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青
【摘 要】
目前有較多的研究指出,知識結構具有類生物的屬性。本文通過結合生物學中的細胞理論以及基因的遺傳變異理論對知識結構的類生物屬性進行了探討和解釋。
【關鍵詞】 高中生物;理論;基本屬性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6-006-01
引言
在當今社會飛速發(fā)展的背景下,知識逐漸成為促進社會和個人發(fā)展的最重要的推動力。目前,在知識的管理上,有較多的研究表明知識發(fā)展與生物進化有著非常相似的特點,知識機構有著較強的類生物屬性,能夠對知識的內在規(guī)律進行良好的解釋。
1 細胞與知識細胞
細胞作為生物體最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除病毒外所有的生物都由細胞組成。而在知識結構中,概念指的是人們對于事物本質的認識,是人類思維和知識的基本的單位。
在生物理論中,細胞的組成包括細胞核、細胞質、細胞膜等結構,其中細胞核攜帶著動物的基因,并在細胞分裂的過程中不斷的進行復制,進入下一個細胞;而細胞質、細胞膜等結構則是為細胞的生存和分裂提供提條件。通過將知識結構類比于細胞結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如果當知識所闡述的內容得到廣泛的認可后,就會不斷的被人們學習并進行發(fā)展,這與細胞的生長、分裂過程十分相似,而知識概念作為知識結構的核心,其所表述的內容則可以看作知識細胞核中的知識基因,是知識細胞進行分裂時進行復制和傳播的最主要部分。而知識的適用范圍和假設條件等則為知識概念的成立提提供了重要的條件,這與細胞質、細胞膜的功能則十分相似,對知識概念的穩(wěn)定性進行了保護。同時,就像高等生物的細胞不能夠單獨存在,而是由大量的細胞組成組織器官,進而構成生物體。而知識的產(chǎn)生和存在也不是完全獨立的,一個新的知識概念的產(chǎn)生離不開其他學科知識的幫助,而且知識的存在與其他學科知識之間會存在的非常密切的聯(lián)系,大量的知識共同構成了一門學科,而不同的學科又構成了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這是知識類生物屬性的重要表現(xiàn)之一。
除了知識結構于細胞結構的相似之處,知識與細胞在功能上也存在一定的共同點。例如,細胞可以進行自我裝配和自我調控,而對于知識來說,一開始獲得的知識信息并不能保證其實用性或者準確性,只有通過對這些信息的篩選、整理、發(fā)展,才能夠將其轉化為對事物的認知。此外,當知識概念建立之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原有概念中的一些謬誤可能會被逐漸發(fā)現(xiàn),這時候就需要對知識概念進行修正。知識概念是對研究對象的性質、運動以及與其他對象之間關系的表述和解釋,當事物發(fā)生變化的時候,其與其他對象之間的關系也會相應的發(fā)生一些改變,并且這些改變會反作用于事物雙方,影響到事物的屬性。此外,對于知識結構來說,由于世界是處于不斷的發(fā)展變化中的,所以知識概念所表述的事物也是在不斷的發(fā)展變化的。因此,知識概念也會隨著研究對象的改變而不斷發(fā)展,從而使知識概念能始終保持其有效性。
而這與細胞的自我調控能力極其類似。
2 基于基因理論的知識遺傳與變異
基因是細胞中主要的信息儲存部分,存在著“遺傳”和“變異”的現(xiàn)象,因此在知識細胞理論中,也可以針對其“遺傳”和“變異”的屬性進行討論、
2.1 知識基因的“遺傳”
基因的遺傳主要發(fā)生與細胞的分裂復制的過程中,基因通過自我復制將基因傳遞給新產(chǎn)生的細胞當中,從而使分裂后的細胞與母細胞擁有相同的特性。對于知識來說,知識的傳承可以看作細胞的分裂過程,人們通過將累積的知識不斷的進行傳播、傳承,人類的文明正是這一傳承過程的重要體現(xiàn),同時知識的傳承也是人類知識發(fā)展的重要前提。在細胞分裂的過程中,基因的復制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而在知識傳承的過程中,那些被人們廣泛認可的知識在傳承時也能夠經(jīng)受時間和實踐的檢驗,穩(wěn)定的傳承下來。
2.2 知識基因的“變異”
生物細胞的基因復制和傳承只是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在這一過程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因外界環(huán)境或者生物自身的因素導致的基因變異,從而表現(xiàn)出新的生物特性。如果將這種“變異”現(xiàn)象類比到知識結構上來,那么就意味著新知識的誕生。在知識的“變異”上可以通過不同學科之間的交融分為橫向變異和縱向變異,還可以根據(jù)知識“變異”的深度分為常規(guī)變異和質變變異。
3 基于生物理論的知識基本屬性結論探討
本文通過對生物學理論對知識的類生物屬性進行了分析,主要包括知識細胞和知識的“遺傳”和“變異”。在知識的類生物模型理論中,將知識看作基本的知識細胞,并將知識的應用范圍和假設條件作為知識細胞的細胞膜、細胞質等結構,將概念作為知識細胞的細胞核;并將知識對事物屬性進行解釋的功能看作細胞的自我調節(jié)功能。并且,在知識細胞理論中,當知識所闡述的概念或理論得到廣泛的認可后,就會轉變成為知識基因,并具有“遺傳”和“變異”的屬性。通過知識細胞理論,能夠更加生動的對知識的屬性進行解釋,并對知識的類生物模型進行有力的補充。
不過盡管可以通過知識的類生物模型對其屬性進行討論,但是知識也同時具有與生物特性不相符的一些特點。例如,知識中的一些隱性知識僅僅用語言難以將這類知識表述清楚,只能夠通過演示的方式來進行闡述。又如,生物的細胞存在著細胞分裂以及細胞的衰落和死亡,但是對于生物來說,不同的成長階段有著不同的分裂活性,且生物體內的細胞數(shù)量會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tài),而對于知識來說,其本身的復雜程度、接受知識的主體以及周圍環(huán)境決定了知識的積累、傳遞和共享的速度,其相較于生物細胞的分裂更加緩慢,且不確定性更強。因此在對知識的類生物屬性進行討論時,不能對知識本身特有的屬性進行忽視。
4 結語
利用生物理論對知識結構進行剖析,可以發(fā)現(xiàn)知識與生物細胞以及基因的遺傳、變異有著十分相似的特性,通過生理理論能夠知識結構的內在規(guī)律進行較好的解釋,從而對知識的類生物屬性有更好的理解。但同時也不能忽視知識自身所具有的特殊的屬性。
參考文獻
[1] 張凌志, 和金生. 基于知識類生物模型下的知識熟化研究[J].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11, 28(19):107-111.
[2] 張凌志, 和金生. 基于生物進化模式下的知識進化機理研究[J]. 情報雜志, 2011, 30(2):10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