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
【摘 要】目的:下肢深靜脈血栓(DVT)的預防及護理。方法:納入我院骨科于2016.8月-2018.1月間收治的94例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手術治療,回顧性分析其一般資料,評估患者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情況,總結護理要點。結果:經雙下肢彩色多普勒檢查深靜脈血栓發(fā)生位置:左側下肢7例、右側12例;左側大于右側例數(shù),經治療及護理干預7天后再次復查,結果顯示血管再通,未發(fā)生嚴重并發(fā)癥。結論:下肢深靜脈血栓預防及護理措施包括預防性用藥、術前危險因素評估、術前健康指導、心理護理、護患溝通、術后早期肢體活動、氣囊壓迫、運動干預、戒煙、飲食護理等。
【關鍵詞】深靜脈血栓;預防;護理
【中圖分類號】R322.1+2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0-103-02
下肢深靜脈血栓疾病多出現(xiàn)在大手術后、慢性病患者,危險因素包括術后長期臥床、血流高凝狀態(tài)、靜脈壁損傷,一旦形成血栓后,血栓難以自行消融,大部分血栓會隨著血栓會隨著血流擴散,如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診斷,則可能導致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2]。好發(fā)部位為下肢,包括近端腘靜脈以上及以下遠端部位,而早期預防可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率[3]。文章納入我院骨科于2016.8月-2018.1月間收治的94例骨折患者,總結早期預防及護理要點,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納入我院骨科于2016.8月-2018.1月間收治的94例骨折患者,包括男性61例、女性33例,年齡范圍在45-74歲,平均為(60.2±8.1)歲,疾?。汗晒穷i骨折23例、股骨頭壞死30例、骨盆骨折41例。
1.2 護理方法 (1)術前評估:護士為擇期手術患者進行風險評估,了解患者基礎病史、身體質量、吸煙史、年齡、是否存在下肢靜脈曲張等,結合術前各項檢查結果進行綜合評估,確定下肢深靜脈血栓高危人群。術前護士積極安撫患者緊張情緒,介紹手術基礎知識,告知術后常見并發(fā)癥,遵醫(yī)囑提供預防性用藥,觀察患者下肢皮膚及血管情況,鼓勵患者積極提問,改善患者不良情緒。(2)術前積極預防:入院后為患者介紹DVT高危因素、發(fā)生及發(fā)展、可能導致的并發(fā)癥、治療等,讓患者意識到DVT對疾病預后的不良影響,提高其風險意識及治療配合度。對有吸煙史的患者勸誡其戒煙,告知香煙中的尼古丁物質可減少機體末梢血管血流,引起膽固醇沉著,導致血管內膜發(fā)生變化。護士為患者解釋術后早期活動的必要性,取得患者理解與配合,帶領患者術后早期運動[4]。(3)肢體觀察:術后需保持患肢墊枕清潔,及時更換潮濕墊枕,每隔2h為患者按摩受壓部位,預防壓瘡,每日測量下肢腿圍,了解腫脹程度變化,護理過程中重視觀察下肢皮膚顏色、溫度、末梢血運情況,早期發(fā)現(xiàn)異常情況,及時向醫(yī)師匯報處理。(4)臥位護理:術后在病情允許范圍內,適當抬高患者下肢,促進靜脈回流,避免在膝下墊硬枕,對于有條件的患者可提供氣囊壓迫法,運用間隙性的下肢氣囊包裹,通過搏動性的充氣法,可加快下肢靜脈血流速度,此外可促進靜脈完全排空,保護瓣膜。(5)運動護理:術后定時協(xié)助患者翻身,早期協(xié)助患者離床活動,護士帶領患者進行下肢運動干預,要求家屬協(xié)助并共同學習,護士將患者下肢抬高后,對腓腸肌進行有規(guī)律的擠壓按揉,頻率:擠壓1s、放開1s,交替進行,每次5分鐘,每隔4h擠壓1次。護士為患者進行足踝被動運動,如使用左手固定足踝,右手握住足部進行關節(jié)屈伸運動,做足內翻、外翻動作,頻率:每個動作10次,運動時間為30分鐘,每天2次;待病情好轉后可帶領患者進行足踝主動活動[5]。(6)飲食護理:指導患者進食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養(yǎng)成每日按時排便習慣,囑咐患者多進食蔬菜及水果,對于便秘患者可遵醫(yī)囑給予促排便藥物,避免過度用力排便而影響下肢靜脈血液回流。(7)用藥預防:術后可選擇低分子肝素進行預防性用藥,用藥時機一般為術前12h或術后12h,以常規(guī)劑量作為首劑量,術后可持續(xù)服藥2周。同時可遵醫(yī)囑指導患者口服維生素K拮抗劑,如華法林。對于下肢DVT高風險患者,可指導其長期口服抗凝藥物,但需注意的是,用藥治療期間需重視觀察患者皮膚、黏膜、口腔、消化道等是否有出血反應,定期檢查血常規(guī)[6]。
2 結果
經雙下肢彩色多普勒檢查深靜脈血栓發(fā)生位置:左側下肢7例、右側12例;左側大于右側例數(shù),經治療及護理干預7天后再次復查,結果顯示血管再通,未發(fā)生嚴重并發(fā)癥。
3 討論
下肢DVT發(fā)生后可能導致患者致殘,嚴重者甚至會導致死亡,是骨科術后常見并發(fā)癥,患者骨折創(chuàng)傷后可能引起血管內膜損傷,機體釋放較多炎性介質,導致凝血激活酶大量生成,血小板凝聚,均可能導致下肢DVT形成。而DVT一旦形成后患肢會出現(xiàn)水腫、顏色改變、疼痛等表現(xiàn),經超聲檢查可確診。臨床針對術后下肢DVT預防工作包括用藥、下肢氣囊壓迫、下肢被動及主動運動、離床活動、抬高下肢等,通過下肢積極運動可促進靜脈回流,與藥物治療相輔相成,可有效預防DVT發(fā)生。此外聯(lián)合術前健康宣教、心理護理、皮膚觀察、飲食護理及運動指導、功能鍛煉等措施是預防下肢DVT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 梁莉娟,醋愛英,楊欣萍等.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護理計劃單的制訂及應用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7,32(15):1351-1355.
[2] 畢春娟,張巧紅,醋愛英等.護理風險預警監(jiān)控在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中的應用[J].護理學報,2016,23(4):30-32,33.
[3] 葉穎愛.集束化護理干預預防骨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觀察[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13):41-42.
[4] 李春會,李惠玲,鄒葉芳等.中老年髖膝關節(jié)置換術后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綜合干預策略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5,50(5):532-536.
[5] 徐燕.護理干預對骨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作用[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5,10(24):263-264.
[6] 郭薇,馬運俠.集束化護理在預防老年患者骨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中的應用[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7,14(3):447-448,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