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宋雜劇丁都賽磚雕人物服飾研究

      2018-10-31 05:25:14
      文化藝術(shù)研究 2018年3期
      關(guān)鍵詞:簪花磚雕雜劇

      張 彬

      (北京服裝學(xué)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0029)

      丁都賽磚雕(圖1)是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一件宋代珍貴文物,丁都賽是當時民間有名的雜劇女藝人。圖像中的丁都賽作男子裝束,雙手合抱胸前做拱揖狀,幞頭諢裹簪花枝,著圓領(lǐng)小袖開叉衫,腰系革帶,下穿釣墪襪褲,著筒靴,背插一團扇。這種奇特的裝扮,乃是宋雜劇藝人所穿的一種“時裝”。磚上淺浮雕人物全身圖像,右上角浮雕正楷書寫“丁都賽”三字,作長方印章式樣[1],服飾衣褶清晰,人物體態(tài)風(fēng)姿綽約,這是丁都賽磚雕視覺上反映出的主要內(nèi)容。

      一、從宋代丁都賽磚雕服飾探討雜劇藝人所穿“時裝”

      “雜劇”這個詞在中唐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2],是指具有一定表演體制和角色體制的滑稽表演形式。如王國維所說:“宋人雜劇,故純以詼諧為主,與唐之滑稽劇無異?!保?]由唐入宋,雜劇表演、角色體制未變,但社會生活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夜禁廢弛,坊制破壞,宋代城市加速繁榮,通俗文藝與文化生活興盛。上至皇帝,下及平民,都表現(xiàn)出對宋雜劇的喜愛。宋代太宗、真宗、仁宗皇帝皆洞曉音律,自己能度曲,或撰寫雜詞。[4]857宋周邦彥《汴都賦》曰:“上方欲與民同樂,大開苑囿,凡黃屋之所息,鸞輅之所駐,皆得窮觀而極賞,命有司無得彈劾也?!保?]統(tǒng)治者對雜劇的喜愛,也成為了宋雜劇繁榮發(fā)展的重要原因。

      圖1 丁都賽磚雕

      圖2 參軍戲陶俑

      自隋唐戲曲演出以來,演員已經(jīng)穿著戲中應(yīng)著的服裝。國家博物館藏參軍戲陶俑(圖2),頭戴幞頭,著圓領(lǐng)綠色窄袖長袍,腰系帶,足穿靴,雙手相交于胸前,做表演狀。李商隱的《驕兒詩》云:“忽復(fù)學(xué)參軍,按聲喚蒼鶻?!睆脑娭锌芍拼鷧④姂蛑杏袃蓚€角色:參軍與蒼鶻,參軍自然是扮演唐代的軍官。唐趙璘《因話錄》載:“肅宗宴于宮中,其綠衣秉簡者,謂之參軍樁。”[6]姚寬《西溪叢語》(下)引《吳史》說參軍“荷衣木簡”[7]?!杜f唐書·輿服志》規(guī)定,唐代官員冠服,六品服深綠,七品服淺綠。[8]至唐戲內(nèi),官用綠衣,已近于定制。[9]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參軍戲服飾來自唐代官員服飾,已經(jīng)形成戲曲服飾的程式化特征,宋代參軍戲服飾由綠改緋的過程經(jīng)過了很長時間。宋雜劇是唐參軍戲不斷發(fā)展的結(jié)果,戲曲服飾、人物角色自然受到唐參軍戲的影響。

      宋雜劇丁都賽磚雕形象作男子裝束,幞頭諢裹簪花枝,著圓領(lǐng)小袖開叉衫,腰系革帶,下穿釣墪襪褲,著筒靴,背插一團扇。這種奇特的裝扮,乃是宋雜劇藝人所穿的一種“時裝”。丁都賽所著“時裝”不同于宮廷教坊雜劇演員所著“官式”服裝,除了頭戴諢裹簪花枝之外,其余均不相同?!秹袅讳洝肪砣霸讏?zhí)親王南班百官入內(nèi)上壽賜宴”條記載:“諸雜劇色皆諢裹,各服本色紫、緋、綠寬衫,義襕,鍍金帶?!保?0]137丁都賽服裝上身穿漢式寬衫,下身著契丹服釣墪。這種服飾在北宋相當流行,婦女皆以此為“時裝”。

