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艷
摘 要:導致德育工作低效的弊端:學校中的“重智輕德”、“重知輕能”現(xiàn)象盛行;“德育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德育標準難以內化成其自身的行為動機和道德素質。照搬七八十年代那個封閉時期的做法,進行灌輸訓導,其結果必然失敗。
關鍵詞:應試教育;唯智傾向;標桿過高;靶子觀念;德育低效
現(xiàn)代素質教育思想的深入人心,教師們對“應試教育”的反思愈來愈深刻,其中大家批判得最多的是其價值取向——“片面追求升學率”,因為它阻礙了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發(fā)展。在令教師、家長欣慰陶醉的高分與高升學率的表象之下,卻掩藏著學生思想貧瘠、人格幼稚等真相。人們雖能從思想觀念上認清這一弊端,但因未能徹底根除其產生的社會基礎,再加上人們對這一傳統(tǒng)模式的習慣惰性,當前教育的主流還是應試教育,受其影響小學存在下述一些導致德育工作低效的弊端。
一、德育指導思想上的“唯智傾向”
現(xiàn)代社會特別重視教育的經濟功能——為社會培養(yǎng)出大批發(fā)展經濟所急需的各種人才,且評判和選拔這些人才時多側重于科學文化知識與專業(yè)才能的考核。在此社會背景下生長起來的應試教育,具有嚴重的唯智傾向,集中體現(xiàn)為普通教育中的“分數(shù)至上”與“片面追求升學率”——評估某個學校辦學水平、教學質量、教師業(yè)績等的唯一指標就是學生的考試分數(shù)和學校的升學率。于是學校中的“重智輕德”、“重知輕能”現(xiàn)象盛行;“德育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德育是軟指標,智育是硬指標,體育是實指標,美育沒指標,勞動教育是附加指標”。這些輕視乃至拋棄德育的指導思想和實際行為必然會導致我國中小學德育的疲軟和低效。
二、德育目標上的“標桿過高”
所謂“標桿過高”是指教育者沒有考慮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接受水平,以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體國民的思想覺悟、道德水平、文化素質等現(xiàn)實情況,制定出高不可攀的政治和道德標準,如在小學生思想品德課中,提出“熱愛社會主義”和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等要求,甚至按無產階級政黨先進分子的標準去衡量他們的言行舉止,使學生對此喪失了實踐的信心、興趣和動機,甚至養(yǎng)成言不由衷地說假話和空話的習慣。這些高“標桿”有些共產黨員也未必能達標,學生們盡管能把它們背得滾瓜爛熟,并在品德課的考試中得高分甚至滿分,卻難以內化成其自身的行為動機和道德素質。我們的教育者明知如此卻仍非常關心并滿足于學生的考試分數(shù),這種重形式(分數(shù)成績的提高)輕實質(行為品德的養(yǎng)成)的德育又怎會不低效呢?
三、德育對象上的“靶子觀念”
在應試教育模式影響下,我國中小學德育奉行“靶子觀念”,把學生當成是被動挨打的“靶子”,消極接受道德說教的“錄音機”,沒有自主、獨立思想的教育對象,采取封閉式、灌輸型單向訓導的德育模式。美國心理學家雷蒙德·鮑爾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其不良后果:“靶子是‘頑固的,它對槍彈試圖‘排斥抵抗”。當今社會信息量愈來愈大,學生的知識面愈來愈廣,主體意識愈來愈強,對教育者的道德說教,他們自然會有更多的自主選擇和“排斥抵抗”。教育者如果一味地墨守成規(guī),照搬七八十年代那個封閉時期的做法,把學生當作毫無靈性的“靶子”和“錄音機”,進行灌輸訓導,還期望著學生能積極響應,其結果則鮮有不失敗的。
四、德育范圍和內容中的“傳統(tǒng)型”和“運動式”
“我國社會主義的學校德育包括三個組成部分:道德品質教育,即引導學生逐步掌握社會主義的道德規(guī)范,履行道德義務,以形成高尚的品德;政治教育,即引導學生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共產黨的領導,逐步形成愛憎分明的政治態(tài)度和立場;思想教育,即引導學生逐步掌握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科學的世界觀。”相應的德育內容則為:“愛國主義教育、革命理想與傳統(tǒng)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勞動教育、民主法制與紀律教育、人道主義和社會公德教育、人生觀世界觀教育?!边@是教育理論權威對建國以來我國學校德育范圍和內容的概括。這種“傳統(tǒng)型”德育存在著一個嚴重的缺陷,即忽視了對學生進行心理品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具有開拓進取、自尊自信、自強自立、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自主精神和個性心理,陶冶情操,鍛煉意志,培養(yǎng)其審美能力,增強承受挫折與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傳統(tǒng)型”德育因忽視并無法解決這些問題而造成學校整體德育的偏失與低效。所謂德育內容的“運動式”是指學校德育總是跟隨著社會政治形勢轉,一會兒抓這項教育,一會兒抓那項教育,社會有什么熱點問題學校就開展某方面教育,違背了德育工作長期性、系統(tǒng)性的規(guī)律,這必然使德育要求片面化,德育效果短期化,最終導致學校德育的低效和失敗。
五、德育方法和途徑上的“強制性”和“分力式”
所謂“強制性”是指學校德育工作中只重社會要求,忽視學生心理發(fā)展需要;只重教育要求的正確性而忽視其可接受性;只重共性要求,忽視個性指導等不良傾向。為確保教育要求的正確性,我們的教育者只向學生宣講正面的道理和形象,如,社會主義制度如何的優(yōu)越,資本主義制度如何的腐朽黑暗等。有的老師還把那些經常犯錯的“搗亂”學生,安排在緊挨著講臺的“特座”上,就近嚴密控制,對他們非常吝嗇使用微笑和贊揚。這些做法缺乏令學生心悅誠服的說服力,也不能因材施教地使學生們都能從優(yōu)良行為的獎勵中獲得成功的愉悅和動力,其低效與失敗應在情理之中。所謂“分力式”是指在德育途徑中,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的德育力量缺乏溝通聯(lián)系和組織協(xié)調配合,教育要求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沖突,形成教育上的分力與反作用力,最終導致學校德育的低效與失敗。
參考文獻
[1]嚴儀.機遇與挑戰(zhàn)[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0.
[2]王道俊,王漢瀾主編.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