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鋒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索小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和孤獨感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對父母提出一些建議。采用父母教養(yǎng)方式量表(EMBU),兒童孤獨感量表(CLS)對合肥市216名小學生施測,所有數(shù)據(jù)運用SPSS軟件進行處理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1)小學生孤獨感在家庭結構、年級方面有顯著差異。(2)小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在性別、是否獨生、家庭結構、年級方面都有顯著的差異。(3)小學生父母懲罰嚴厲與孤獨感呈顯著正相關,父母親情感溫暖理解、父親偏愛被試與孤獨感呈顯著的負相關。父母親情感溫暖和懲罰嚴厲對孤獨感有13.3%的預測作用。
關鍵詞 小學生 父母教養(yǎng)方式 孤獨感
1問題提出
孤獨被描繪為一種消極的且具有感染性的心理狀態(tài),兒童長期體驗孤獨的狀態(tài),會導致其各方面的適應不良。朱智賢認為孤獨是個體主觀意識與客觀現(xiàn)實分隔從而產(chǎn)生的一種孤單寂寞的心理狀態(tài);孤獨感是一種心理情感體驗,是指當個體處在某種陌生、復雜的環(huán)境中而產(chǎn)生的一種寂寞、痛苦的情緒體驗;李艷紅認為孤獨感是指個體所知覺到孤獨的情緒狀態(tài),主要是因為社交需要未滿足而產(chǎn)生的一種心態(tài);王婧等認為小學生的孤獨感是指小學生知覺到在同伴關系中的地位低,因此而產(chǎn)生的孤單、不滿的情感體驗。
韓雪認為父母教養(yǎng)方式指父母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通常使用的方法。李彥章提出,父母教養(yǎng)方式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為了教育子女而表現(xiàn)的一種行為模式??惮撜J為父母教養(yǎng)方式指父母在子女的教養(yǎng)態(tài)度和教養(yǎng)行為以及情緒情感表達上所表現(xiàn)出的一種行為傾向。谷長芬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學業(yè)不良兒童的父母在教養(yǎng)方式上更為消極,情感支持較少,否認和拒絕表現(xiàn)得較多。
辛自強的研究表明,家庭功能可以影響小學生的孤獨感體驗;金欣俐的研究發(fā)現(xiàn),父親的懲罰嚴厲和母親的情感溫暖初中生的孤獨感有預測作用。本研究旨在討論父母教養(yǎng)方式和小學生孤獨感的關系,為家庭如何采取良好的教育方式提供了依據(jù)。
2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和過程
抽取合肥市某小學三、四、五、六四個年級,每年級70人,使用父母教養(yǎng)方式量表(EMBU)和兒童孤獨量表(CLS),發(fā)放問卷280份,并且當場回收問卷280份。對問卷進行真實性和完整性的檢查,剔除無效問卷共64份,最終有效問卷216份,有效回收率為77.14%。其中男生110人,女生106人。數(shù)據(jù)使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整理統(tǒng)計分析。
2.2研究假設
(1)小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孤獨感相關顯著。
(2)小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孤獨感有預測作用。
3結果
3.1小學生孤獨感的差異分析
(1)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分別從性別、是否獨生、家庭結構等方面來分析小學生孤獨感的差異。結果發(fā)現(xiàn)小學生孤獨感在家庭結構上有顯著差異,單親家庭的兒童孤獨感顯著高于雙親家庭的兒童。
(2)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發(fā)現(xiàn)小學生孤獨感在年級上差異顯著。LSD事后兩兩比較發(fā)現(xiàn),三、四、六年級學生的孤獨感顯著高于五年級的學生。
3.2小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差異分析
3.2.1小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在性別、是否獨生、家庭結構上的差異性檢驗
運用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發(fā)現(xiàn):在父母親的過分干涉、偏愛被試、拒絕否認方面,男生的得分顯著大于女生。在父母親懲罰嚴厲方面,非獨生子女的得分顯著大于獨生子女;而在父母親偏愛被試和父親過分干涉方面,非獨生子女的得分顯著小于獨生子女。而在家庭結構方面,單親家庭母親懲罰嚴厲分數(shù)顯著大于雙親家庭母親。
3.2.2小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在年級方面的差異性檢驗
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父親懲罰嚴厲,父親過分干涉,父親過度保護在年級方面有顯著差異,母親懲罰嚴厲和偏愛被試在年級方面也有顯著性差異。通過LSD事后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在父親懲罰嚴厲方面,四年級學生的得分明顯高于三、五和六年級;在父親過分干涉方面,三年級學生得分顯著高于五、六年級學生;在父親拒絕否認方面,四、五年級學生得分顯著高于三、六年級學生;在母懲罰嚴厲方面,三、四年級學生得分顯著高于其他年級學生;在母偏愛被試方面,三、四年級學生得分顯著高于六年級學生。
3.3小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孤獨感的相關關系研究
3.3.1小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孤獨感的相關關系
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小學生父母懲罰嚴厲與孤獨感呈顯著正相關,父母親情感溫暖理解、父親偏愛被試與孤獨感呈明顯的負相關(見表1)。
3.3.2小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孤獨感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研究
