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發(fā)貴
摘要:民粹主義貌似平民主義,仇富仇貴,盲目并煽動性地認知社會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差別,并從消極的、對抗性的意義上來鼓吹平均主義,對社會主義平等觀的構建有很大的妨害。消除民粹主義的危害,應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平等觀,平等是一個歷史范疇,它并不是固定的、永恒的,也不是絕對的,而是一個有著鮮明經濟社會形態(tài)烙印的歷史范疇;應理性看待當代中國平等建設的成就,國民自豪感和人的價值與尊嚴的凸顯,這是社會平等的更為本質的方面;應大力保障人民權益,解決民生,尤其要關注弱勢群體,更好實現(xiàn)共享改革開放發(fā)展成果。
關鍵詞:平等;民粹主義;弊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D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63(2018)02-00073-04
貌似平民主義和為大眾代言的民粹主義,對社會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差異,不是從積極和建設性的角度來理性認知和公平對待、處理這一差異,而是肆意渲染這一差異,并從消極的、對抗性的意義上來鼓吹平均主義和社會階層的對立,因而對社會主義平等觀的形成有很大的妨害。
一、何謂“民粹主義”
民粹主義是近代以來的政治哲學中所習見的一個概念,但迄今尚無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精確定義,其內涵與外延都不是很清楚,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地區(qū),對它都有著不同的理解。
民粹主義一詞源自拉丁語populus,含有人民的意思,與菁英主義、貴族制、金權政治相對。伴隨著英國“光榮革命”與法國大革命,民主制在歐洲漸成潮流。但傳統(tǒng)的政治貴族們則認為,人民掌握權力是極為危險的。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就指出,在從眾效應下,民眾容易喪失思考能力,難以做出正確而合理的選擇。到了19世紀,在俄國首先出現(xiàn)了“民粹主義”一詞,其詞意肯定民眾,蔑視精英,因而遭到上層人士的敵視。
在價值信仰上,民粹主義追求人與人之間的絕對平等,但對不同意見缺乏容忍,民粹主義往往以理想和激情代替理性,富有激情和浪漫色彩。在政治上,民粹主義的基本姿態(tài)是反對菁英主義,認為政治菁英驕橫腐化,擁權自私,他們不可信任,主張由人民直接管理政治事務。故民粹主義通常都訴求直接民主,帶有草根民主的特色。平民主義是其基本的政治立場,要義是訴諸民主和平等,反對極權,力求讓權力真正掌握在普通公民手里。其最為鮮明的政治訴求一為公投,一為罷免權。
因受國內外多重原因的影響,使得民粹主義在中國有著適宜的滋生與生長環(huán)境。從國內方面說,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中,有著深厚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小農平均主義思想,以及絕對化的君民并耕的平權理想和天下大同的社會愿景,無比渴望天下為公、與民同樂、人人自由平等的理想生活:“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边@種“大同”理想固然有其追求人民幸福的合理內容,也包含有不滿現(xiàn)實的批判精神,但顯然也是超越社會現(xiàn)實、是難以實現(xiàn)的一種空想。不過此“大同”所宣示的絕對“公天下”和絕對平權和共富主義,卻有著深遠的歷史影響。
