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尚瑤
1
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里,“糠”字準(zhǔn)確的解釋是:“從稻、麥、谷子等籽實上脫下來的皮或殼?!?/p>
稻糠、糜糠都不能食用,能供人類食用的只有谷糠,它是把谷子加工成小米時的副產(chǎn)品。谷糠大致可以分成三類:從谷穗上把谷子打下來時,有一層包谷子的皮也被分離出來,俗稱蒙糠,因特輕,扇車分離時悠悠飄走,故定襄一帶百姓稱之為 “悠悠糠”;第二種糠叫粗糠,因為谷子加工成小米要在石頭碾子上反復(fù)碾壓,使谷子皮和小米分離,第一遍分離出來的谷皮因為粗糙,所以叫粗糠;第三種就是細(xì)糠了,它是將谷糠進行了第二遍碾壓,較細(xì)爛,因有少部分小米被壓爛成面附著到細(xì)糠上,所以細(xì)糠是谷糠中比較好吃的一種。
人們所說的吃糠咽菜,主要是指能供人食用的粗糠和細(xì)糠。要把糠制成餅子或窩頭,也很不容易,因為它本身不含面粉,沒有黏性,很難成型。只有把少許野菜或蘿卜煮熟后,跟糠和在一起,再加點用榆樹皮磨成的面粉(當(dāng)?shù)亟杏芷っ妫?,才能捏成餅子或窩頭,蒸熟后便可食用。好不好吃且不說,吃了這種糠菜團子,最大的問題是會引起便秘。
中國人大概從懂得吃米開始,便懂得吃糠了。人常說“八米二糠”,就是說十斤谷子能加工出八斤小米、二斤谷糠。遙想古時的社會條件,農(nóng)業(yè)科技落后,糧食產(chǎn)量低,人們只好吃那些糠、皮、麩、野菜、樹皮之類的“代食品”??梢哉f,谷糠屬于人類食物的最后一道防線,可謂功莫大焉。
我感謝這道人類食物的最后一道防線。如果沒有它,在祖祖輩輩的繁衍歷史中,可能會有家族斷了生命鏈。好在當(dāng)下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餐桌上很難覓到谷糠的影子了。
說來人真是奇怪,過去不想吃而不得不吃,現(xiàn)在可以不吃糠了,卻又不時惦起它。于是前些時日,硬是軟磨硬泡讓妻子給做了一頓攪有谷糠的餅子。我煞有介事地對妻子講,現(xiàn)代醫(yī)學(xué)證明,吃了帶有谷糠成份的食物,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血脂,有益于身體健康哩。妻子做糠餅子時我饒有興趣地在旁打量,實話講,妻子做的糠餅子與早年間人們吃的糠餅子可不是一回事,雖說其中攪和了一定比例的磨得極細(xì)的谷糠,但其他成份計有:雞蛋、黃豆面、玉米面、白面、白糖,妻子加水將這些成份和起后捏成餅形,在電餅鐺里烤熟。出鍋后,我捏起一個急不可耐地咬了一口,咀嚼起來沙沙的,下咽時與喉嚨的摩擦力挺大,盡管只摻了不多的細(xì)糠,最后剩在嘴里的糠皮,不喝點水還是不好下咽的。
我和妻子坐在沙發(fā)上,品嘗著這道稀罕的“美味”,邊吃邊聊起了和糠相關(guān)的往事來。
妻子上小學(xué)時,學(xué)校為了讓學(xué)生了解舊社會窮人的苦難生活,便讓食堂制作了一些原汁原味的糠窩窩。用野菜、谷糠、榆葉和上少量高粱、玉米面,捏成窩窩蒸熟,與糠窩窩相配套的是生蘿卜加鹽腌成的咸菜。起初,大家圖稀罕每人拿了一個,吃不了兩口,便面露難色,紛紛叫喊:“這哪是人吃的東西!”后來學(xué)校接受教訓(xùn),大大減少谷糠比例,將糠窩窩改良成了帶糠的玉米窩頭,同學(xué)們反映比上次好吃多了。
妻子講述這些事情的時候,我想起了父親和姐姐給我講過的我們家吃糠的故事。