      《東京夢華錄》卷七記載:“后部樂作。諸軍校對雜劇一段。繼而露臺弟子雜劇一,是時弟子蕭住兒、丁都賽、薛子大、薛子小、楊總惜、崔上壽之輩,后來者不足數(shù)?!保?1]134由此可知,丁都賽為當時有名的雜劇女藝人,她著“時裝”在勾欄瓦舍中演出,自然會產(chǎn)生較大的社會影響力。據(jù)筆者推測,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所記為崇寧至宣和年間之事,“崇、觀以來在京瓦肆技藝”名單中尚無丁都賽之名,她可能是政和以后才出名的。丁都賽在汴京演出,聲名遠傳至二百里外的偃師縣,人們將她的形象燒制成磚,用于建造墓葬,并明確刻出她的名字[12],說明當時的社會已開始使用具有影響力的戲曲演員圖像來殉葬。筆者認為這也反映了當時人們對明星的崇拜心理,這與宋代極為發(fā)達的娛樂業(yè)密切相關(guān),可謂現(xiàn)代城市“追星族”之濫觴。

      考察從唐代參軍戲陶俑到宋雜劇丁都賽磚雕的服飾,筆者認為,民間勾欄瓦舍中的雜劇藝人穿著宋代“時裝”演出,是為了使演出場景更貼近民間生活,拉近表演者與觀眾二者之間的距離,是宋代生活習(xí)俗的反映。不同于必須穿著規(guī)定服飾的宮廷教坊雜劇演員,民間雜劇演出時,演員的裝束是根據(jù)劇中人物的身份調(diào)整的。在戲曲不斷發(fā)展、普及的進程中,戲曲服飾也隨著各時所需而增加式樣和注意美觀,不斷地推動了中國戲曲服飾的發(fā)展與成熟。

      二、丁都賽磚雕中的人物首服研究

      從丁都賽磚雕(圖1)來看,丁都賽應(yīng)為滑稽逗樂雜劇中副末色。關(guān)于宋代雜劇的演出過程a關(guān)于宋代雜劇的演出過程或構(gòu)成部分,另有《輟耕錄》中載:“院本、雜劇其實一也?!逼浣Y(jié)構(gòu)為艷段、正院本、雜扮三部分,北宋時則為艷段、正院本兩部分。,《都城紀勝》云:“雜劇中,末泥為長,先做尋常熟事一段?!保?3]81此為艷段,即每次正劇演出前表演一段日常生活中的熟事?!抖汲羌o勝》云:“副凈色發(fā)喬,副末色打諢”[13]9,副末色的職司比較清楚。圖像中丁都賽背插一團扇,據(jù)《打花鼓》雜劇絹畫(圖3)中右一人背后插有一扇,中裂為二,上有墨書正楷“末色”二字,以及《眼藥酸》雜劇絹畫(圖4)中有一人所插扇子上寫有“諢”字,插扇應(yīng)是打諢角色的特征。從形制特征來看,丁都賽首服是當時普通民眾常用的幞頭簪花,但又與宋代日常服飾不同,應(yīng)為雜劇表演的專用服飾諢裹。

      圖3 《打花鼓》雜劇絹畫

      圖4 《眼藥酸》雜劇絹畫

      (一)宋雜劇丁都賽磚雕首服——幞頭諢裹

      宋代王立之《王直方詩話》記載:“山谷云:‘作詩如做雜劇,初時布置,臨了須打諢,方是出廠?!w是讀秦少游詩,惡其終篇無所歸也。”[14]可見在雜劇這種滑稽表演形式中,諢裹一般是宋代雜劇藝人常戴用的首服,是將巾子變形、夸張,形狀是不規(guī)范和滑稽的。在《藝術(shù)設(shè)計研究》雜志2017年第3期中,譚融在其文章《〈眼藥酸〉絹畫中的人物服飾研究》中稱“頭戴纏頭”。筆者認為此觀點有誤,纏頭是古代歌舞藝人把錦帛纏在頭上做裝飾,如《太平御覽》卷八一五引《唐書》:“舊俗,賞歌舞人,以錦彩置之頭上,謂之纏頭?!绷硗?,《都城紀勝》“瓦舍眾伎”條:“散樂傳習(xí)教坊十三部,唯以雜劇為正色。舊教坊有篳篥部、大鼓部、仗鼓部、拍板部、笛色、琵琶色、箏色、方響色、笙色、舞旋色、歌板色、雜劇色、參軍色。色有色長,部有部頭。……雜劇部又戴諢裹,其余只是帽子、幞頭?!保?5]可知宋代歌舞、雜劇藝人各自分開,只有“諢裹”才是雜劇演員特有的首服。

