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
[摘 要]中國的傳統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粗略理解為儒家教育。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更是杰出的教育家,他關于教學方面的言論和思想對當代教師具有極大的影響?!墩撜Z》一書記錄了孔子一生的教學成果和教育理念。古今中外關于《論語》的譯注及研究很多,不同版本的研究角度和方法有所不同。通過結合錢穆先生《論語新解》和李澤厚先生《論語今讀》中的觀點,可以闡釋出儒家思想的德育功能及其實際應用。
[關鍵詞]儒家思想;論語;傳統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8)27-0003-02
一、《論語》的德育思想
《論語》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關于《論語》德育功能的研究,武漢大學黃釗教授的《儒家德育學說論綱》可以說是系統闡述儒家德育學說的開山之作。他認為,對于教育者而言,在對被教育者施行教育的時候,孔子首先強調的是教育者的身教示范作用,孔子認為身教比起言教是更具有重要意義的。在孔子看來,這對于統治者來說尤為重要,黃釗教授還列舉出孟子及荀子贊同此種觀點的言論進行論述。
《論語》具有強烈的德育功能。除了體現在我們所熟知的“仁”這一較核心的概念外,《論語》中還有許多其他重要的概念,如“孝”“誠”“敬”“義”“信”“忠”“恕”等,這些概念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情感培育功能,也就是德育功能。
可以說,“仁”的思想是孔學的根本范疇。其實,孔子提出“仁”更主要的是為了約束“禮”,由“禮”歸“仁”。其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社會秩序,維護政治統治。在當代社會,在日常教學中,我們應該暫且撇開那些封建政治的言論,只談思想意義,單從“仁”本身出發(fā),把“仁”根植于日常生活中,例如與家人、同事或者學生的情感關系上。
二、《論語》德育思想的實際運用
《論語》中的教學理念包含很多方面,尤其重要的是德育方面,對我們實際生活和教學具有重要意義。其中所蘊含的德育思想包含對教師的指導,也包含對學生的教誨;有對學習方法的要求,也有關于學習內容的敘述等。當然,傳統文化畢竟是傳統文化,是過去的東西,但經典是恒久不變的,其思想精華是值得我們借鑒的。《論語》中也有很多不適用于現代的觀點和言論,對于不符合今天價值觀的某些封建觀點,我們要理智看待。
(一)《論語》德育思想對教師的作用
《論語》中對于“什么是教師”“如何做教師”“如何處理師生關系”等問題,蘊含許多精湛的詮釋。如《述而篇》:“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①]又有“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盵②]關于孔子的教學思想,錢穆先生認為,孔子之教人以學,重在學為人之道?,F在的新聞中,經常報道一些沒有人性、虐待學生的教師,這是一種極其惡劣的社會現象,他們完全違背了儒家思想道德中的“仁”??鬃又v求為政以德,反對暴政。政治統治者與教師在一定程度上起著相同的作用,孔子認為統治者要用“德”來統治國家、教化百姓。同樣的,教師要正確認識自己的作用,懂得以“德”服人,用“德”來引導學生。
“德”也是貫穿《論語》全書的一個重要思想??鬃又鞯禄?,重禮教。如《為政篇》中倡導的“為政以德”,推及教學中,我們也可以進一步理解為“為師以德”或“為教以德”。錢穆先生提到,“孔門論學,最重人道?!盵③]孔子不僅教授如何做學生,也告訴我們如何做教師,如何起到示范的作用。又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有格。”[④] 中,“道”字就是引導、領導的意思,雖然孔子所說的是治理國家之大道,但這對于治家以及現在我們管理班級、教導學生難道不是通用的道理么?孔子言政治在上不在下,而教師是學生的指向標,是引導學生的,可見教師的示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師必須要用道德規(guī)范來嚴格要求自己。只有教師自己先做到,才有說服力,學生才能聽從教師的教導。正如錢穆先生在《顏淵篇》十九章中評價說:“凡其人之品德可以感化人者必君子。其人之品德隨人轉移不能自立者必小人。是則教育與政治同理?!盵⑤]也就是說,教師要做像“君子”一樣能夠感化別人的人,要用自己的品德去影響和規(guī)范學生。
(二)《論語》德育思想對學生的作用
關于學生學習,《論語》中不僅指出了學習的內容,如“孔門四科”,更重要的是其提到的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如《為政篇》:“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⑥]講的就是學習的態(tài)度問題,這句話告訴我們對于知識不能不懂裝懂。又如《述而篇》十九:“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盵⑦]關于這句話,錢穆先生評價說:“孔子之學,特重人文,尤必從古史經驗前言往行中得之,故以好古自述己學?!盵⑧]
關于學習方法,孔子在《為政篇》中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盵⑨]孔門弟子中,孔子最欣賞的便是顏回了?!墩撜Z》中很多處都表現出孔子對顏回的喜愛。如《雍也篇》中說道:“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⑩]可見孔子對顏回的評價是極高的。錢穆先生在《論語新解》中評價說:“孔子稱顏淵為好學,而特舉不遷怒不貳過二事,可見孔門之學,主要在何以修心,何以為人,此為學的?!盵?]由此可見,孔門教學是非常重視學習態(tài)度的。并且,孔子雖然主張做君子圣賢,但并非說君子圣賢就不能犯錯誤,只是孔子要求犯過的錯誤不能犯第二次。孔子對學生評價的好壞不是單看學生是否足夠聰穎或者是否在政治方面有大成就,孔門弟子中有很多不夠聰明但是勤勤懇懇踏實學習的,也有非常聰明但是莽撞、空有大志的。這也體現了孔子一個非常有名的教學理念,那便是“有教無類”。教師對學生不能有所歧視,不能單憑學生的頭腦或成績就把學生分為三六九等。作為一名教師,對學生不能過于苛刻,對待學生犯的錯誤要加以引導,幫助學生“不貳過”,而不是一味批評指責。