我們家祖祖輩輩是受苦人。大概是清朝1900年前后的一個大年三十晚上,我的太爺爺?shù)揭粋€本家家里坐著拉家常。從安神到接神,聽到稀稀拉拉的爆竹聲已經(jīng)響過,按說已經(jīng)是大年初一了,我的太爺爺還是沒有起身要走的意思。東家便催促:“時間不早了,你也該回去準(zhǔn)備和家人過年了。”我太爺爺面帶難色地長嘆一聲說:“家里揭不開鍋了?!睎|家這才明白我太爺爺大年時節(jié)坐著不走的原因,怪怨他不早說,吩咐家里人給我太爺爺背了半布袋高粱回去。一進門,四個孩子和我太奶奶高興得急忙從被窩里爬起來,在院子里支起石磨,四個孩子趴在磨桿上,就著星光將這半袋高粱磨成面。然后太奶奶取出幾個蘿卜剁碎做餡,高粱面里又加了點榆皮面和起來搟皮,雖然沒有肉,但也算吃了頓大年初一的餃子。據(jù)說,我的太奶奶看著孩子們狼吞虎咽的樣子,悄悄抹了淚,自己舍不得吃那來之不易的高粱面餃子,還是吃了個平時吃剩的糠窩窩。
到了爺爺那一輩,他們弟兄四個除去種的幾畝鹽堿地和河灘地之外,還開了個燒土鹽的鹽房。燒成的土鹽,要用擔(dān)子擔(dān)上去幾十里外的同川去賣,或是兌換成梨果,然后再賣成錢。出發(fā)時同村擔(dān)擔(dān)子賣鹽的都要結(jié)伴同行,路上好有個照應(yīng)。走到中午,在路上小憩時,大伙便掏出自帶的干糧吃。這時我爺爺總是對大伙說,我要去小解嘍。每天都是這樣,結(jié)果被人發(fā)覺了,去解手是借口,其實是鉆在背地旮旯里正喝開水就咸菜吃著自己帶的糠窩窩。因為同伙常常把各自帶的干糧交換著品嘗,人家拿的大都是高粱或玉米面窩窩,自己拿的是糠窩窩,怎么好意思和人家交換呢?經(jīng)常白吃人家的自己又過意不去,所以,我爺爺便撒起了這個無奈的謊言。我清楚地記得,那是我不到十歲時,有一天全家人圍在大炕上吃早飯,我父親給我們講了這件事情。講到最后,我平生第一次看到,生性剛強的老父親,一邊講一邊老淚縱橫。我母親和姐姐哥哥們忙勸我父親快吃飯吧。父親的講述,給我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
幾年前去太原看望大姐,我和大姐提起前輩們吃糠的事,大姐也給我講了三年困難時期我家的遭遇。我媽生了我們兄弟姐妹六個,我是老小,1957年出生。那時,我還在奶媽家吃奶,對那刻骨銘心的饑餓沒有太多記憶。大姐說,有一天,家里實在沒有一粒糧食了,只有前幾年剩下的幾升谷糠和我二哥剛從地里挖回來的一筐野菜。有這兩樣?xùn)|西,卻沒辦法吃,因為谷糠像沙子一樣無法與野菜結(jié)合成型。眼看快到中午了,我媽看著這兩樣?xùn)|西苦苦地犯愁。這時進來一位鄰居,我們叫有全大娘,見此情景忙說,我家還有幾年前剩下的一點茭子糝頭(即磨高粱面時剩到最后的紅皮),有點發(fā)霉,也不知現(xiàn)在能不能吃了,我給你拿去。拿來后,我媽如獲至寶,一看雖然發(fā)霉成團,還有點惡撲味,但與純粹谷糠相比,除去那柴質(zhì)纖維外,還多少有點淀粉成份,便急忙連谷糠帶糝頭放在大鐵鍋里烘干,然后在我祖祖輩輩用過的那盤石磨上磨碎,攪和上我二哥挑回來的那一筐苦菜,才做成全家人那頓無米之炊。我大姐與我講述這件事時,想起我那40年前在貧窮中早逝的母親,也是邊說邊哭。
2
從有人類以來,一直到改革開放之前,在過去的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饑餓一直伴隨著中國的普通百姓。中國人吃糠的年代之長,吃糠的人數(shù)之多也是空前的。這樣,先人們便創(chuàng)造了一些“糠文化”,有的表現(xiàn)在文藝作品中,有的表現(xiàn)在民間百姓俚語中,有的借吃糠表現(xiàn)當(dāng)時百姓生活的困難,有的借對糠的細(xì)致描繪來比喻一些人和事,有的用吃糠來諷喻當(dāng)時的社會狀況。
