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上文
摘要:在研究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時候,不應該僅僅注意它在歷史上對我們的產生教化作用的常識道德,更多地是中國哲學中閃耀著的理性思辨的光輝。這些豐富的哲學體系對于我們完善中國古代哲學體現(xiàn),推進現(xiàn)當代哲學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而在實際的研究過程中卻未受到應有的重視。本文將以對春秋時期以來初步展開的辯證法思想進行全面總結提升的老子哲學思想體系為核心進行介紹,從而對中國哲學進行一個方向性的把握。
關鍵詞:老子;哲學體現(xiàn);思辨
馮友蘭先生曾說:“中國哲學家之哲學,在其論證及說明方面,比西洋及印度哲學家之哲學,大有遜色。在中國中學生中,精心結撰,首位連貫之哲學書,比較少數(shù)。往往哲學家本人或其門人后學,雜湊平日書札語錄,便以成書,成書即隨便,故其道理雖足以自立,而所以扶持此道理之議論,往往失于簡單零碎,此亦不必諱言也?!边@是我們中國哲學的一個遺憾,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古代是存在著自己的哲學的,本文將以老子的整體的哲學思想為例,對老子以道為核心展開的哲學體系進行論述。
一、道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論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老子認為,“道”的功能永不衰竭,是天地萬物的母體,是萬物生成的本根?!暗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薄暗郎弧敝傅酪欢眩]有說“一”是相對于“道”之外而單獨存在的某種物質,“一生二”就指出了物體陰陽兩方面的性質,通過陰陽兩面的對立統(tǒng)一運動,萬物化生?!皼_氣”即“中氣”,陰陽二氣交通成和,也可以理解為“和氣”。萬物正面抱陽,背面負陰,通過陰陽的中和統(tǒng)一為中氣,從而形成具體事物。
二、道即是無,有生于無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在老子那里,道不可言說,只能用無來表示,任何對作為萬物本原的“道”的解釋都是一種規(guī)定,都是對“道”的限制,讓它從一個最根本性的東西變成了具有某種具體事物的性質,這對于真正意義上的“道”來說,是不可原諒的。且老子也認為,有與無都是玄,玄之又玄,即是道。道,既是無形無狀的“無”,又是真正存在的“有”。同時他還說“有無相生”,有和無是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但是老子又說:“天地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庇袩o相生強調的是有無二者之間的同序性,而有生于無又帶有對有、無二者順序的一種區(qū)分。這里其實還是有一點矛盾的。“道”作為老子虛構出來的精神實體,其派生出來的萬物又“復歸于無物”,最后還是會回歸到虛無的“道”上面,“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耙暥灰?,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為什么“道”會無形呢?因為如果“道”是有形的話,那必定就是存在于特殊的時空的具體事物,就會有生滅的變化,這就會和“天下萬物生于無”中的“無”相矛盾。宇宙萬物的發(fā)展最后都是要返還到它的本原當中,“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
三、道的法則
(一)“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不難看出,“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都說明“道”是一個實有的存在體,“道”的存在方式,是宇宙萬物的自然狀態(tài),也是宇宙萬物的應然狀態(tài)?!暗馈?,既是產生天地萬物的本原,是原始混沌的物質存在,同時又是天地萬物存在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法則?!暗馈彪m然沒有生滅變化,卻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具有宇宙所固有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是物質和精神賴以行動和變化的功能,它是老子思想的邏輯起點,也是最后的邏輯終點。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暗馈鄙B(yǎng)萬物的活動是自然而然的,萬物生成之后,“道”也不會對萬物施加任何影響,只是讓萬物按照其本性自然而然地生長。當然,“道”的作用在具體的事物中是用“德”來體現(xiàn)的。這種“玄德”,不據(jù)為己有,不自恃己能,不主宰萬物。
(二)“反者,道之動”
在老子“有無相生”的宇宙生成論當中就有體現(xiàn)的對立統(tǒng)一的樸素辯證法思想主要表達了物體之間和物體內部存在著相互轉化的可能性。萬物自身陰陽相互依賴、相互沖突和相互協(xié)調,就促使它發(fā)生運動和變化。這樣的辯證規(guī)律是老子通過對客觀世界的觀察得出來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拔?,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通過歸納世間萬物的運行變化規(guī)律,老子也道出了社會人生的重要法則?!暗溬飧V?,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皥D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通過對自然界和社會大量對立性概念的表述,揭示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觀性,同時看到了矛盾雙方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闡發(fā)了許多寶貴的辯證法思想。
在老子看來,萬物相反相成、循環(huán)往復就意味著“道”的運動,這是“道”的特征?!胺凑撸乐畡印倍@里的“反”也有兩種含義:一是指“道”的運動是向自己的反面轉化;二是指“道”的運動是一個周而復始的過程。
