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社會工作本土督導“學院式”培養(yǎng)的行動研究*

      2018-11-15 02:17:00袁小良向羽
      社會建設 2018年5期
      關鍵詞:實務社工督導

      袁小良 向羽

      一、引言

      督導(supervision)是一種借助互動過程進行專業(yè)訓練的方法,是由機構指定的資深工作者(督導者)對機構內(nèi)的新進工作者或?qū)W生(受督導者),藉由個別或團體的定期或持續(xù)的互動方式,傳授專業(yè)服務的知識與技術,以增進被督導者的專業(yè)技巧,充分發(fā)揮其所能,以確保機構政策的實踐,并提升案主服務的品質(zhì)①黃源協(xié):《社會工作管理(第三版)》,臺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2015,第464-465頁。。始于1878年的社會工作督導(social work supervisor)在社會工作領域占據(jù)舉足輕重的地位,140年來,社會工作督導特征隨著社會時代的變化而有所不同②徐明心:《社會工作督導的淵源:歷史檢示(The roots of social work supervision:An historical review)》,鄒學銀譯,《中國社會工作》,1998(5)。,“發(fā)展及維持高水平的社會工作實務”是其始終不變的精神內(nèi)核③香港社會工作者注冊局:《社會工作督導指引》,2009。。作為社工人才梯隊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工作督導無論是在整合理論與實務、發(fā)展專業(yè)自主與自我能力,還是在培養(yǎng)專業(yè)意識與專業(yè)價值觀、提升服務素質(zhì)與管理能力等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亦被視為社會工作對社會主要貢獻之一④Kadushin, A., &Harkness, D. Supervision in social work.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5.。

      近20年來中國社會工作發(fā)展的過程中,社會工作督導在實務上存在大量的缺口外,研究也非常薄弱。①李曉鳳、黃巧文、馬瑞民:《社會工作督導的歷史演進及其經(jīng)驗啟示——以美國、中國深圳社會工作督導實務為例》,《社會工作與管理》,2015(6)。張洪英②張洪英:《中國社會工作督導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以1998—2015年CNKI期刊論文為樣本》,《社會工作與管理》,2017(4)。指出,針對社會工作督導的論文總計約86篇,數(shù)量極低,核心期刊論文僅有6篇,且研究以經(jīng)驗研究為主,主要聚焦于現(xiàn)狀與改善、理論應用以及境外經(jīng)驗引介等關鍵議題,行動與研究之間存在著“斷裂”的現(xiàn)象,尤其是中國本土督導培養(yǎng)模式方面的研究更是薄弱。

      作為珠三角社會工作發(fā)展的后起之秀,X市2009年被列為第二批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試點城市,2013年被確定為首批全國社會工作服務標準化建設示范地區(qū),在2006-2018年期間X市無論是機構的數(shù)量還是社會工作者考試通過(從業(yè))人數(shù)均獲得了飛速的增長。③民政部:《2018年社會服務發(fā)展統(tǒng)計公》,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mzyw/201506/20150600832371.shtml然而,在社會工作超高速發(fā)展的同時,X市的社會工作督導并未有獲得同步的發(fā)展,成為社會工作行業(yè)發(fā)展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為應對“督導荒”,X市于2014年采用“學院式”模式展開啟動社會工作本土督導培養(yǎng)?!皩W院式”是政府透過項目購買,由承擔機構以項目運作的方式,透過招募學員、聘請師資、設計課程、組織考核等途徑培養(yǎng)本土督導人才。本文試圖通過對X市的經(jīng)驗研究回答“學院式”本土督導培養(yǎng)模式的過程是怎樣的、能否實現(xiàn)培養(yǎng)本土督導的目標等本土督導培養(yǎng)模式中的核心問題,并嘗試彌補督導研究中行動與實踐的斷裂。