國外方面的因素,則主要是受前蘇聯(lián)社會主義革命思想的影響。1917年俄國布爾什維克革命勝利后,憑著革命的熱情,欲徹底消滅資本主義,追求鏟除一切剝削和壓迫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這一高大上的革命旨趣,在一定條件下滋潤也刺激了民粹主義。這使得以蘇聯(lián)社會主義為藍本的中國革命,先天就隱含了對民粹主義的親近因素,中國革命歷程中多次出現(xiàn)的左傾機會主義,從歷史文化的層面上來分析,不能不說與此因素相關。
當然,當代中國出現(xiàn)的民粹思想,與改革開放以來的急劇社會變革中社會底層所蓄積和涌現(xiàn)的挫折、失望以及不滿的情緒也息息相關。改革開放以來40年的快速發(fā)展,實現(xiàn)了國強民富的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我們所取得的成就,可謂舉世無雙,令世界稱羨;但與此同時,也不能不看到,我們的發(fā)展也面臨著許多尖銳的挑戰(zhàn)。比如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問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了,但共同富裕還遠未實現(xiàn)。反映貧富差距的基尼系數(shù)早在1995年就已經達到0.415,超過0.4的國際警戒線。2012年,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基尼系數(shù)為0.474,城鄉(xiāng)差距大概有3倍,高收入行業(yè)和低收入行業(yè)大概有4倍以上的差距。又比如人民當家作主的主體地位遭到形形色色的侵蝕,人民辦事難,申張權益難,人民的主人翁地位沒有真正的落實,不少官員淡薄了為人民服務的信念,反而作威作福,以欺壓、漁肉人民為能事,諸如司法不公、暴力拆遷、官黑勾結等問題層出不窮;比如貪污腐敗成風,這不僅損害了政府的公信力、政府統(tǒng)治的合法性,也引發(fā)了社會對權力的疑慮和敵視;比如權力的囂張,資本的狂妄,前者以“我爸是李剛”為代表,后者以“老子有的是錢,大不了破財擺平”為標志,其言行公然蔑視公理和道德底線,引發(fā)社會仇官、仇富的情緒,加劇社會的不滿,而且這種不滿在發(fā)泄渠道不暢的情形下,很容易惡化、甚至極化為社會戾氣。
概要說來,當代中國的民粹主義,有這樣幾個特點。其一是極端平民主義,排斥、敵視社會精英,鼓吹“卑賤者最聰明,高貴者最愚蠢”,倡導以窮人的是非為是非,而忽視事情本身的是非曲折,不考慮社會的長遠與戰(zhàn)略利益。其二是要求“均貧富”,宣揚同樣是人,有人富甲天下,有人一貧如洗,這太不公平了!它追求的不是發(fā)展意義上的共同富裕或共同分享,忽視個體能力差異、奉獻大小以及多勞多得之原則,而過度夸張結果意義上的平均化、均等化的合理性。其三是迷戀過去,過于理想主義的懷舊,對歷史上曾存在過的“一大二公”現(xiàn)象,大肆浪漫化的渲染,夸張那個時代是窮人的天堂,對當今處處看不順眼。其四是陶醉于民意和大眾,有意強化社會階層的分化與對立,宣揚唯有底層的人民大眾才是社會正義的代表者,是社會公正的體現(xiàn)者。
總之,當代中國的民粹主義,貌似鐘情于社會底層,寄意于普通百姓,但其過度意識形態(tài)化的視角和解讀,有意夸大社會階層的分化與對立,以一種政治正確和道義至上自居,實畏懼改革,害怕競爭。
二、民粹主義對社會主義平等建設的妨害
雖然民粹主義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也起到了社會公平化的推動作用,但其絕對化的思維定勢以及過于理想化的平等理解,仍不利于真正的社會平等的建設,尤其是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平等觀的構建,更有著極大的妨害。
第一,民粹主義所追求的絕對平等,蠱惑人心,誤導公眾,滋長一種不符合歷史實際,更脫離社會現(xiàn)實的躁進、盲動欲求。民粹主義的絕對化平等理想,引發(fā)的是對現(xiàn)實的狂躁的批判,它混淆理想與現(xiàn)實,錯亂應然與實然,其結果勢必導致對現(xiàn)實的事事、時時的不滿與否定,似乎一切都是錯誤的,一切努力也都是不夠的。這既嚴重挫傷了實踐中的平等努力,而且還非常主觀地抹殺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的進步,特別是國家在推進社會平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績和建樹。