      在宋代文獻中對諢裹多次提及?!秹袅讳洝肪砣霸讏?zhí)親王南班百官入內(nèi)上壽賜宴”中記載:“上公稱壽,率以尚書執(zhí)注碗斟酒進上。其教樂所色長二人,上殿于闌干邊立,皆諢裹、紫寬袍、金帶、黃義襕,謂之‘看盞’?!T雜劇色皆諢裹。”[10]《宋史·樂志十七》“教坊”條記載的宮廷小兒隊伍中的“諢裹萬歲樂隊”就戴諢裹簪花幞頭,穿“紫、緋、綠羅寬衫”[4]3350。據(jù)《西湖老人繁盛錄》中記載,杭州市行中就有專門制作“諢裹”的鋪席,說明諢裹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一定的市場。由此可見,在宋代,雜劇藝人使用諢裹的現(xiàn)象較為普遍。而在現(xiàn)存宋代圖像中,除了丁都賽磚雕中頭巾偏向右側(cè)裹扎,露出一角,另有《打花鼓》雜劇絹畫(圖3)將幞頭相互纏繞朝前式;《眼藥酸》雜劇絹畫(圖4)中“諢”角頭巾朝天裹縛,上扎麻繩;滎陽石棺與溫縣館藏二組磚雕中的人物形象、侯馬戲俑最右側(cè)一人物形象、潘德沖石墓最左側(cè)一人物裹成圓形偏髻式;運城元墓壁畫副凈獨角斜挑式;偃師左側(cè)第二人頭巾向后裹、上扎花果成為腦后開花式。從這些圖像可以看出,諢裹由于其裹法的不同從而形成各式各樣的滑稽頭巾,使雜技演出更加滑稽逗樂。雜劇中常用的幞頭(指諢裹)來自宋代的日常生活服飾。“巾,俗人謂之幞頭。自周武帝裁為四腳,今通于貴賤矣?!保?6]幞頭形制代有變異。在宋代,幞頭樣式繁多,沈括《夢溪筆談》記載:“唐制,為人主得用硬腳。晚唐方鎮(zhèn)擅命,使僭用硬腳。本朝幞頭有直腳、局腳、交腳、朝天、順豐凡五等,為直腳貴賤通服之?!保?7]

      綜上可知,宋代雜劇演出服飾形制受到宋代市民日常服飾的影響,兩者雖然大致相同,但是在具體的細節(jié)以及穿著方式上仍存在差異。筆者認為,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雜劇服飾不僅需要讓觀眾可以根據(jù)生活中的服飾慣例對演員角色做出識別和判斷,而且作為演出服飾,它們更加注意裝扮特征的詼諧、幽默,突出調(diào)笑戲弄的特點,以增加戲曲的張力?!洞蚧ü摹冯s劇中,副凈色所戴諢裹是當時市民普遍戴的一種幞頭樣式,但是穿戴方式與日常幞頭略有差異,這種差異屬于演出服飾的藝術(shù)夸張。同時,演員頭戴諢裹也可以證實這名演員所扮演的是滑稽逗樂的角色。

      (二)宋雜劇丁都賽磚雕首服——幞頭諢裹簪花

      丁都賽除了幞頭諢裹外,還在諢裹上頭簪大朵葉子花?!秹袅讳洝肪砹d:“教坊所伶工、雜劇色,諢裹上高簪花枝。”[18]宋雜劇演員經(jīng)常在幞頭、冠帽上簪戴花草。如溫縣墓雜劇磚雕副凈副末,一簪竹枝,一簪牽牛花;《打花鼓》雜劇絹畫中副末色頭戴簪花羅帽(圖3)。筆者認為,宋人雜劇主要是以滑稽逗樂演出形式為主。許多文獻中均有記載,吳自牧《夢粱錄》云:“雜劇全用故事,務(wù)在滑稽?!保?9]《東京夢華錄》載:“圣節(jié)內(nèi)殿雜戲,為有使人預(yù)宴,不敢深作諧謔。”[10]164所以在宋雜劇中,副末對首服作夸張性美化或丑化,經(jīng)常是通過對幞頭進行加工修飾,增加人物造型的詼諧氣氛,達到滑稽逗樂的藝術(shù)效果。宋陳善《捫虱新話》卷七曰:“山谷云:……作雜劇,初時布置,臨了須打諢,方式出場。予謂雜劇出場,誰不打諢,只難得切題可笑也?!保?0]

