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招琴
農(nóng)村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父母的關愛和呵護,教師在教育這些學生時往往需要傾注更多的心血。筆者經(jīng)過多年的研究實踐證明,合作學習教學模式更適用于農(nóng)村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群體,對其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以及身心的健康發(fā)展都有極大的益處。
一、依循空間距離,就近組合
進行合作學習的前提是成立合作學習小組,一般來說,每組以5—7名成員為宜。而成立學習小組首先應遵循就近原則,即以相鄰村組為一個單元成立小組,這樣不僅方便學生交流,也方便教師上門指導。筆者的做法是,將就近幾個村組的學生召集在一起“開會”,人數(shù)少的成立一個小組,人數(shù)多的成立2—3個小組,在每個小組中,我都會盡量將具有不同優(yōu)勢學科的學生進行組合,確保小組成員能夠充分地互幫互助,共同提高。此外,對于小組長的設定,實行輪流制。小組長要負責監(jiān)督小組成員的學習并及時將其作業(yè)以及疑難問題反饋給教師,這種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強每一名兒童的小組榮譽感和責任感,并且確保每名學生都能夠全身心地參與到小組學習之中,使每名兒童都能在集體的關愛下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二、結合主題學習,分層探究
在進行合作學習時,教師可以分專題為學生布置學習任務,使學生能在主題探究的模式下提升思維創(chuàng)造力,增強合作學習意識。在這個過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應當實施分層探究的策略,這樣才能確保每名兒童都能夠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去,才能真正體驗到合作學習的樂趣。比如一次批改學生作業(yè)時我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對于“分數(shù)”的相關內(nèi)容掌握得不夠扎實,因此,我將本章內(nèi)容作為一個專題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學習過程中,我按照“分層教學,共同進步”的要求,為每個學習小組布置了三個不同層次的任務:基礎部分弄清楚“分數(shù)”的意義,中間部分完成“真分數(shù)”和“假分數(shù)”的應用和運算等,而提高部分則要熟練掌握“分數(shù)”的各種性質。這樣在每個小組內(nèi),具有不同基礎的學生就可以選擇不同層次的題目去做,在做完之后,負責相應題目的小組長為本組成員講解,必須確保小組成員都能聽懂。在分層探究的過程中,小組成員們都能夠準確找到自己的定位,自主選擇適合自己層次的任務,大家互相幫助順利完成任務,極大地提高了小組成員的學習效率。
三、完善聯(lián)絡體系,及時反饋
假期中,由于老師不能時刻到學生身邊進行輔導,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很難及時得到有效的解決。根據(jù)這一情況,指導教師可安排小組長將問題記錄下來,在第二天通過電話反饋給教師,教師及時為學生們指點迷津,確保學生們都能夠理解學會。除此之外,如果學生們的情緒出現(xiàn)了較大的波動,小組長們也會將這一情況向教師報告,由教師分析原因,提出對策,使每名學生都能在教師的指導關愛下健康成長。
(責 編 行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