(三)《論語》德育功能在其他人際關系中的作用
《論語》中不僅提出了很多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方面的觀點,還提出了下級對上級應有的“敬”等觀點,這便是孔學中“禮”的體現??鬃釉诓煌瑘龊弦胁煌亩Y節(jié),穿不同的服裝。這在《鄉(xiāng)黨篇》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如“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盵?]當然,在現代社會,所謂的“三綱五常”在一定程度上看起來已經算是一種陳舊迂腐的道德教化,現在也沒有“君王”“士大夫”等階級之分。但是對待上級和長輩,在一定程度上我們還是該學著《論語》中官員對待君王所持有的那種恭敬態(tài)度的?!岸Y”不僅在傳統封建制度中起到約束作用,在現在的人際交往中也是有一定借鑒作用的。對待論語、對待儒學,我們要有一雙善于分辨的眼睛,不必錙銖必較,在意一些小細節(jié),只要找到其中的靈魂所在,學會精髓就夠了。
《論語》中還多次強調了與同級、平輩之間的相處之道。如《為政篇》十六:“攻乎異端,斯害也已?!盵?]意思是,攻擊與自己觀點不同的異端言論,反而對自己是有害的。這體現的是一種包容精神。李澤厚先生在其《論語今讀》中說:“儒學這種寬容精神,也是建構今日的社會性公德的重要資源。今天的社會性公德,有兩大特征,其一便是寬容精神,即承認、允許價值多元的世界存在,不干預個體選擇的自由和權利。對個體的終極關懷、宗教信仰(或無信仰)、價值觀念、生活態(tài)度等等應執(zhí)中性立場。其二是共同準則,為了維系該社會生活的最低必要條件,個體成員應有遵循公共行為準則的道德自覺。這方面由于與經濟、法律、政治密切關連而具有不同的時代、民族等內容,彼此也應寬容、協調。”[?]這正是今天的我們與人交往所需要具備的非常重要的品質。又如“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盵?]這是告訴人們,要用適當的懲罰回報惡行,而用善行回報善行。李澤厚先生在《論語今讀》評價說:“也正是實用理性的充分體現。既不濫施感情,泛說博愛(這很難做到),也不否認人情,一切以利害為準則(如法家),而是理性滲入情感中,情感以理性為原則?!盵?]這也教會我們,儒家思想不是博愛主義,不是普度眾生的教化,而是基于實際生活的行為準則。
三、小結
認真通讀《論語》,學習《論語》有助于完善我們的人格,讓我們學會如何做教師、如何做學生以及如何做人。也讓我們學會基本行為規(guī)范,知道該怎樣對待長輩領導,學會善待包容身邊的每個人,其中也包括傷害過自己的人?!墩撜Z》中包含了整個人生的哲學,對我們日常教學極其有益。對于經典我們要采取客觀的態(tài)度,不能盲從,不能一味認可。我們說前人的經驗值得重視,主要是指方法方面,我們要汲取精華,繼承發(fā)展。傳統語文教育中即使是最好的東西,也是過去時代的產物,它是與彼時彼地的事物聯系在一起的,與此時此地的事物和環(huán)境有著很大差異,我們切忌照搬全收。
【注釋】
[①] 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社,2016:152.
[②] 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社,2016:177.
[③] 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社,2016:21.
[④] 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社,2016:23.
[⑤] 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社,2016:289.
[⑥] 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社,2016:38.
[⑦] 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社,2016:166.
[⑧] 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社,2016:166.
[⑨] 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社,2016:33.
[⑩] 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社,2016:127.
[?] 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社,2016:128.
[?] 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社,2016:226.
[?] 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社,2016:37.
[?] 李澤厚.論語今讀[M].北京:中華書局,2016:37.
[?] 李澤厚.論語今讀[M].北京:中華書局,2016:278.
[?] 李澤厚.論語今讀[M].北京:中華書局,2016:278.
[ 參 考 文 獻 ]
[1] 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
[2] 李澤厚.論語今讀[M].北京:中華書局,2016.
[3] 黃釗.儒家德育學說論綱[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4] 蔣伯潛.諸子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5] 劉和忠.孔子德育思想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4.
[7] 黃釗.中國古代德育思想史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 農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