      二、研究方法

      筆者及所在研究團隊是X市2014至2016年“學院式”培訓的組織和參與者之一,在實踐的過程中面臨一系列的困惑:“學院式”本土督導培養(yǎng)模式的過程是怎樣?如何通過“學院式”的方法培養(yǎng)本土的社會工作督導?“學院式”督導培養(yǎng)模式能否滿足行業(yè)的需求?這種模式有哪些經(jīng)驗?又會遇到怎樣的挑戰(zhàn)?上述種種困惑一直縈繞于心。筆者及所在研究團隊一方面既要作為實踐者推動培訓課程,另一方面又要作為研究者回應實踐的困擾,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成為解答上述困擾相對契合的方法。

      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由美國Kurt Lewin及Stephen M. Corey等人在20世紀40年代所倡導,在50年代盛極一時,隨后60年代遠播歐洲,被英國的L. Stenhouse、J.Elliott、W.F.Carr以及澳洲的S.Grundy、S.Kemmis的完善修正,推動了行動研究在80年代在美國、英國以及澳洲等地區(qū)的盛行。④McTaggart, R.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7.總的來看,行動研究并不是一種獨立的研究方法⑤袁振國:《教育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第6頁。,它強調(diào)社會情境中的實踐者“行動”與“研究”相結合,為了加深對改善社會的合理及正義或增進實踐,而進行的一種協(xié)同、自我反省的研究形式,以求得專業(yè)的成長與進步,而研究的過程中,實踐者采取質(zhì)疑和批評的態(tài)度,不斷的反思。⑥Atweh, B., Kemmis, S.,& Weeks, P. (Eds.)Action research in practice.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關于行動研究實施的設計,學者們提出了不同的行動研究過程模式,例如Lewin的螺旋循環(huán)模式、Kemmis和Elliott的模式、Eubbtt的可回復性歷程模式、McNiff的衍生性螺旋循環(huán)模式、Somekh的自然螺旋模式等??偟膩砜?,不同模式之間大同小異,一個典型的行動研究基本的元素包括:第一階段的計劃(Plan)、行動(Action)、觀察(observe)、反思(reflect)、第二階段修改計劃(Revised Plan)這五個核心元素。①Dan MacIsaac.An Introduction to Action Research,http://www.phy.nau.edu/~danmac/actionrsch.html

      圖1 行動研究的典型模型

      以行動研究的典型模式為研究框架,X市2014至2016年的督導培訓可以被視為一個“行動”,2014年的督導培訓為其第一階段,在項目執(zhí)行近一年里,依次經(jīng)歷了項目計劃、項目投標與項目實施(學員招募、組織教師、預約場地、現(xiàn)場授課、課程評估等),項目觀察與項目總結(反思);2015年為督導培訓的第二階段,根據(jù)第一階段的反思和不足,第二階段的培訓課程在課程體系和課程考核有所調(diào)整,其他諸如學員招募、課程分類、授課教師等基本延續(xù);2016年為督導培訓的第三階段,受制于項目預算的縮減,這一階段的培訓課程受到一定的壓縮,實務督導的課程整個體系基本是2015年的延續(xù)。

      筆者及研究團隊2014至2016年既作為整個培訓項目行動實踐者,參與X市“學院式”社會工作督導培訓實施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同時又作為研究者,在每階段課程結束時對參與督導課程學員進行半結構深度訪談,了解學員對整個課程的反饋。在尊重學員自愿參與的前提下,基于立意抽樣原則,綜合考慮學員的性別、工作年限、職務、服務領域、所在機構規(guī)模等要素,向潛在的研究參與者發(fā)出邀請,在每一期培訓課程結束后進行面對面訪談。訪談主題包括:學員報讀督導班的原因和經(jīng)歷;學員對督導培訓班的總結和反思;學員的督導/被督導經(jīng)歷,及其對督導的理解等。2014年至2016年,筆者及研究團隊陸續(xù)共成功訪談了17名學員,每人訪談時長約2小時左右,累計整理逐字稿253123字。本文試圖從學員“局內(nèi)人”的角度描述“學院式”社會工作本土督導培養(yǎng)過程,并對其形成的經(jīng)驗、遇到怎樣的挑戰(zhàn)等問題進行總結和反思。

