“權力”,把不需要他人同意的強制力稱為“暴力?!盵3]世界衛(wèi)生組織則把暴力定義為:蓄意地運用軀體的力量或者權力,對自身、他人、群體或者社會進行威脅或者傷害,造成或極有可能造成身體損傷、發(fā)育障礙、精神傷害、死亡或權益的剝奪。[4]由此可見,暴力不但指身體上的硬暴力,也包括精神、心理上的軟暴力。暴力是指一方借助自身地位和權力的優(yōu)勢,采用不合法的手段、非道德的力量以及不文明的方式,隨意地將個人的意志強加于他人,控制他人的思想或行為而使其無法實現(xiàn)自身潛力,最終侵害他人身心的行為。
(二)語言暴力
20世紀中葉,哈貝馬斯、??碌纫慌蟋F(xiàn)代哲學家經(jīng)過深入思考和探究,把“語言”和“暴力”兩個概念進行聯(lián)結,并把“語言暴力”概念從哲學范疇延伸至社會學和教育學等范疇。
在《話語的秩序》一書中,??抡f明了話語與暴力的關系:話語不是隨意產(chǎn)生的,它的產(chǎn)生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話語受到權力的隱秘操控而被挑選與分配。話語在名義上是“表意系統(tǒng)”,但實質上卻是一種強迫別人的“暴力”。社會學家布迪厄更清晰地指出,語言就是“溫和的暴力”或者是“軟性的暴力”。將語言僅僅看作聲音的外顯形式和溝通方式,事實上忽視了語言是權力關系的一種工具或媒介的本質特性。[5]可見,后現(xiàn)代主義語言哲學提及的語言暴力并不局限于某種具體的言語表達形式,對他人進行強迫并且具有控制力或者支配力的言語行為都可視為語言暴力。
(三)教師語言暴力
國內(nèi)學者對教師語言暴力概念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論述。桑青松認為:“訴諸口頭或書面語言的暴力行為,是教師在學校的各種教育教學活動中,直接或間接地對學生使用謾罵、詆毀、蔑視、嘲笑等侮辱歧視性語言,致使學生的人格尊嚴、個人名譽和心理健康遭到侵犯和損害?!盵6]中國臺灣的洪蘭教授認為:“教師采取非建設性的負向語言,甚至侮辱性或歧視性語言批評學生,對學生的內(nèi)在心理和精神世界實施懲罰和傷害,造成學生人格尊嚴的喪失,從而導致學生產(chǎn)生不良情緒和病態(tài)心理問題,是教師的批評懲戒超越了教育的規(guī)定性而異化為語言暴力的行為。”[7]
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語言暴力”可分為以下幾類:(1)教師不尊重學生,持有懷疑或否定的態(tài)度,用語言貶低學生,屬于“貶低型”語言暴力。比如“你真的太笨了,這么簡單的都不會”,“你是班上最差的學生,總是拖班級后腿”等。這些語言會挫傷學生的自信心,破壞其學習興趣,導致學生自暴自棄。(2)教師通過反語的方式來批評、刺激學生,屬于“諷刺型”語言暴力。比如“全班就數(shù)你最聰明”,“看看,你沒有成為電影明星真實可惜了”等。教師本是希望喚醒學生的羞恥之心,使其發(fā)憤努力,但往往事與愿違。(3)教師用語言威脅恐嚇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和管理,屬于“恐嚇型”語言暴力。比如“你再搗亂,我就叫你爸媽來學校了”,“我要把你帶到教務處去,這樣你是不是才聽話”等。(4)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調(diào)皮、不聽話時,會采用哀求的話語對學生進行教育,屬于“哀求型”語言暴力。比如“碰到你,真是算我倒霉”,“我求求你了,給我省點心好不好”等,話語間表現(xiàn)出無奈和消極的心態(tài)。
總之,教師語言暴力是教師憑借社會制度和教育體制給予的權力和自身的優(yōu)勢地位,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公然地運用貶低諷刺、羞辱謾罵、恫嚇威脅等攻擊性語言對學生進行超越教育規(guī)定性的評價或批評,并侵犯學生人格、尊嚴、心理和精神的言語行為。
二、教師語言暴力中的話語與權力關系
(一)話語是權力的表現(xiàn)形式
“話語”經(jīng)過后結構主義者的完善和發(fā)展,從一個現(xiàn)代語言學的概念轉變?yōu)閹в姓涡缘臍v史文化概念。法國思想家??略谄湓缙谥鳌动偪衽c文明》(1961)和《診所的誕生》(1963)中,通過分析社會制度與其話語之間的關系而提出話語(Discourse)這一重要概念。
??略谠捳Z理論中指出:知識、學術和話語也會成為權力的表現(xiàn)形式,因而主流往往是政治權力、文化權力的一種“知識型構”,話語權是一種精神統(tǒng)治權,它掌握在占統(tǒng)治地位的一方。因此,話語作為權力的表現(xiàn)形式,體現(xiàn)了政治和文化的內(nèi)涵。話語被統(tǒng)治者掌握還能成為統(tǒng)治思想精神、控制行為表現(xiàn)的重要手段。??逻€言簡意賅地揭示了話語與權力之間的微妙關系:“語言的天真無邪只是表面現(xiàn)象,它實際上是一種作為權力的手段?!盵8]在福柯看來,語言表面上是重要的交流工具,實質上是權力的手段,蘊含著一定社會背景和文化情境下的一種隱蔽的控制和被控制的關系。
(二)教育中的話語與社會權力關系
福柯曾說過:“每一種教育體系都是一種政治手段,它以其伴隨話語而來的知識和權力來保持或修改對話語的占用?!盵8]這說明了教育體系及其伴隨的教育話語體系與社會權力存在緊密的聯(lián)系。如果把社會比作一駕戰(zhàn)車,教育則是這駕戰(zhàn)車的動力和導航系統(tǒng)。社會通過教育體系使話語在一系列規(guī)則與界限中規(guī)范化和程式化,明確哪些主體具有言說的資格,并促進這一特殊主體群的形成。教師作為教育系統(tǒng)中的關鍵要素,便具有言說的資格。
