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華
摘 要:新媒體環(huán)境下對榜樣教育的影響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新媒體帶來的信息魚龍混雜、聲音五花八門和價值多元并存,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意識。特別是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在網絡上大肆泛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對我國英雄榜樣不斷進行歪曲和誣蔑,導致許多青年人形成錯誤的認識。英雄榜樣是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一個國家的精神楷模,一個時代的文化符號。歷史虛無主義從英雄榜樣入手,宣揚“告別崇高,告別英雄”,妄圖摧毀英雄,打擊民族自信。另一方面,作為一種新的傳播工具和手段,新媒體傳播的便捷性、即時性、開放性的優(yōu)勢,為我們榜樣教育提供了新的平臺和渠道,拓寬了榜樣教育的領域,豐富了榜樣教育的方式。
關鍵詞:新媒體;榜樣教育;傳播;挑戰(zhàn)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1-0242-02
英雄榜樣體現出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發(fā)展壯大的強大精神支撐和寶貴精神財富,是我們不斷開辟新征程、開創(chuàng)新未來的不竭精神動力。然而,隨著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等新型傳播媒介的興起,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日益多元復雜。網絡的信息魚龍混雜,聲音五花八門,價值觀多元并存,各種社會思潮激蕩碰撞。這其中,以歷史虛無主義為代表的錯誤思潮對英雄榜樣的歪曲評價正消解著榜樣教育的有效性、影響力,危害我國意識形態(tài)安全,解構崇高的民族精神?!耙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新媒體環(huán)境下,榜樣教育就必須直面現實,勇于揭露和批判歷史虛無主義的不良企圖,捍衛(wèi)英雄模范人物的榮譽和形象,捍衛(wèi)民族的歷史和價值,進而守望我們國家的希望和未來。
一、新媒體時代榜樣傳播的宏觀格局
新媒體是相對于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而言的。新傳媒產業(yè)聯盟秘書長王斌將新媒體定義為“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互動傳播為特點、具有創(chuàng)新形態(tài)的媒體?!币跃W絡為載體進行信息傳播的新媒體,在多方向上推動了社會發(fā)展,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面貌和生活方式,其積極作用日益凸顯。新媒體為榜樣傳播塑造了全新的媒介生態(tài)環(huán)境,提供了新的平臺和渠道,拓展了發(fā)展空間。使榜樣傳播的信息門檻得以降低,榜樣傳播的互動、反饋、共享優(yōu)勢得以凸顯,榜樣選擇和教育的主體身份得以轉向。正如,美國《連線》雜志對新媒體的定義:“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比藗儾粌H僅是榜樣教育的接受者,也可以是榜樣選擇的主體。人們可以借助網絡平臺對榜樣傳播進行反饋、評價以及再傳播。僅靠過去相對單一的榜樣教育渠道宣傳難以彰顯社會主流道德價值的實效性和長效性。榜樣傳播從受動傳播走向互動傳播的趨勢勢不可擋。
但新媒體技術對榜樣傳播的沖擊和挑戰(zhàn)也是全方位的。非主流的思想觀念和意識形態(tài)在新媒體平臺上瘋狂生長、肆意傳播和過分曲解。網絡信息魚龍混雜、善惡交織,在很大程度上混淆人們的思想和認識,銷蝕榜樣教育的效果。在網絡新媒體上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對黃繼光、狼牙山五壯士、劉胡蘭、董存瑞、雷鋒、林則徐和岳飛等革命先烈和榜樣人物極盡攻擊、丑化、污蔑。例如,被毛澤東親筆題字“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的劉胡蘭,在網絡上就被調侃抹黑為“紅軍連長的小三”,劉胡蘭英勇就義的事跡也被惡意污蔑為“慘死于鄉(xiāng)親們的鍘刀下”,邱少云在烈火中捐軀被質疑為“違背生理學常識,根本不可能”。董存瑞炸碉堡被惡搞為“是推測、憑空捏造出來的”。歷史虛無主義者利用網絡新媒體惡搞、抹黑榜樣,表面上是為了“還原歷史”、重新評價,實則是以質疑榜樣為切入點和突破口,從根本上解構主流價值,消解民族精神。
二、新媒體時代榜樣傳播的現實機遇
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作為一種新型的傳播媒介,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判斷。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榜樣傳播也有所受益。新媒體傳播的互動優(yōu)勢,拓寬了榜樣教育的領域,豐富了榜樣教育的方式。隨著新媒體的普及應用,榜樣傳播的內容愈加豐富,榜樣傳播的形式日益多樣,榜樣傳播的主體趨向多元。