      圖表 2 研究參與者基本情況

      三、“學院式”本土督導培訓體系

      與本土督導的“廣州模式”一樣①本土督導的“廣州模式”是指本土督導人才培養(yǎng)以項目化方式運作,由承辦方邀請相關老師,以“學院課程制”方式對督導學員進行課程培訓與實習練習,最終根據(jù)學員表現(xiàn)取得相應的督導資格,該模式以廣州市的做法最為典型。見張莉萍、韋曉冬:《中國社會工作本土化實踐:督導人才培養(yǎng)研究報告——以珠江三角洲地區(qū)為例》,《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X市“學院式”本土督導培訓由X市民政局出資通過政府購買,中標的Y高校以項目運作的方式,透過招募學員、聘請師資、設計課程、組織考核等途徑培養(yǎng)本土督導人才。

      (一)課程目標

      承接方Y高校歷年關于項目的總結報告均指出,該課程目標旨在“開展全市社會工作督導專業(yè)人才關于督導工作的方法、技巧等專業(yè)知識培訓。通過社工督導培訓提升學員對社會工作的認識,掌握社會工作管理技能和督導技能,強化落實社會工作政策措施的能力,帶動全市社工作的健康發(fā)展?!?/p>

      由于是政府購買服務,政府在歷年的招標需求文件中,均對督導培訓課程的內(nèi)容、人數(shù)、課時等指標做出一定的要求(如圖表3)。

      圖表 3 2014-2016年X市社會工作督導培養(yǎng)項目預算及指標

      (二)課程體系

      在課程體系設計方面,三年的課程大綱體系和內(nèi)容基本參照高校社會工作督導課程,每一年略有微調(diào)。

      2014年,承接方的總結報告指出,鑒于社會工作督導三項功能①Kadushin, A., &Harkness, D. Supervision in social work.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2.,設計了“社會工作行政督導課程”和“社會工作實務督導課程”兩個平行班,讓前者發(fā)揮督導的“行政功能”,而后者發(fā)揮“教育功能”和“支持功能”,前者針對社會工作相關專業(yè)背景以及在政府部門等擔任行政社會工作角色的學員參加,后者則只限社會工作專業(yè)及在職社會工作者參加。兩項課程的課時均為90小時或以上,沒有社會專業(yè)學歷之學員無法參加社會工作實務課程,但持有社會工作專業(yè)學歷的同工可修讀兩項課程,總課時超過180小時。

      社會工作行政督導班的課程內(nèi)容,主要是社會服務機構行政管理、督導理論和督導技巧;社會工作實務督導的課程內(nèi)容,主要是社會工作方法、社會工作理論以及督導理論和技巧。這兩個班級的任課教師“清一色”由香港、澳門的資深社會工作者擔任。這兩個課程為周末開班,課程之間相隔兩個月,整個課程在一年內(nèi)能完成。學員通過課程需要同時滿足三個條件:1)出勤率達到課程總時數(shù)的70%;2)完成所有的小組或個人作業(yè);3)通過課程閉卷考試。

      2015年,課程體系在延續(xù)中有所調(diào)整。具體來看,延續(xù)了之前行政督導班與實務督導班的分類和對象、培訓大綱和內(nèi)容、授課師資以及授課方式;在此基礎上,壓縮了行政督導班的課程時數(shù),同時強化了實務督導班的要求,例如增加了機構推薦實習和實習答辯的環(huán)節(jié)。也即,實務督導學員需要在出勤率達標的基礎上,參加筆試考試,在通過筆試的基礎上通過機構推薦以及本市社協(xié)的篩選,才有資格進入實習,在完成實習要求(實習時間不少于168小時,同時必須完成個案、小組及活動的其中2項及1項行政項目)的基礎上,還需要通過答辯委員會組織的口頭答辯(如表4),如此才能夠獲得督導資格。

      圖表 4 X市2015年本土實務督導課程體系

      2016年,受購買金額的調(diào)整,這一年完全取消了行政督導班設置,實務督導班的課程課時有一定的壓縮,整個課程體系完全沿襲了2015年實務督導班的課程設計體系、課程內(nèi)容、授課師資和考核方式等。