老子認為,所謂的事物運動是一個周而復始的過程,就是事物運動變化到了一定的極點,就要回歸?!拔岵恢涿种坏?,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薄暗馈睆V大無邊,萬物借助“道”而生成,萬物從“道”之中分離出來以后,周流不息地運動著這種運動離道越來越遠。當遠離到了一定程度的時候,物極必反,萬物又會回到本原——“道”上面?!叭f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萬物運動變化的形式是循環(huán)往復,事物都要復歸于自己的根本,這叫做“靜”,這也是一種常則,返歸本性。老子還說:“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钡抢献诱J為事物最終都是要復歸于靜的思想就和陰陽相互轉化有了矛盾,老子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因此,老子有明顯的貴柔守雌的觀念,過分強調柔弱在矛盾雙方對比中所處的優(yōu)勢,“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老子在這一點上把靜當作了動的主宰,把弱當作絕對的強大,忽視矛盾雙方互相轉化的可能性和條件,具有一定的歷史局限。
老子還把事物向相反方向轉化,看成是一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易而難的變化發(fā)展過程,他說:“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始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边@是對量變和質變關系的一種原始理解,看到了事物的轉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通過一定的積累和擴張的過程實現(xiàn)。老子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把動和靜、常和變作為一對范疇來考察的哲學家,這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四、“滌除玄覽”的認識論
老子所理想的社會狀態(tài)就是“無知”的狀態(tài),向往的是自然狀態(tài)下的“無知”、“無欲”,提倡“絕學”,認為只有絕棄學問,才能免于患難。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當知識在學習的過程中日日減以至于“無知”,就已無所求,無所作為,這樣才能達到精神自由的境界。老子所主張的以無作為的方式來“知”主要是通過靜觀的形式。“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崩献诱J為認識到了事物的規(guī)律才能算作“明”。
而對“明”的達到他也有說到過:“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蓖ㄟ^心中的極度空虛,保持最確實的安靜,這樣就會使萬物呈現(xiàn)在面前,看到他們返歸原始的本來狀態(tài)。老子把這種深刻的靜觀稱為“玄覽”,通過“玄覽”才能“知?!保龅健懊鳌?。
既然要“致虛極,守靜篤”才能“知?!?,老子也反對過多地接觸外界,對感性認識有所排斥,他說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由此可知老子排斥感性的認識活動,帶有直覺主義的認識傾向。
老子的認識方法帶有濃重的神秘主義色彩,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五、無為、貴柔守雌的人生理想觀
從老子的宇宙生成論開始,“道”既是萬物生成的本原,又是萬物運行的準則和規(guī)律,“道”所尊崇的無為法則也應該被人所模仿,才能順其自然得到最好的效果?!叭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歸根結底地說,人是要效法道,效法自然的,遵守自然規(guī)律而為。老子說:“復守其母,沒身不殆?!薄翱椎轮?,惟道是從?!?/p>
要做到效法自然的無為,必須要做到“柔”?!胺凑?,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道”的運用方式就是柔弱,因此人要守道,就也要堅持柔弱的原則,柔弱就是人生的處世之道。老子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在做到守道、貴柔守雌之后,人才能漸漸達到無為無欲的境界,做到無智慧,無欲望,過一種淳樸而自然的生活。
六、回歸原始的社會政治思想
老子的社會政治觀和“道”之間也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道”是無為的道,政治思想上也主張無為而治,歷史觀上推崇“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
“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兵甲,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領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盵《老子》八十章]老子的理想社會,一方面否定不平等的制度,主張建立自給自足的社會,是帶有進步色彩的;另一方面又主張完全倒退回原始社會,是消極的,也是不現(xiàn)實的。
老子創(chuàng)立的以“道”為核心的哲學理論,初步探討了宇宙、自然、社會和人生的真諦,回答了哲學最根本的問題,即世界、萬物的本原,同時又回答了世界是怎樣的,宇宙萬物運動變化的規(guī)律,以及人與宇宙、自然的關系,包含了本體論、辯證法、認識論、歷史觀、政治思想等方面內容,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有著重要啟示意義,是一套完整的哲學體系?!兜赖陆洝肥钦嬲饬x上的中國古代哲學巨作,老子不愧為中國古代哲學大師。
參考文獻:
[1]賀麟,王太慶譯.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M].商務印書館,1959:119.
[2]馮友蘭.中國哲學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