民粹主義對平等的絕對理想化,還將誘發(fā)一種不切實際的過高平等奢望,并且還希冀一蹴而就,跨越式地實現(xiàn)其所謂的“社會平等”幻想。過去我們受蘇聯(lián)影響,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急躁冒進,想一下從人民公社直接進入共產主義,其導致的嚴重社會后果是眾所周知的。今天民粹主義的過高的、急進的平等觀,因其明顯脫離現(xiàn)實,當然也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在遭遇現(xiàn)實的挫折后,其大致有兩方面的反應:其一是悲觀主義,對社會平等建設的未來失去希望和信心,以為不平等會越來越嚴重;其二是導致向后看的“戀舊”,極度美化過去的時代是所謂人人平等的理想社會。一些生活在社會底層,一些生活不如意的人,則特別憤世嫉俗,特別懷念過去,有一些人竟然還宣揚“沒收房地產商的房子無償分給最需要房子的窮人”“無產階級群眾運動萬歲”“再來一次‘文化大革命,打倒走資派”等等極端言論。這類情緒和心理,固然表現(xiàn)了對現(xiàn)實社會弊端的不滿,也投射了生活中的挫折,但顯然是不利于正視現(xiàn)實問題癥結所在,更不利于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平等觀。
第二,民粹主義所鼓吹的平等,更傾向于結果的平等,而不在意于起點、過程以及程序和規(guī)則的平等。本來,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差異是客觀世界的常態(tài),人類社會當然也會充滿了區(qū)別和差異,特別是人與人之間,由于身體、智力、努力程度以及機遇的不同,發(fā)展的結果自然有別。對這些差異,民粹主義不分青紅皂白,一律予以否定性的認知,統(tǒng)統(tǒng)加以批判。當今社會上充斥的所謂“仇富”心態(tài),就是顯著的表現(xiàn)。對結果的關注當然也是需要的,我們今天提倡共同分享改革開放的成果,提倡共享經濟等,都注意到社會發(fā)展的普惠性。但是,這種普惠不是平均主義,而是強調機會的均等和發(fā)展成果的共享。而民粹主義的平等要求,只盯住結果,而不問奉獻的大小,且不能容忍社會差別,高調要求“一律扯平”。這種平等觀表面上同情并為弱勢辯護,還有其相當?shù)牡赖律縿有?,但實際上不僅是一種錯誤的絕對平均主義,還會壓抑競爭,抑制社會發(fā)展和進步的活力,從而窒息社會追求平等的動力;而且這種唯結果平等是問的立場和思路,忽視了對社會規(guī)則、程序平等的關注和建設,實是大不利于社會平等的建設,不利于社會平等觀的培養(yǎng),不利于真正的社會平等事業(yè)的推進。
第三,民粹主義所包含的激進成分,泛政治化的解讀一切,它不著意于接近和了解真相,而是主義優(yōu)先,立場為大,排拒、攻擊其所不滿的一切?!芭谵Z茅于軾”是當代民粹主義流行的一個例證。經濟學家茅于軾先生曾著文主張保護富人,才能讓窮人變富,并提出了“替富人說話、為窮人辦事”的見解。他的這一觀點,立即遭到一些網友一片批評和責罵聲,一時間以窮人的名義炮轟茅于軾幾成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還有一個頗為極端的例子,貴州有一官員全家遇害,網上竟然有這樣的叫好聲:“只要是殺官家,我就舉雙手贊成!”這種情緒煽動,不可能對現(xiàn)實問題進行理性的認知,冷靜的探討,而陷入“標題黨”似的武斷扣帽子,幾近發(fā)泄,而少有冷靜、深入的學理辨析,尤其是難以審慎的認知、分析與處理社會平等建設中諸多復雜的問題。因此,激進的民粹主義,固然高舉平等的大旗,有著追求平等的激昂的熱情和漂亮的言詞,但就解決現(xiàn)實問題而言,它近乎是美麗的泡沫,只會妨礙現(xiàn)實生活中平等問題的真切解決和推進。
三、如何化解民粹主義的危害
總體上來看,雖然民粹主義在我國的實際影響有限,但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的不公平,以及一個又一個的“群體性事件”,反復刺激并放大著民粹主義的存在,而互聯(lián)網更是民粹主義的倍增器,它讓民粹主義的富有益惑人心的憤世嫉俗之聲以及“均平富”的呼喊,瞬間傳遍寰宇,并激起強烈而洶涌的呼應。因此,民粹主義雖遠不是我們社會的主流,但卻是一股極有煽動性和破壞力的支流,或說潛流,應加以特別的重視,以抑制其對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平等觀的負面影響。
