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文廣
【摘 要】
目的:對比CT與MR血管造影診斷顱內(nèi)動脈瘤的價值。方法:2012年1月~2017年12月,醫(yī)院接收78例懷疑有顱內(nèi)動脈瘤患者入組,回顧性分析,評價MRA、CTA診斷效用。結果:檢出顱內(nèi)動脈瘤50例,檢出動脈瘤63個,位置以及大小如下,頸內(nèi)動脈占比最高,其次為后交通動脈,從大小來看,<5mm占比最高,其次為5~10mm。從病例診斷效用來看,MRA、CTA診斷靈敏度、特異度、壓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符合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TA的靈敏度76.19%(48/63),MRA的靈敏度93.65%(59/6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漏診者均為直徑<5mm的動脈瘤。63個動脈瘤,其中CTA、MRA都檢出的動脈瘤48個,DSA、CTA、MRA診斷<5mm、5~10mm、>10mm的瘤體最大徑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CT與MR血管造影診斷顱內(nèi)動脈瘤都有一定的價值,需要根據(jù)需求合適的檢查技術。
【關鍵詞】 顱內(nèi)動脈瘤;MR血管造影;CT
【中圖分類號】R74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6-200-01
顱內(nèi)動脈瘤是一種常見的顱內(nèi)血管疾病,發(fā)生率約為3.6%~6.0%,絕大多數(shù)終身未發(fā)病,也未能被診斷[1]。血管造影是診斷顱內(nèi)動脈瘤的“金標準”,但是血管造影創(chuàng)傷較大,甚至可能引起腦血栓形成。CT血管成像技術成熟,具有放射性。MR血管造影是一種新的無創(chuàng)血管成像方法,檢查時間短、重復性好,應用越來越廣泛,但是也有報道顯示其對血管的成像效果并不如CT血管造影理想,同時存在許多禁忌癥。本文采用回顧性分析,以2012年1月~2017年12月,醫(yī)院接收78例懷疑有顱內(nèi)動脈瘤患者入組,對比CT與MR血管造影診斷顱內(nèi)動脈瘤的價值。
1 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2012年1月~2017年12月,醫(yī)院接收78例懷疑有顱內(nèi)動脈瘤患者入組,其中男41例、女37例,年齡(66.28±8.6)歲。癥狀表現(xiàn):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表現(xiàn)26例,頭暈/頭痛41例,肢體乏力13例,眼瞼下垂12例。納入標準:①最終進行DSA血管造影、手術確診;②都進行了CT血管造影、MR血管造影檢查,且間隔時間不超過72h,兩項診斷間隔期間未出現(xiàn)劇烈的病情變化,如動脈瘤破裂;③臨床資料完整,影像學檢查資料可供閱讀。
1.2 方法
1.2.1 MR血管造影
儀器選擇Philips 1.5T Achieva MR掃描儀,檢查前確認無幽閉恐懼癥等禁忌癥,去除身上的金屬物品。頭頸聯(lián)合線圈,固定頭部。冠狀面透視觸發(fā)+3D FLASH掃描,重復采集信號3次。完全蒙片采集后,肘前靜脈高壓注射器注射對比劑Gd-DTPA0.2mmol/kg(25~30ml),流速3ml/s,采用15ml生理鹽水沖管,以提升造影劑的性能。同時啟動采集,自動觸發(fā)3D FLASH。參數(shù)TR3.01ms,TE1.03ms,F(xiàn)A 25°,F(xiàn)OV16cm×22cm,矩陣141×256,層厚1.1mm。常規(guī)T2WI、T1WI橫斷面掃描,部分聯(lián)合冠狀位。圖像后處理采用配備的工作站,取動脈期原始圖像,進行MIP、VR、MPR重建
1.2.2 CTA檢查
CTA檢查差異64排或256排多層螺旋CT機。以64排多層螺旋CT機為例,掃描參數(shù):管電壓110kV,管電流200mA,層厚0.75mm,重建間隔0.40mm,層厚5mm,層間距5mm。仰臥位頭先入,以聽眥為基線,平行于基線進行橫斷位掃描,平掃。肘正中靜脈注射非離子碘化對比劑50~100ml,速率3.5ml/s,延遲時間16~28s。
1.3 觀察指標
以DSA、手術作為診斷的金標準,2名醫(yī)師分別獨立評價CTA、MRA資料,評價是否存在顱內(nèi)動脈瘤及其位置,動脈瘤的直徑。
1.4 療效判定
DSA檢查的有顱內(nèi)動脈瘤的患者、動脈瘤的個數(shù),各個顱內(nèi)動脈瘤、各種直徑的動脈瘤對CTA、MRA檢出的影響,三種技術都檢出的動脈瘤的直徑。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動脈瘤瘤體最大直徑服從正態(tài)分布,比較采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診斷效用指標采用率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DSA檢出基本情況