在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教師繼承和傳播人類優(yōu)秀文化成果。作為國家教育制度的服務者和執(zhí)行者,教師通過教育制度這個中介,對學生施加廣泛而深遠的教育影響。學校是學生社會化的特定場域,教育的社會化功能就是實現(xiàn)年輕一代的社會化以此維系現(xiàn)有的社會秩序,也就是說將社會的法律法規(guī)轉化為學生個體的內(nèi)在準則、外在的道德要求滲透進學生的人格并使之成為其生活態(tài)度及行為習慣。[9]在學校場域內(nèi),教師擁有社會制度化的實際權力,也具有家長給予的代替管束學生的權力。作為社會代言人的教師通過話語強制對學生的思想、信念和行為等進行規(guī)范和操控,使學生認真服從和切實遵守社會的要求和規(guī)則,從而達到維護社會秩序的目的。
不合理的權力地位結構是產(chǎn)生暴力的根源。教師對人類的社會生活、科學文化的發(fā)展和年輕一代健康成長起著重要作用,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而且教師因年齡、學識、經(jīng)驗和能力等方面比學生更有優(yōu)勢,具有較高的學校地位。話語是師生交往的主要媒介,教師憑借地位優(yōu)勢,通過話語將社會和學校的要求以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如果教師用激烈嚴厲的話語對學生發(fā)泄自己不良的情緒,會壓抑學生的個性和人格的發(fā)展。心靈敏感而又脆弱的學生遭受教師語言暴力后會產(chǎn)生害怕和畏懼心理,往往采取沉默、忍耐的態(tài)度,既不敢反駁教師,也不敢向家長傾訴,內(nèi)心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和痛苦。
三、構建平等和諧師生關系
教師語言作為師生關系溝通的重要工具,傳授的不僅是知識,還傳遞著教師對學生的情感和態(tài)度。而教師語言暴力破壞了師生之間的正常交往,反映了在現(xiàn)實教育教學活動中一種常見的師生關系——“我—它”關系,這實質是一種上下敵對且易發(fā)生沖突的師生關系。這種傳統(tǒng)的關系中,教師“居高臨下”“規(guī)訓管束”“命令支配”,學生“唯唯諾諾”“馴服聽話”“唯命是從”。教師憑借強硬的權威和剛性的語言,使學生變得俯首帖耳,師生關系便異化為一種壓迫和被壓迫的不平等關系。存在主義哲學家馬丁·布伯指出,人與人之間正常、健康的關系應當是一種主體間的“我—你”關系,而不是彼此把對方看作某種物品的“我—它”關系。
后現(xiàn)代哲學消解了現(xiàn)代哲學中的“主體性”,提出了“主體間性”這一基本概念。在后現(xiàn)代哲學的話語體系中,否認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的關系是一種沖突對立的“主體—客體”關系,而贊成相對自由平等的“主體—主體”關系。在“主體—主體”關系中,交往雙方互為主體,而且主體之間是一種平等互動、自由對話的關系。因此,“主體間性”這一概念有助于消解教師霸權,消除教師語言暴力,維護師生雙方的權益,構建自由、民主、平等與和諧的師生關系。
總之,教師語言暴力與教育本身背道而馳:教育旨在建構和引導,語言暴力卻是壓制和強迫,對學生的心理和精神構成了不可估量的傷害。師生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寬容信任,積極構建兩個及以上主體之間的平等對話、真誠交流的“主體間性關系”。教師語言暴力是對“主體間性關系”的破壞,使師生之間缺乏心靈和情感的溝通交流,進而導致師生關系惡化。因此,教師不能濫用權力,應該思考話語背后的權力關系,合理規(guī)范地運用社會和教育制度賦予的話語權,與學生平等藝術地對話,以促進師生關系的民主、健康與和諧發(fā)展。在教育教學中,只有教師的語言充滿誠摯的感情和理性的智慧,才能對學生起到春風化雨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澳]弗朗茨·M.烏克提茨.為什么這么吸引我們[M]. 萬怡,王鶯,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207.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50.
[3] 汪行福.通向話語民主之路——與哈貝馬斯對話[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46.
[4] 世界衛(wèi)生組織.世界暴力與衛(wèi)生報告[M]. 唐曉昱,譯.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4.
[5] 張意.文化與符號權力:布迪厄的文化社會學導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7.
[6] 桑青松.小學教師語言成因及消解對策[D]. 蕪湖:安徽師范大學,2015:54-56.
[7] 孫彩霞.中小學教師語言暴力問題研究[D]. 開封:河南大學,2008: 5.
[8] Michel Foucault.The Archaelogy of Knowledge&The Discourse on Language[M].New York:Panthe on Books,1972:227.
[9] 劉云杉.教師話語權利探析[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3):70-74.
(責任編輯:彭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