1.從“受動傳播”走向“互動傳播”
榜樣宣傳和榜樣傳播均借助媒體的力量傳遞榜樣的信息,從而引發(fā)人們情感上共鳴,心理上的認同,并進行內向傳播和行為上的效仿。新媒體出現以前,榜樣傳播的方式主要依賴官方自上而下的宣傳模式。榜樣宣傳的主體主要依賴黨委宣傳部門,他們是榜樣信息的發(fā)布者和詮釋者。可以說,那個時期榜樣傳播約等于榜樣宣傳。在信息傳播單一、點對點、點對面的社會環(huán)境中,這種突出榜樣傳播影響和刺激作用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證宣傳榜樣的權威性。盡管如此,但由于榜樣宣傳忽視人們的有效互動和主動參與,這就導致自下而上的反饋路徑不暢,尤其是對詆毀榜樣人物的言行發(fā)聲亮劍滯后。而榜樣傳播更注重突出傳播的雙向、多向互動交流的特點,可以實現“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雙向互動,外向傳播和內向傳播的相互推進。進入新媒體時代,榜樣的傳播優(yōu)勢更加突出。借助新媒體,榜樣傳播的主體既可以是政府媒體,也可以是意見領袖、一般網友、草根群體等,甚至還可以是榜樣自身。這就保證了榜樣傳播主體的多樣化和多元化。在傳播途徑方面,榜樣傳播可以實現全方位、多角度、多方式的立體傳播。在具體目標方面,與傳統(tǒng)媒體時代相比,新媒體時代的榜樣傳播,其目的更加多樣化,除了弘揚主旋律之外,也可以通過樹立草根英雄、身邊榜樣的方式來激發(fā)正能量,營造弘揚中國精神的氛圍。在發(fā)掘渠道方面,傳統(tǒng)媒體時代,榜樣宣傳需要前期大量資料的收集,廣泛的社會調研,專家審核,官方予以公布、確認;新媒體時代,榜樣傳播方式更便捷、隨機、多元,老百姓也可以發(fā)掘身邊的草根榜樣人物。在傳播載體方面,傳統(tǒng)媒體時代,榜樣宣傳主要依賴廣播電視、官方網絡、報紙雜志、書籍等平臺;新媒體時代,榜樣傳播更多依賴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數字電視、微信微博自媒體、網站網頁等傳播方式,實現新舊媒介的綜合運用。
2.傳播環(huán)境從“有限空間”到“無限拓展”
從范圍上看,新媒體為榜樣傳播拓展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提高了信息的覆蓋面。人們可以借助新媒體隨時隨地接收、共享、發(fā)布榜樣的先進事跡。從及時性角度看,新媒體對錯誤思潮的迅速反駁,對社會正能量的積極弘揚,可以為榜樣傳播營造良好的網絡空間環(huán)境。人們通過新媒體及時地把自己身邊的好人好事向外傳播,讓更多的人在第一時間了解到身邊的榜樣。從傳播方式看,新媒體方式多樣,信息生動豐富,榜樣傳播可以借助多樣化的新媒體將人們置于生動、形象、直觀,具有感染力的無限時空情境中,新媒體信息呈現方式的多元性使榜樣的事跡和人物形象生動豐富、深入人心。從實效上看,新媒體互動性的特點能夠提高受眾的參與熱情,提升榜樣傳播的效果。榜樣傳播利用新媒體,可以改變傳統(tǒng)的單向宣傳或者灌輸模式,形成互動的、平等的、及時的傳播方式。傳播者可以根據受眾的特點和反饋信息,不斷調整榜樣的傳播模式。同時還可以與受眾進行直接溝通,有針對性地答疑解惑,消除偏見,有效化解受眾的不良情緒。榜樣人物也可以利用網絡平臺,現身說法,拉近榜樣與受眾的距離,使得受眾受到直接的感染和激勵。
三、挑戰(zhàn):“多元消解”沖擊“一元主導”
新媒體以它獨有的信息生成方式、傳播方式,削弱了傳統(tǒng)榜樣教育的影響力和權威性,弱化了人們對榜樣所承載的民族精神認同。過去媒體單一和一元文化時代,榜樣傳播使人們認為偶像和榜樣是合一的,都是那些所謂的英雄、偉人等,而且全民崇拜和尊重的人物是同一的。進入消費社會,個體的自我價值和自我價值取向被賦予前所未有的關注與地位,他們對于榜樣和英雄人物都有著自己的評價標準和自覺的選擇能力。在新媒體時代,消費型偶像透過現代傳媒和傳播輿論的強大力量,彌漫在大眾文化的濃重氛圍中,因為注重感官滿足與快速簡化而形成大量的崇拜者,傳統(tǒng)榜樣也因而光環(huán)褪色?!鞍駱印币辉~逐漸淡出了歷史和媒體的舞臺中心,取而代之的是“偶像”和“明星”成為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市場經濟的深入發(fā)展,使得媒體把過多的精力放在點擊率和商業(yè)廣告投放等經濟效益上,媒體的榜樣傳播和社會引導功能漸次隱退。榜樣傳播走向媚俗,為了賺人眼球,有些新媒體不惜顛覆和摧毀榜樣形象。與此同時,各種調侃、質疑、甚至攻擊、詆毀榜樣的言論充斥在網絡上。從雷鋒精神是否過時到英雄人物普遍造假等極大地稀釋和消解著人們對榜樣的認同,傷害著人們對榜樣的情感。
新媒體使傳播受眾和發(fā)布者之間的界限不再涇渭分明,其信息來源日趨多元化。榜樣傳播的信息魚龍混雜,正面?zhèn)鞑ズ拓撁嫦獠⑿?,既有對榜樣信息積極向上的傳播,又有斷章取義的消極誤導。榜樣傳播的權威性受到挑戰(zhàn),去中心化趨勢嚴重。尤其是一些所謂的“意見領袖”和網絡大V,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掌控網絡話語權,甚至可以左右網絡輿論和發(fā)展動向。媒體是弘揚社會主流價值觀和引導受眾個體價值最有效的工具。受利益驅動,傳媒的價值引導功能和文化教育功能逐漸被純粹的娛樂和感官愉悅所取代。榜樣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功能被弱化,榜樣的崇高性被娛樂解構。網絡傳播的“弱控制”正在削弱“把關人”社會控制作用。新媒體時代榜樣傳播的感召力、影響力和輿論引導力進一步被削弱。