      (三)結業(yè)學員

      課程推出時,X市尚未有實務督導相關配套政策和設計,每期課程均受到行業(yè)的“熱捧”,課程前期參與者“場場爆滿”,但是到課程后期,通過者“寥寥無幾”。

      2014年,參與實務督導課程大致85人左右,行政督導課程大致70人左右。然而整個一年的課程結束后,最終僅有19名學員順利通過考核,其中10位來自實務督導班,通過率約12%;9位來自行政督導班,通過率約13%。

      2015年,參與實務督導班66人,在本課程內(nèi)出勤率高于80%的學員,且參與并通過期末考試(>60分),機構同意推薦實習,并獲得主辦方和珠海市社工協(xié)會的遴選,最終完成實習,且在實習總分通過(個人平均分>60分)的學員為14人,通過率為21%。

      2016年參與實務督導班63人,在本課程內(nèi)出勤率高于80%的學員,且參與并通過期末考試(>60分),機構同意推薦實習,并獲得主辦方和X市社工協(xié)會的遴選,最終完成實習,且在實習通過答辯(個人平均分>60分)的學員為21人,通過率為33%。

      四、“學院式”本土督導培養(yǎng)面臨的挑戰(zhàn)

      (一)參與學員的經(jīng)歷參差不齊,影響其對課程內(nèi)容的學習和理解。

      “社會工作督導即為專業(yè),從人力資源管理角度看,就應有其專精的教育與訓練過程,而非只要資深就能擔任”①徐雅惠,張英陣:《風險管理下的社會工作督導》,《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2016(2)。。要成為社會工作督導并不容易,“督導者必須接受過充分的專業(yè)教育,以及有豐富的實務工作經(jīng)驗,尤其對督導知識和技術應有深入的認識”②黃源協(xié):《社會工作管理(第三版)》,臺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2015,第464-465頁。。為了應對政府購買服務項目的指標要求,該項培訓計劃對參與人員的資格篩選并不嚴格,每期參與督導培訓班的人數(shù)皆在60人以上,參與者的來源具有較高的異質(zhì)性,專業(yè)素養(yǎng)參差不齊。三年的督導課程學員既有來自服務機構的社工,也有政府單位、社會團體的職員以及部分高校教師。盡管執(zhí)行方和X市社工協(xié)會每年均會對課程報名學員按照課程最低標準“一刀切”進行篩選(例如至少2年的社會服務經(jīng)歷等),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每一年參與課程的學員無論在專業(yè)、社會證書、工作年限、職位、服務領域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這種差異影響到學員對課程內(nèi)容的學習和理解。

      我知道協(xié)會那邊說是有一定的分類:剛剛?cè)胄械纳绻ぃ瑑赡暌陨系纳绻?,也有總干事級別的,但是好像我沒有看到內(nèi)容上有多大的區(qū)別,因為畢竟我們做的時間不一樣,我們所接觸的東西,我們的需求都是不一樣的。(P-13)

      對學員的分類,就像剛剛講的,又是科班出身,又做過實務,然后現(xiàn)在大概到什么年限,這一類人,授課的難度或可能偏重側(cè)重點是什么,然后剩下的是非科班出身,可能社會經(jīng)驗比較多,但對社工的認識比較少,他可能是有其他的長處,那么需要給他補的是社工的什么東西,可能他不需要那么多的溝通,他可能不用社工的方式但他其實還是很懂看人。(P-17)

      (二)課程體系定位模糊

      就課程體系設計來講,學員認為督導班整體的課程體系設計應該“真正地去站在用戶的角度,從學員的角度做這種精心的設計”(P-3),但是現(xiàn)有的課程體系“不接地氣”,“確實是比較散,比較亂,而且真的是沒有針對我們的學員”(P-3)。學員的訪談顯示,整個課程體系因為學員的對社會工作知識掌握的差異,導致課程體系在“基礎知識普及”以及“督導能力提升”兩者之間搖擺不定。對于非社工專業(yè)或在社會工作服務經(jīng)驗不足的學員來講,督導培訓課程的課程目標設置太高,整個課程就成為“社會工作基礎知識普及”;對于在社會工作有一定積累的學員看來,這樣的課程設計無法回應學員對提升督導能力的期待,整個督導培訓淪為簡單的“掃盲班”或復習。