首先,應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平等觀。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平等是一個歷史范疇,它并不是固定的、永恒的,也不是絕對的,而是一個有著鮮明經濟社會形態(tài)烙印的歷史范疇,它決定于一定的歷史條件和特定的經濟關系,它只是人們現(xiàn)實的經濟利益的主觀反應,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社會發(fā)展水平、不同的人群之間,關于平等會有不同的理解和認知。此恰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所指出的:“平等的觀念,無論是以資產階級的形式出現(xiàn),還是以無產階級的形式出現(xiàn),本身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這一觀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歷史條件,而這種歷史條件本身又以長期的以往的歷史為前提。所以,這樣的平等觀念說它是什么都行,就不能說是永恒的真理。”之所以說“平等的觀念”不是“永恒的真理”,因為平等總是在歷史中產生和變化的,而不同的歷史發(fā)展階段、不同的社會條件,都會產生與之相應的平等要求,而何謂平等,又總是在社會發(fā)展和進步中不斷被定義和認知的。因此,對平等不應僵化的理解,更不應加以絕對化的期待,客觀世界沒有一種抽象的平等,平等總是歷史的、現(xiàn)實的、具體的存在。我們應從中國所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具體歷史發(fā)展水平來把握和要求社會平等,如果無視這一點,而提出過高的平等要求,不僅實際生活中實現(xiàn)不了,而且還有損于社會主義平等的有序推進和扎實建設。
其次,應辯證看待當代中國平等建設的成就。民粹主義對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發(fā)展進步的成就避而不談、視而不見,而放大、挑剔社會發(fā)展中的欠缺與不足,并泛政治化地加以渲染和解讀,似乎改革開放就是背離了毛澤東的人民路線,就是對勞動大眾的剝奪;似乎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以及社會客觀存在的貧富差距和發(fā)展的不平衡,就是權貴資本的統(tǒng)治,就是精英對大眾的欺壓。民粹主義過于情緒化的平等理解,將當下社會發(fā)展和治理的不足,夸大為政治對抗、甚至是階級迫害,而且更有意忽略了國家整體發(fā)展進步中,社會事業(yè)的建設成就、人民衣食住行的改善、生存狀況的提升、國民自豪感和人的價值與尊嚴的凸顯等等,這都是社會平等的更為本質的方面??梢哉f民粹主義對平等的呼喊,偏執(zhí)于表象和局部,而忽略了本質和全局。
再次,保障人民權益,解決民生,關注弱勢群體。民粹主義之所以滋生,其絕對化的平等觀之所以有市場,確實也有其得以存在的社會土壤,這就是廣大的底層民眾。雖然總體上說,他們在國家的進步中也獲得了改善生活的機會,但相對來說,由于種種原因,他們得到的較少,而付出的則較多,顯現(xiàn)出相對的貧困化;尤其是制度不完善而造成的體制性的遺忘和市場競爭的嚴峻排擠,更使得底層民眾容易滋生被剝奪、受欺壓的感覺。正是這一特殊情形使得民粹主義有了共鳴的回應場,也使其平等的說辭和呼喊,有了廣泛的市場。因此,要扼制民粹主義對社會主義平等建設的負面影響,則要清除其群眾基礎,真正做到使改革成果讓全體人民分享,大力維護人民的權益,改善民生,特別是要注重底層民眾的福利,讓他們活得有體面有尊嚴,使他們感受到社會主義平等和正義的陽光。
編輯: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