“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這是流傳很廣的一句成語。東漢初年,劉秀起用西漢時期的侍中宋弘,并升他為“太中大夫”。劉秀守寡的姐姐看上了宋弘,劉秀一心想成全好事,把姐姐嫁給宋弘,便問宋弘對“貴易交,富易妻”的看法,宋弘回答道:“臣聞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劉秀聞言只好放棄。這個故事表現(xiàn)了古人的高貴品質(zhì),同時也對“貴易交,富易妻”現(xiàn)象予以抨擊。
五臺徐繼畬是位出身于世宦之家的清朝重臣。他父親徐潤第,進士出身,任過內(nèi)閣中書、湖北施南府同知等職。他本人是道光六年進士,歷任廣西和福建巡撫、閩浙總督、總理衙門大臣、首任總管同文館事務(wù)大臣,他雖不是平民百姓,但他可能在童年時吃過糠,或者在與村里的百姓交往中對吃糠有了深刻的了解,因此他在《啖糠詞》一詩中這樣寫道:
序:晉俗儉嗇,石嶺關(guān)以北,寒瘠尤甚,半年亦雜糠秕。司牧者宜念之也。
富食米,貧啖糠。細(xì)糠猶自可,粗糠索索刷我腸。八斗糠,一斗粟(俗稱八兌一),卻似摶來沙一掬。亦知下咽甚艱難,且用療饑充我腹。今年都道秋收好,屯有余糧園有棗。一半糠秕一半米,婦子欣欣同一飽。昨行都會官衙頭,粒米如珠流水溝。對之垂涎長嘆息,安得淘洗持作粥。
他在詩中描述了清代晉北人儉省持家的風(fēng)俗、寒瘠尤甚的地理環(huán)境,以及八斗糠秕一斗面摻雜起來吃的艱苦飲食,也就是民間所說的“糠菜半年糧”?!多⒖吩~》提醒當(dāng)時的統(tǒng)治者,須對當(dāng)時民不聊生的實情予以高度重視。富人吃米,窮人吃糠,細(xì)糠還湊合,粗糠下咽時有種索索刷腸的感覺。那用八糠兌一面制成的食物,無論是糠餅子還是糠窩窩,看起來就像一掬沙子一樣,無法下咽。遇到豐收年景,窮人家能吃到一半糠秕一半面和起來做成的飯食,已經(jīng)是非常高興的事了。徐繼畬在詩中寫到,他昨日到了官衙,看到那珍珠般的米粒順著地溝被水沖走,對這鋪張浪費暴殄天物的情景,他深感可惜,又覺得悲哀,不由深深嘆息道,怎樣才能將這些流走的米粒收集起來,淘洗干凈給老百姓做成粥呢?詩中把貧苦百姓的艱辛與官衙中的揮霍進行了對比,既有對貧苦百姓的深切同情,也有對不顧百姓死活的貪官污吏的控訴。
被譽為“傳奇之祖”的古代戲曲《琵琶記》講的是,漢代書生蔡伯喈與趙五娘婚后想過幸福生活,其父蔡公不從。伯喈被逼趕考狀元后,又被要求與丞相女兒結(jié)婚,雖不愿,但難違丞相之命而從之。此時他并不知曉,家里遇到饑荒,父母已雙亡。后來他想念父母妻子,欲辭官回家,朝廷不允。趙五娘一路行乞進京尋夫,最后終于找到丈夫,戲曲以夫妻團圓收場。其中有一段趙五娘的唱詞尤為感人:
趙五娘端糠碗珠淚滾滾
掙扎扎將谷糠和淚強吞
和淚強吞
弱怯怯不待吃饑餓難忍
一口口一口口
嘔得我斷腸痛心
恨蔡郎得高中忘了根本
一封書似頑冰寒透我心
多少次我也想懸梁自盡
難拋舍病弱人二老雙親
連日來啊……啊……
癡呆呆頭昏心暈
但愿得這封信并非是真
淚盈盈啊……啊……啊……
把蔡郎家書暗隱
怕的是年邁人焦愁碎心
老婆婆盼兒回臥床抱恨
老公公盼兒回常倚柴門
夫和妻實像這谷糠米粉
風(fēng)悠悠被簸揚一貴一貧
粒粒米上華宴珠圓玉潤
片片糠隨風(fēng)揚棄地委塵
粒粒米奉公婆暫解饑饉
片片糠好似奴困頓終身
糠啊糠不待吃饑餓難忍
糠望我我望糠淚濕衣襟
無奈了強吞下谷糠米粉
苦命的趙五娘啊……
受盡艱辛啊……