      宋雜劇演員在幞頭上簪花有據(jù)可循。在歷史文獻中,男子簪花(圖像中丁都賽扮演男子,因此筆者僅以男子簪花為分析對象)最早見于歐陽詢的《藝文類聚》卷五十八記載:“ (梁簡文帝)又答新渝侯和詩書曰:‘含超潘陸,雙鬢向光,風(fēng)流已絕,九梁插花,步搖為古,高樓懷怨……’”[21]可知在南北朝時期的梁國,即已出現(xiàn)男子簪花。沈從文先生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也有描述:“男子戴花,不僅逢良時佳節(jié)表示吉祥戴花,遇國有大事,照制度百千從臣和帝王還一同戴花,招搖過市?!保?2]402直到宋代,男子簪花蔚然成風(fēng)?!端问贰ぽ浄疚濉份d:“簪戴。幞頭簪花,謂之簪戴。中興,郊祀、明堂禮畢回鑾,臣僚及扈從并簪花,恭謝日亦如之。大羅花以紅、黃、銀紅三色,欒枝以雜色羅,大絹花以紅、銀紅二色。羅花以賜百官,欒枝,卿監(jiān)以上有之。絹花以賜將校以下。太上兩宮上壽畢,及圣節(jié)、及錫晏、及錫新進士聞喜晏,并如之?!保?]3569-3570又如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三云:“北宋真宗御宴,真宗與二公(陳堯叟、馬知節(jié))皆戴牡丹而行,續(xù)有旨,令陳盡去所戴者。召進御座,真宗親取頭上一朵為陳簪之,陳跪受拜舞謝。”[23]宮廷簪花的盛景造就了宋代特殊的官方文化,也直接影響到世俗民間的潮流。

      由此可見,宋雜劇“男子”幞頭簪花,來自宋代日常生活服飾,是宋代生活習(xí)俗的反映。雜劇藝人簪花的唯一目的,是為了美化形象[24]270,增加人物造型的詼諧氣氛,達到滑稽逗樂的藝術(shù)效果。

      三、丁都賽磚雕中的人物服飾

      圖像中,丁都賽所穿的服裝來自宋代生活服飾,在當時的日常生活中也常被穿用,是宋代生活習(xí)俗的反映。

      圖像中,丁都賽做男子裝束,幞頭諢裹簪花枝,著圓領(lǐng)小袖開叉衫,腰系革帶,下穿釣墪襪褲,著筒靴。引起筆者注意的是丁都賽下身所著服飾。沈從文先生認為此物應(yīng)為“釣墪”,來自契丹、女真。[22]506《宋史·輿服志》載:“政和七年(1117),釣墪今亦謂之褲襪,婦人之服也?!保?]宋代有正式法令禁止上層婦女平時穿用,所以此形象所穿服裝為宋代民間常穿的釣墪。關(guān)于釣墪的具體式樣,在《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中已有文獻整理:“婦女的一種脛衣,形似襪袎,無腰無襠,左右各一。著時緊束于脛,上達于膝,下及于踝。初于契丹族婦女,北宋時期傳至中原。”[25]從宋代留存圖像資料來看,《打花鼓》雜劇絹畫(圖3)中,副凈色身穿小袖對襟旋襖,內(nèi)束抹胸,腳乘鉤鞋,膝下著網(wǎng)狀釣墪。此形象與丁都賽形象如出一轍,都是下身著釣墪。沈從文先生認為絹畫中副凈色所著襪褲亦是釣墪。[22]506《東京夢華錄》“諸軍呈百戲”條稱:“駕登寶津樓,……繼而露臺弟子雜劇一段,是時弟子蕭住兒、丁都賽、薛子大……后來者不足數(shù)”,“女童皆妙齡翹楚,結(jié)束如男子,短頂頭巾,各著雜色錦繡捻金絲番緞?wù)?,紅綠釣墪,束帶”。[11]可見釣墪在雜劇中已相當流行。學(xué)者程雅娟則認為釣墪是作為雜劇中女扮男相的程式化行頭。[26]丁都賽磚雕中的釣墪式樣,在筆者看來在宋代主要流行于中下階層,在宋代日常生活中廣泛使用。雜劇演員著釣墪服飾為了使演出場景更貼近民間生活,是拉近表演者與觀眾之間的距離而普遍穿用的一種服飾。