      在課程設計里,我感覺到就是更傾向于這些基礎的知識的掌握。其實我不是社工專業(yè)的,對于我來說可能是要學很多的東西,但是真正的要到實踐中去我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后來老師說的東西都是我們平時工作中基本要掌握的東西。(P-11)

      我一直不太清楚整個督導培養(yǎng)的目標是什么,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是知道這種知識,還是具備這種能力能夠成為一個督導,這個是兩個概念?,F(xiàn)在我覺得督導班是社工掃盲班,因為很多來參加的人,其實第一個非科班出身,然后第二個他沒什么社工工作經(jīng)驗,然后第三個,有的只是剛剛考了證而已,那如果像這樣的一些人學完課程就能夠成為督導,這是值得反思的?……整個課程設計不接地氣,其實光看他的課程名字,我覺得還是蠻吸引的,然后一來聽課程,就覺得已經(jīng)是香港老掉牙的東西,還拿過來講。(P-6)

      關于實務課程的內(nèi)容是挺充實的,那種概況性會比較多一點,但是在安排課程上可能就只有一兩節(jié)課,講的不是很能夠展開,里面很多想聽我們想探討的內(nèi)容沒有機會展開。……內(nèi)容上面對我自己來說是相當于是一種復習。(P-15)

      如何培養(yǎng)社會工作督導?社會工作督導培訓的目標是什么?培訓的內(nèi)容是什么?不單是X市參與培訓的學員感到“疑惑”“混亂”,培訓主辦方對此的認知也不清楚。

      (三)培訓教師體系“水土不服”

      三年督導課程的授課教師,均是“清一色”來自港澳地區(qū)在社會工作領域近20年左右的社工或老師授課。從學員的角度來看,聽港澳老師講課喜憂參半。有學員認為港澳的老師案例和實踐比較多“我還是希望請香港那邊的,香港那邊畢竟案例比較多,做的時間比較長嘛,或者澳門也行啊,實戰(zhàn)比較豐富,反而國內(nèi)社工這一塊也就七八年、十年的事情,……真的實踐比較少一點,可能理論派多一點?!保≒-1)“我發(fā)現(xiàn)課程努力請一些有二三十年經(jīng)驗的老社工來,我覺得這個很好,讓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對這個行業(yè)的情懷,我覺得這個還是挺好的?!保≒-13)。然而,也有一部分學員指出港澳老師“不接地氣”,對X市缺乏了解,希望聽到更多本土老師的聲音:

      我覺得第一個就是本身語言有欠缺,第二個他們不接地氣,就是有一些辦法不能直接搬到大陸來做,對吧,就是上課的話,我就是來幫助你的學生,因為我是有這個能力的,但是你對我們的學生并不了解。(P-3)

      不要請香港那邊的。因為他們講的有些是不適合這邊的。他們香港有的政策什么的,跟我們本土這邊是不一樣??赡芩v的有的東西,在他們那邊是很好的。其實在這邊不是很適用這樣子。(P-9)

      就我個人來說,特別是在之前我是做農(nóng)村項目的,那我肯定是愿意去聽像張和清老師這樣的課,但是我在接觸香港老師的時候,反而我告訴她的事情會比較多一些。(P-13)

      (四)課程內(nèi)容脫離實際

      盡管承辦方圍繞價值觀、知識、技巧三個層面設計課程內(nèi)容,對學員來說,整體課程無論是整體設計抑或課程內(nèi)容涉及的案例仍舊過于“理論”,缺少與在地的聯(lián)系和情境;對學員來說,技巧的部分與學員的實踐有一定距離,學員也認為比較偏理論。

