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禮陽
摘 要:復習課是對學生所學知識的一次系統(tǒng)梳理,它能夠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所以教師要在不斷的反思中汲取經(jīng)驗,在創(chuàng)新中發(fā)揮復習課的作用。以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Project 2 Our snack bar為例,淺談小學英語復習課的教學。
關鍵詞:小學英語;復習課;新意
復習課是以復習鞏固所學知識為主要內(nèi)容的課型。復習課是對學生所學知識的一次系統(tǒng)梳理,它能夠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復習課也能彌補教師在教學中的欠缺,它是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然而,想真正上好復習課也不是件易事。美國學者奧蘇泊爾說:“如果要我把教學的原理概括為一句話,那么我要說的是,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學生已知了什么?!睂W生已知再進行合理的整合重組,上出有“新”意的復習課才是真正高效且學生喜歡的復習課。基于此,本文將具體結(jié)合四年級上冊Project 2 Our snack bar復習課,淺談小學英語復習課教學。
一、如何讓復習課有“新”意
英語教師要讓復習課變得有“新”意,這里不是指讓學生再學習新的知識,而是指要讓學生覺得復習課很“新”鮮、很有趣,要讓學生覺得真正地享受運用所學知識進行交流的過程。那么,如何才能讓傳統(tǒng)的單調(diào)枯燥的復習課出“新”呢?
(一)創(chuàng)設“新”的情境
特級教師張宏偉說:“許多時候,學生是知道的,只是被遮蔽了,教師要做的是提供一種情境讓他想起,讓他與已知發(fā)生連接,進而產(chǎn)生新知,有所感悟?!庇纱丝梢姡趶土曊n中,情境尤為重要。簡單而枯燥的重復練習是低效且無趣的,這樣的方式只能導致孩子對學習厭煩,產(chǎn)生厭學情緒。英語教師應努力創(chuàng)設“新”的情境,鼓勵學生在“新”的情境中不斷地使用已學的單詞及句型,達到復習的目的。
(二)呈現(xiàn)“新”的知識
在復習課中,很多英語教師受“復習”二字的影響,自然地認為復習課中不能再呈現(xiàn)新知,必須以復習舊知為主要任務。但是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學生對外部信息具有選擇的能動性和自覺性。在復習課中,出現(xiàn)的“新”語言反而能夠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喚起他們開口交流的激情。孔子說:“溫故而知新?!睖亓曇褜W的知識,并且由其獲得新的領悟。在英語復習課教學中,一方面要溫習舊知識,另一方面還要努力去擷取新知識。
(課例1.四上Project 2 Our snack bar)
How can we make a snack bar?
What food do you have?
What drinks do you have?
分析:課例1中,在How can we make a snack bar的過程中,學生要選擇“What food do you have?What drinks do you have?”,在這一教學步驟中,教師給學生提供了很多選擇,其中“black tea, green tea,rice”等都是課外的單詞,這些新單詞不僅不會抑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反而會激發(fā)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好奇心。
(三)布置“新”的任務
課堂任務是指課內(nèi)有目的指向的各種活動,即“學習者從事的促進語言學習進程的活動”。在復習課中,英語教師應努力嘗試布置環(huán)環(huán)相扣、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學習任務,讓學生覺得學習就像游戲中的升級一樣,越來越有挑戰(zhàn)性。
(課例2.四上Project 2 Our snack bar)
How to make a snack bar?
Step A:What do you have?
Step B:Stick the food and try to say
Step C:Write your menu and say
Step D:Give your snack bar a name
分析:課例2中,在整個snack bar情境中,教師把建立snack bar任務分解為四個步驟去完成。這四個任務環(huán)環(huán)相扣,從選定食物飲料、擺放飲食位置、給飲食定價和書寫菜單到給snack bar命名,任務由易到難,緊緊圍繞建立snack bar展開。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還需要進行小組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任務。這樣的任務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二、小學英語復習課的幾點教學建議
(一)讓復習課顯“整”體
復習階段應該是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綜合運用的階段。在綜合階段的語用應更加系統(tǒng)化,更加具有邏輯的推進。在復習課的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從整體入手,加強語言的整合,避免碎片化、線性的表達或操練。
(二)關注學生不同技能的發(fā)展
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有自主認知的過程,有經(jīng)歷思考的過程,有交往互動的過程,有表達觀點的過程,有評價反思的過程。這就需要教師關注在不同的過程中學生不同的技能發(fā)展,及時糾正引導,給學生明確標準。
(三)柔性引導,該放手時就大膽放手
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教師應適時放手,盡量減少對學生的“牽引”。教師可以為學生留足時間,更多地去傾聽和巡視,關注學生的生成。這樣的生成才會更有深度。
參考文獻:
龔海平.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J].江蘇教育研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