78例對象,其中檢出顱內(nèi)動脈瘤50例,檢出動脈瘤63個,位置以及大小如下,頸內(nèi)動脈占比最高,其次為后交通動脈,從大小來看,<5mm占比最高,其次為5~10mm。
2.2 診斷效用對比
50例診斷為顱內(nèi)動脈瘤,28例非顱內(nèi)動脈瘤。從病例診斷效用來看,MRA、CTA診斷靈敏度、特異度、壓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符合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從顱內(nèi)動脈瘤的診斷情況來看,63個顱內(nèi)動脈瘤,CTA的靈敏度76.19%(48/63),MRA的靈敏度93.65%(59/6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P<0.05)。漏診者均為直徑<5mm的動脈瘤。
2.3 瘤體最大徑
63個動脈瘤,其中CTA、MRA都檢出的動脈瘤48個,DSA、CTA、MRA診斷<5mm、5~10mm、>10mm的瘤體最大徑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顱內(nèi)動脈瘤好發(fā)于血管分叉部,特別是腦基底的血管分叉處,約80%~85%位于前循環(huán),本次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絕大多數(shù)位于后交通動脈、頸內(nèi)動脈等處,占60%~70%。動脈瘤診斷需要盡可能的發(fā)現(xiàn)更多的動脈瘤病灶,有報道顯示多發(fā)約占20%~30%,數(shù)量在2-3個多見,極少部分可以達到10數(shù)個[2]。
在發(fā)病初期,CT檢查多數(shù)可發(fā)現(xiàn)典型的蛛網(wǎng)膜下腔/基底池血液,陽性率較高,具有較高的靈敏度、特異度,但是在瘤體的判斷上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次研究顯示,CTA的靈敏度達到94.00%,但是特異度僅為64.29%,低于其他文獻80%~95%的報道,這可能與研究方法差異、所采用的技術手段、CT儀器設備的性能差異有關,本次研究的跨時間比較長,64排螺旋CT在成像的質(zhì)量、分辨率存在明顯的不足[3]。入選的對象不乏病程較長者,蛛網(wǎng)膜下腔血液吸收、重新分布,給CT的診斷帶來了困難[3]。CTA對后顱窩、顱底動脈瘤檢出率較低,這與位置深在、X線穿透受到干擾有關[4]。CTA對多發(fā)的動脈瘤誤診率也較高,特別是非蛛網(wǎng)膜下腔責任動脈瘤、同一載瘤動脈上的多發(fā)動脈瘤。
本次研究顯示,MRA的靈敏度、特異度與CTA無顯著差異,甚至在個別部位動脈瘤檢出上有一定優(yōu)勢,CTA動脈瘤檢出率76.19%(48/63),MRA的靈敏度93.65%(59/63)(P<0.05)。MRA對于較小的動脈瘤、病程較長的對象診斷效用較好[5]。MRA血管造影檢查,經(jīng)過3D處理,可以有效的消除血栓、短T1背景干擾,MRA可以剪輯顯示動脈的局部,消除血管重疊的干擾,更好的顯示動脈瘤的部位、形態(tài)、瘤頸以及載瘤動脈的關系[6]。在進行MRA檢查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①正確的把握信號采集的時機,計算需要延遲的時間選擇透視觸發(fā)模式;②合理的應用對比劑,推薦采用大劑量高壓注射器團注;③合理的使用圖像后處理技術,運用傅立葉空間采集技術,有助于獲得更多的有關于解剖特征的圖像信息。
小結:CT與MR血管造影診斷顱內(nèi)動脈瘤都有一定的價值,CTA適應證廣、時間短、對患者的配合要求低適合急診,MR血管造影檢出未破裂小動脈瘤可能有一定的優(yōu)勢,可用于篩查未破裂的動脈瘤。
參考文獻
[1] 董來賓,許玉霞,趙荷花.顱內(nèi)動脈瘤介入術后再出血危險因素的Meta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6,19(16):42-44.
[2] 謝金誠.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顱內(nèi)動脈瘤中的診斷價值分析[J].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2018,2(14):76-77.
[3] 張瀝,王寅中,雷軍強.CT血管成像與MR血管成像對顱內(nèi)動脈瘤診斷價值的Meta分析[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12,9(09):466-471.
[4] 李強.CT血管造影對顱內(nèi)動脈瘤術后夾閉不全的評估價值[J].中國CT和MRI雜志,2018,16(06):41-43.
[5] 吳桐,王凱,艾林,戴建平.CT血管造影與MR血管造影對顱內(nèi)動脈瘤診斷價值的對比研究[J].磁共振成像,2015,6(05):339-343.
[6] 王寶俠,高翔,胡春雷,等.顱內(nèi)動脈瘤漏診、誤診原因分析[J].中國臨床神經(jīng)外科雜志,2018,23(05):34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