      釣墪以非中原傳統(tǒng)在宋代相當流行,為了防止上層社會受到影響,在宋代的文獻記載中,兩次提到了胡服禁令中對釣墪的禁絕,即北宋政和七年正月五日所頒的雜服禁令:“可自今應(yīng)敢雜服若氈笠釣墪之類者。以為筆論。”[27]早在仁宗慶歷八年,就有“禁士術(shù)效契丹服”的禁令。[28]但禁令雖下,不限優(yōu)人,宋、元、明法律都明確提出:“伎樂承應(yīng)公事,諸凡皆著不受法令限制?!保?2]509優(yōu)人的日常服飾有著嚴格的等級規(guī)定,不可僭越,但上臺穿戲裝則不論,可以按劇中人物身份穿戴。[24]266《金史·輿服志》載:“倡優(yōu)遇迎接、公筵承應(yīng),許暫服繪畫之服。其私服與庶人同?!保?9]《元史·輿服志》載:“諸樂藝人等服用,與庶人同,凡承應(yīng)裝扮之物,不拘上例?!保?0]所以,雜劇人物多著釣墪演出。

      1988年,黑龍江省阿城縣巨源金代齊國王墓出土了絳色絹錦釣墪、黃色暗花羅錦釣墪,據(jù)出土簡報[31]描述,這兩件釣墪均為女子穿用,觀其綁帶在前側(cè)且腳踝處內(nèi)收,兩脛寬大,與同墓出土的兩對男式釣墪有所區(qū)別,可知在宋代日常生活中,男女釣墪形制則不同。丁都賽磚雕中人物女扮男裝,導(dǎo)致所著服裝男、女式相混;與宋代人日常穿著的釣墪相比,雜劇人物所著釣墪則略為混亂,因為宋雜劇演出不會考慮所扮演角色在特定時間和特定地點的穿著形象。鑒于宋雜劇滑稽調(diào)笑的藝術(shù)特征,這種混亂性至關(guān)重要,正如查理德·桑內(nèi)特所說,“如實地再現(xiàn)歷史是不可能的,而且會危及戲劇藝術(shù)?!保?2]

      結(jié) 語

      雜劇是宋代戲曲的主要形式,宋雜劇丁都賽磚雕在當時眾多技藝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不僅是因為描繪勾欄瓦舍、市民游藝活動的存世磚雕較少,更重要的是它們描繪的人物形象所蘊含的信息,能夠加深后人對宋代雜劇發(fā)展狀況的認知。

      宋雜劇演員服飾來源于宋代生活常服。戲曲源自生活,其服飾形制亦來源于生活。戲曲又高于生活,宋雜劇對宋代日常生活服飾進行了變形和夸張,以非常規(guī)的著裝方式來增加整個演出畫面中調(diào)笑逗樂的趣味。丁都賽磚雕圖像反映了宋雜劇在當時已成為一種平民藝術(shù),也反映了宋人對雜劇的推廣和重視程度,以及在此領(lǐng)域所做的諸多藝術(shù)貢獻。

      猜你喜歡
      簪花磚雕雜劇
      云鬢簪花入畫來
      山東出土元代磚雕壁畫墓群
      泰興磚雕:方寸之間見大美
      華人時刊(2021年15期)2021-11-27 09:16:26
      霓裳掩春心——周昉《簪花仕女圖》品鑒
      置膽插花馨 尊觚花器與簪花內(nèi)膽
      紫禁城(2020年9期)2020-10-27 02:05:14
      “唯以雜劇為正色”年代考
      中華戲曲(2019年2期)2019-02-06 06:54:32
      宋墓與孝子故事磚雕
      收藏界(2018年3期)2018-10-10 05:33:56
      簪花仕女圖
      寶藏(2017年7期)2017-08-09 08:15:16
      宋官本雜劇段數(shù)本事新考
      中華戲曲(2016年1期)2016-09-26 08:48:40
      國家圖書館藏吳奕雜劇二種略考
      中華戲曲(2016年2期)2016-01-22 08:19:05
      上思县| 夏河县| 大关县| 金溪县| 黄陵县| 大港区| 金溪县| 巩义市| 怀远县| 宁阳县| 华安县| 青海省| 东港市| 益阳市| 五指山市| 巨鹿县| 长顺县| 双辽市| 镇雄县| 阜平县| 广安市| 河津市| 金坛市| 衡东县| 九江县| 汝南县| 富宁县| 平顺县| 梁河县| 淮阳县| 隆安县| 平果县| 宜章县| 商水县| 化德县| 南漳县| 二连浩特市| 邯郸县| 肇庆市| 凤庆县| 渑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