這段唱詞將趙五娘的凄苦心情與生活狀況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聽來動人心魄。作者對糠和米的理解與引喻也堪稱貼切到位。
定襄民間有句歇后語“糠窩窩上墳——一點點窮心”。因為在生活極端困難的時候,隔夜無糧,鍋蓋難揭,連活人的命也難保,哪能有豐富的食物來供奉逝去的親人呢?同時拿著糠窩窩上墳的人,又怕九泉之下的親人嫌棄,便跪在墳前一邊燒紙,一邊口中念念有詞對逝者解釋,希望得到親人的諒解。這句歇后語既符合生活實際,又有畫面感,讀來很接地氣。
現(xiàn)在,每到清明節(jié)或七月十五等祭祀日,到了公墓,看到每個石碑前擺放著豐富祭品,有糕點水果、名酒名煙。這雖有鋪張之嫌,但也說明我們國家日益富強,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和我中華民族敬老美德的久遠傳承。每每看到此情此景,我總會在心里暗暗地說一句:再見了,那糠窩窩上墳的日子!
常聽定襄人說“丑人多作怪,糠窩窩難包菜”這句話。谷糠由于缺乏黏性,無法將菜餡包裹進去,這是吃糠時期擺在做飯者面前最大的難題。后來人們以此來比喻那些自身條件較差,比如長相、經(jīng)濟、辦事能力都不好的人,在一定條件下,為了怕別人看不起,從而對別人所做的事不但不理解與支持,反而尋找理由進行挑剔、埋怨、責(zé)怪。這個比喻也是非常形象而傳神的。
定襄老百姓還經(jīng)常說一句話,“大年下的糠窩窩,見抓挖哩”。意思是,一般人家不管平時生活多么艱苦,但在過大年時總要盡量做到有酒有肉,吃頓餃子。如果這時將糠窩窩擺上飯桌上,將沒有人愿意主動去吃那難以下咽的東西。到年味已盡,飯桌上的飲食日?;?,毫無選擇的時候,人們才又無奈地吃起那用來維持生命的糠窩窩,真是“糠窩窩滾水,吃不吃就是那東西”。后來定襄人也用這句話來比喻一些想做完,但沒有人愿意主動去做,導(dǎo)致久拖不辦的事情。
我的老家是定襄縣西營村,歷史上除少量坡地能夠旱澇保收外,大量的是河灘地和鹽堿地。不是春天禾苗受鹽堿浸漬難以成活,便是秋季河水泛濫成災(zāi)不見收成,村民生活一直非常窮苦。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記得老人們口口相傳的一首民謠:
西營村,堿地多
稗子窩窩攪粗糠
頭爛二爛蒸饃饃 (過年時節(jié)或辦喜事時用的饃饃)
三爛四爛蒸供獻 (辦喪事時祭奠時用的食品)
五爛六爛蒸窩窩
蒸下的窩窩長翅膀
托兒托兒飛到棗樹上
一首短小的民謠里,將自然環(huán)境、飲食狀況,將稗子攪粗糠磨成的面粉還要分成三個不同等級來支應(yīng)過時過節(jié),婚喪嫁娶等不同用途,都得以描述和表現(xiàn)?!罢粝碌母C窩長翅膀”,說的是稗子和粗糠磨成的被提取了精華的面粉,像沒有和水泥的沙團一樣,難以成型。便用“長翅膀”來比喻它的形狀,既樂觀又形象。最后,“托兒托兒”是擬聲詞,模仿鳥飛往棗樹上時翅膀抖動的聲音,是對前面“長翅膀”三個字從形象到意義的進一步升華。這首民謠體現(xiàn)了當(dāng)?shù)匕傩彰鎸毫拥纳姝h(huán)境,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不怕困難的樂觀精神和豁達情懷。
祖輩吃糠的年代已然過去,然而我總覺得,糠與人類的生活并不遙遠。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是我輩義不容辭的責(zé)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