四、小結
作為一種手段、載體、中介、技術平臺,新媒體對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愛國主義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迫使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轉變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新媒體已成為大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他們認識社會,了解世界的主要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榜樣教育既要充分依托課堂教學主陣地和主渠道,也要借助新媒體傳播的便捷性、即時性、開放性的優(yōu)勢;既要抽象的理論闡釋,也需要豐富生動的網絡呈現,用大學生習慣和樂意的傳播方式來樹立榜樣,取得更好的效果。新媒體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傳遞榜樣教育的內容,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新媒體時代,榜樣傳播的信息來源愈發(fā)多樣化和多元化。多樣信息競爭背后是多元價值觀和利益觀的較量。一些發(fā)達國家利用技術優(yōu)勢和話語優(yōu)勢壟斷網絡空間,通過惡意詆毀我們的英雄榜樣,來歪曲我們的黨史國史,妄圖顛覆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古人云:“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蓄意造謠、污蔑中傷榜樣的言論,打著澄清事實,還原歷史真相的旗號,其實有著深層的政治目的。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揭示了歷史虛無主義的真實目的:“國內外敵對勢力往往拿中國革命史、新中國歷史來做文章,竭盡攻擊、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亂人心,煽動推翻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薄耙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因此,新媒體時代的榜樣傳播要堅持“內容為王”。新媒體時代,榜樣傳播的實效性面臨挑戰(zhàn),面臨多種錯誤思潮消解的風險。我們需要化挑戰(zhàn)為動力,化風險為機遇,化被動為主動,利用新媒體的優(yōu)勢,引導社會輿論,規(guī)范傳播場域,在全球話語競爭中保持發(fā)展優(yōu)勢,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特別在信息競爭日益激烈、價值觀多元化的今天,榜樣英雄需要捍衛(wèi),榜樣精神需要弘揚,榜樣承載的價值更需堅守。在新媒體時代,大眾傳媒要緊密結合青年大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和個性特點等對傳統(tǒng)榜樣人物的榜樣精神進行新的闡釋,挖掘其與時俱進的精神內涵,從而使傳統(tǒng)榜樣以一種平凡的、親民的姿態(tài)真正走進青少年的視野和生活世界。其次,在新媒體傳播中對榜樣人物要堅持真實性和客觀性相統(tǒng)一。對榜樣人物既不能無端懷疑,也不可有意粉飾和拔高,既要正視榜樣人物存在的缺點和不足,也不能因其缺點和不足而否定榜樣人物的先進性。通過以網絡為基礎的新媒體互動,準確把握青少年思想動態(tài),發(fā)現他們的思想發(fā)展規(guī)律,有針對性地回答他們提出的問題,主動引導和培養(yǎng)青少年對網絡信息的分析和鑒別能力,切實提高榜樣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楊婷.歷史虛無主義“虛無”革命榜樣的策略、目的及后果[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7(1):86-93.
[2]楊婷.新媒體時代榜樣傳播的“變”與“不變”[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8):90-94.
[3]陳先義.捍衛(wèi)我們的英雄[N].解放軍報,2015-05-22.
[4]陳繼紅.榜樣之美與社會主流道德傳播的主體轉向[J].南京社會科學,2014(9):69-75.
[5]熊澄宇.新媒體思考:我國網絡傳播的現狀與趨勢[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8(8):9-10.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
[7]賀軍生.運用新媒體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傳媒,2017(5):80-82.
[8]馮玉華,唐漢衛(wèi).新媒體時代學校榜樣教育有效性的弱化及對策[J].當代教育科學,2016(11):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