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嬋 湖南省芷江民族師范學校 湖南懷化 418000
侗族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今主要人口分布于湖南省通道縣。通道縣是個物產豐富,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風景秀麗的小城,更有“天然長城”之稱。而侗族大歌是侗族人們交流的原始“工具”,表達了他們的生活思想和態(tài)度。他們以歌傳情,把生活的百味借歌聲表達出來,可以說在侗族唱的歌比說的話還要多得多。侗族大歌最初是深受天籟和聲啟發(fā)而創(chuàng)造出的多聲部合唱藝術,而內容更盡顯當地人的淳樸自然之美,給聽者留下深深印象。在悠長的歲月更迭中,更是成為不可消失的經典之聲。
通道侗族大歌和所有的傳統(tǒng)文化一樣經歷了歷史的沖刷,出現了更多的歌種。大歌其實是侗族多聲部歌的總稱,多為合唱,主要有以敘事、禮俗、兒童的大歌等這幾種適用不同環(huán)境、不同對象的演唱形式。因其內容和表演人的多樣,其藝術特色也十分值得探究,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點,樸實純真的意味美。大歌的形式比較簡潔,歌詞都是以敘事為主,通常分為兩三段,便于演唱抒情。演唱者從說唱開嗓,之后時分時合,抑揚頓挫,音韻和諧,巧妙地形成一首有意又有情的歌曲,老少皆可接受。第二點,具有濃厚地方特色。大歌中的語言都是從生活中提取得來的,讓聽者更能深入到美妙的歌聲中去,感受其中的綿綿深情。音樂不僅可以模仿自然,更重要的是可仿制人類的語言,讓歌聲幻化成煙雨,飄進柔軟的心間。通道侗族自治縣一直都保留著自己的方言,因此聽的時候在歌詞上更有不同的體驗,且大歌經常是臨場發(fā)揮出來的,歌詞更具口語、平?;?,具有濃厚侗族風味。第三點,合唱形式多樣,表演形式不同。過去的大歌的合唱形式以男女二人對唱為主,兼有男聲、女聲、童聲三大類,到后來出現了一種男女特殊混聲合唱形式。即:不是單純的男聲加女聲,更像是今天的一種阿卡貝拉人聲合唱,具有和侗族不同的先進性。在以前的同族大歌表演中都是男女“行歌坐月”,互訴哀腸,隨著思想的拓展延伸,大歌的表演形式逐漸成為一種類似“舞臺音樂劇”“邊演邊唱”的演繹方法,讓人們不僅聽到歌聲,更能體味歌詞中的美麗故事。
少數民族自古皆是熱情好客之輩,侗族人很符合這點。侗族人口數量并不多,索性坐落位置相近。侗族內部互幫互助,共同勞作,有著集體做客的習慣。而這種村寨之間結群交往的風俗,進一步促進了通道侗族大歌的繁榮與發(fā)展。侗族人具有不同思維方式,這也是大歌在此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無彩排的演唱,開放的演唱形式,多種類別的曲目……這一切的大歌獨特之處都是深受當地風俗影響。
侗族大歌蘊含著極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在外界研究這種也十分有價值,其各式的歌種以及演唱特點都體現了一種侗族人民自強不息、愛好和諧的精神。而在不斷前行的歷史時代中要想跟緊步伐也非易事。侗族雖有自己的語言卻沒有可以永遠保存的文字史料,他們的歷史更迭,祖先教誨都是通過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來進行的,所以對傳承者是有很大的考驗和挑戰(zhàn)的,一個發(fā)音的錯誤或許會改變未來的發(fā)展,這樣的傳承過程是最經不起時間的洗刷的。
若想讓侗族大歌文化永遠立于中華優(yōu)秀文化園林之中,就必須讓它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fā)展。雖然通道侗族大歌早已享受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但由于通道縣經濟依舊相對滯后,人們精神生活十分匱乏,音樂素質也自然偏低,侗族大歌傳承與發(fā)展更是十分艱難。所以得出,經濟的帶動是推動侗族文化前行的重要力量。而對于經濟發(fā)展我有幾點建議希望有所幫助:給予侗族文化相關人員經濟支持,從而增加大歌曲目種類;廣泛招攬對侗族大歌有興趣的年輕人,讓即將消失的曲調重新唱響舞臺;有關部門成立專門的文化保護小組,對侗族優(yōu)秀文化進行收集、整理,使得侗族大歌文化得到有效的保護。當地政府也可出臺相關政策,推動當地的旅游業(yè)發(fā)展和經濟發(fā)展,鼓勵企業(yè)共同謀發(fā)展。只有侗族文化被世人發(fā)現它的獨特,才能有更多的推里。讓它的生命力。才能讓我們的少數民族伙伴過上物質精神雙豐富的生活。
總結:世界上的每一種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都帶著自己獨特的內涵,侗族大歌內里也有著豐富內涵。它包含著侗族人們對生活的堅強不息精神,合著侗族人們有趣而深情的合唱曲調,有著不可被歷史淹沒的深厚文化內涵。而處在同一個時代的我們,要好好握緊手中的牽繩,帶著這些燦爛的傳統(tǒng)文化走向絢麗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