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步升
這是一個繁華的小鎮(zhèn),家家豐衣足食,鎮(zhèn)上也從無乞丐出沒。有一天,卻來了一個乞丐,蓬頭垢面,和光鮮燦爛的小鎮(zhèn)人形成了極大的反差。人們十分煩他,每到一家門前,關(guān)著的門不會為他打開,開著的門則迅速關(guān)上,他一次次屈辱地離開每一家門前。那是一個寒冷的冬天,他不幸摔斷了一條腿,有人將他送進了醫(yī)院。鎮(zhèn)上的人為此深感內(nèi)疚,許多人前來看望他,并送來了衣服、面包和錢。這個可憐的人給妻子寫信說,感謝上帝,一個奇跡發(fā)生了,我跌斷了一條腿。妻子回信說,小鎮(zhèn)上的人為何在你受傷后才幫助你,而不是幫你不要跌倒?
乞丐的妻子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究竟該幫助人不使人跌倒,還是在人跌倒后幫他站起來?其實人都是有同情心的,遠的不說,單說我們中國,乞丐從古以來就是一份職業(yè),似乎還是被官方和民間共同容忍的正當職業(yè)。元朝曾把天下職業(yè)分為十檔,“九儒十丐”,乞丐只比讀書人差一級。乞丐就是靠討要為生的,其討要的依據(jù)和生存的前提在于人們的同情心。乞丐和小偷不一樣,雖然都有不勞而獲的嫌疑。乞丐是一種光明正大的求助行為,我伸手求助,你視手頭方便或心腸軟硬施予,多少給一點,謝你一聲;多少都不給,我走我的獨木橋,你走你的陽關(guān)道,咱們本來就是兩股道上跑的車,走的不是一條路。如此說來,乞討與施予算得上是一種商業(yè)行為:施予者付出了同情心和物資,得到了贊美和施惠于人的道德感,求助者以人格的付出回報了施予者。可是,既然是一樁古老的“生意”,為何在今天有了難以為繼的尷尬呢,眾多的人開始對乞丐表示著他們的質(zhì)疑、憤怒和拒絕,越來越多的城市也在明文排斥乞丐。請允許我說一句缺少同情心的話,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這是乞丐在自毀職業(yè),自絕生路。
嚴格說來,活在世上的任何人都有淪為乞丐的可能,哪怕眼下貴為王侯富甲天下。漢光武帝劉秀、宋太祖趙匡胤,還有我們共和國的好幾位開國將領(lǐng)在身陷危地時,不也是靠求助和別人的慷慨施予才擺脫困境嗎?這說明了一個樸素的道理,人活在世上,總會有手頭不方便的時候,總是需要人扶助的。道理人人都懂,可眼下的乞丐為何會引起人們普遍而空前的厭煩和憤怒呢,這就是大家曾討論過的問題:騙子挑戰(zhàn)人們的同情心。假乞丐借乞討之名行蒙騙之實,傷害的是人們的同情心、尊嚴和道德感;不僅傷害了扶助他的人,而且損害了真乞丐的利益??梢钥闯?,小鎮(zhèn)上那位乞丐并非遇到了缺乏同情心的人,而是當人們證實他是真乞丐以后,才施予了同情。話說到這份上,竊以為,排斥乞丐應(yīng)針對假的,而非所有乞丐,正如一家或許多家企業(yè)造假,不應(yīng)牽連所有企業(yè)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