將與孤獨感顯著相關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各個因子做自變量,孤獨感做因變量,做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父親情感溫暖理解和懲罰嚴厲對兒童孤獨感有13.3%的預測作用(見表2)。
4分析與討論
4.1小學生孤獨感在家庭結構、年級方面有顯著差異
根據(jù)調查結果可知單親家庭的小學生孤獨感顯著高于雙親家庭,可能因為單親家庭小學生缺乏父親或母親的引導和幫助,形成孤僻的性格,因此會體驗較高的孤獨感。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三、四、六年級學生的孤獨感明顯高于五年級學生的孤獨感,可能原因是三、四年紀的學生人際交往能力不完善,從而在人際交往方面經(jīng)常會體驗到挫折感,導致孤獨感水平較高,六年級學生面臨著升初中的壓力,不得不放棄參加一些團體性的活動,從而減少人際交往的機會,孤獨感體驗較高。
4.2小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性別,是否獨生,家庭結構和年級的差異性
(1)在性別差異上,在父母的過分干涉、偏愛被試、拒絕否認方面,男生的得分顯著高于女生??赡苁且驗楦改赶M泻⒆右院竽艹蔀橛赂?,有擔當,有責任心的人,因此對男孩子有更高的要求;希望女生成為文靜,善良的人,而女生在小學階段的行為舉止都比較符合父母的要求,所以父母就很少采取干涉和拒絕否認的教養(yǎng)行為。
(2)在是否獨生方面,在父母親懲罰嚴厲方面,非獨生子女的得分大于獨生子女的得分;而在父母親偏愛被試和父親過分干涉方面,非獨生子女的得分小于獨生子女的得分。對于非獨生子女來說,父母的愛護可能會出現(xiàn)不均衡的情況,對于非獨生子女的懲罰也會更加嚴厲。而在偏愛被試方面,因為是獨生子女,所以會備受父母親的愛惜和保護。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可以提供幫助,所以父親會過分干涉獨生子女。
(3)在家庭結構方面,單親家庭母親懲罰方式顯著大于雙親家庭懲罰方式??赡芤驗樵趩斡H家庭中,子女出現(xiàn)一些不符合社會標準和母親標準的行為時,母親就會對子女有相對嚴厲的懲罰。
(4)在父母懲罰嚴厲、父親拒絕否認方面,四年級學生得分顯著高于其他年級學生;可能因為當子女在三年級的時候,心理發(fā)展還不是很健全,父母并不會有很嚴厲的懲罰和拒絕否認;而當子女在五、六年級的時候,子女的自我意識發(fā)展水平較高,嚴厲的懲罰和否認會對子女的自尊造成傷害,因此父母不會對子女進行很嚴厲的懲罰和拒絕。在父親過分干涉方面,三年級學生的得分顯著大于其他年級,可能是因為在子女三年級時,自我意識水平較低,各個方面還不成熟,因此父親就會進行過分干涉;在母親偏愛被試方面,三、四學生得分顯著高于六年級學生得分,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可能原因是,孩子在三、四年級的時候各個方面不是很成熟,需要父母的愛護和引導,隨著年級的增長,子女的自我意識水平增高,變得更加獨立,所以偏愛程度就會逐漸降低。
4.3小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孤獨感有預測作用
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小學生父母懲罰嚴厲與孤獨感呈顯著正相關,父母親情感溫暖理解、父親偏愛被試與孤獨感呈顯著的負相關。采用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小學生父親情感溫暖理解和父親懲罰嚴厲對孤獨感有13.3%的預測作用。這可能是因為在中國傳統(tǒng)家庭觀念里,父親的家庭權威比較大,子女得到來自更高家庭權威的情感溫暖理解會降低子女的孤獨感,而得到更多的嚴厲懲罰則會提高子女的孤獨感體驗。
5結論和建議
5.1結論
(1)小學生孤獨感在家庭結構、年級方面有顯著差異。
(2)小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在性別、是否獨生、家庭結構、年級方面都有顯著的差異。
(3)小學生父母懲罰嚴厲與孤獨感呈顯著正相關,小學生父母親情感溫暖理解、小學生父親偏愛被試與孤獨感呈顯著負相關。通過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父親情感溫暖和懲罰嚴厲對孤獨感有13.3%的預測作用。
5.2建議
(1)父母要給予幫助和關愛,少一些懲罰和拒絕,多與孩子溝通。
(2)父母應該努力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
(3)父母應關注孩子的學習和心理狀況。
參考文獻
[1] 吳劍,蔣威宜.孤獨感及我國小學生兒童孤獨感研究綜述[J].思想理論教育,2006,7(08):105-110.
[2] 朱智賢.心理學大詞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3] 李艷紅.學習不良兒童的孤獨感及其相關因素研究[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3,5(06):123-124.
[4] 王婧,錢珍.國內兒童孤獨感研究綜述[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6(05):108-109.
[5] 韓雪.大學生人格特征、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孤獨感的關系[J].中國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哲學與人文科學輯,2011(S1).
[6] 李彥章.父母教養(yǎng)方式影響因素的研究[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1,9(02):106-108.
[7] 康瑩.小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社交焦慮與孤獨感的關系研究[D] .西安:西北大學,2012.
[8] 谷長芬,王雁,曹雁.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小學學業(yè)不良兒童孤獨感的關系[J].中國特殊教育,2009(02):51-56.
[9] 辛自強.家庭功能與兒童孤獨感的關系:中介的作用[J].心理學報,2003,35(02):216-221.
[10] 金欣俐.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不同性別初中生孤獨感影響的對比研究[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27(07):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