      第一,是它的內(nèi)容是非常的香港化,在過往,在深圳,在廣州,我們臨近的區(qū),做督導培訓,雖然說會是有香港的,但一定是本土化的?!阏垇淼睦蠋煼浅?yōu)秀,但是他們在講的內(nèi)容和方式幾乎是沒有考慮到內(nèi)地國情,他們所有的案例教學完全就是照搬香港教材,幾乎和本土沒有任何聯(lián)系,從我自己的經(jīng)驗來看的話,至少說不管你老師的背景是什么,但是你應該針對你學員的情況,他們的經(jīng)驗和水平,可能還有你們本身的課程目標,他應該是要去做教學的調(diào)整,整個課程體系的設計,和他的這個課程開發(fā)。第二,課程里邊理論的東西非常多,實操部分比較少,實操的部分也都是用理論的方式來講的。(P-6)

      另外,對學員來說,在課程內(nèi)容層面,他們希望在課程中可以結合一些本土的信息或?qū)嵺`,課程內(nèi)容能夠回應機構或?qū)W員其所處的發(fā)展階段。港澳老師雖然經(jīng)驗、資歷略勝一籌,在授課過程中受制于語言(粵語)以及彼此文化制度的差異,對學員來說,在理解上存在障礙,在實踐上可借鑒的有限,從而造成一定的脫節(jié)。

      對設置的課程內(nèi)容來說,記不起來全部的,只能說課程中有的有用,有的有一些脫節(jié)。(P-9)

      還有制度的障礙,因為我們的制度跟港澳的不一樣,所以他講的有些不是很實用的,香港澳門很多東西很完善。但是,這幾年,大陸特別是珠三角的社工,發(fā)展得很快,有些社工機構已經(jīng)很完善了。他們再來講更好,而且溝通沒障礙。(P-10)

      給我們上課的時候,我感覺在國家政策的掌握和我們社會工作和政府的這些關系方面,我們和香港存在很大的區(qū)別。所以在這方面,我們?nèi)W的話,香港的那些老師不會體會到我們在工作的時候存在的那點難處?!覀€人認為啊,專業(yè)知識,很多理論上的東西,和我們實際的操作還是會有一點點的距離。(P-11)

      香港老師確實是很專業(yè),但是我覺得香港老師來之前可能需要對我們相關的一些政策,項目啊,去了解一下,……培訓內(nèi)容可能就是要更加結合實際一些,我們一些社工機構還比較年輕,剛剛起步,頂多三五年的歷史不算很長,所以我覺得如果說老師的課程講的太過于深,太高大上的話,跟現(xiàn)在她們所需要的東西不符合。(P-4)

      社會工作督導強調(diào)的是應用性與實踐性。X市督導培訓課程過于理論化,一方面導致參與學員接受困難,另一方面空談的理論抽離于具體的實踐情境,參與者并不能真正獲得“督導的能力”。

      (五)課程考核量化單一

      三年的督導培訓課程,在考核上遵循“寬進嚴出”的理念,設計了考勤、筆試、推薦、實習、答辯等考核模塊,每一模塊的考核形式相對量化和單一,例如2016年考核出勤率模塊需要高于80%,且期末筆試需要大于60分,機構同意推薦并完成168小時的實習,實習答辯評委平均分需要大于60分。對學員來說,出席培訓課程會面臨一定的時間沖突,特別是對于絕大部分學員是在職,需要平衡工作與學習,對于部分作為機構核心負責人的學員來說,出席課程面臨較大的難度;

      課程是連續(xù)三個月,連續(xù)三個月這樣子,學員會奔潰的?!蟛糠謱W員是在職的,在職的情況之下,如果你是一個月搞那么兩天然后集中學習,或者說有時候分開一下,一個星期一天,相對來說還好安排一下,經(jīng)常是一個星期還安排工作日兩天的時候,而且關鍵還和其他培訓有沖突的時候,我去這里還是去那里。(P-6)

      對于筆試環(huán)節(jié),非專業(yè)的學員認為理論理解有一定難度,并且即使考過也不能理解和應用;對于社會工作專業(yè)的學員來說,考試這種“一刀切”看似相對標準的方式,只是衡量督導能力的一種,而不能代表督導的綜合能力。

      考試,大多數(shù)都是理論知識,考試是過了,但是就是感覺在用的過程中就會一個是很遙遠,另一個就是我真的不理解,我也不知道該怎么做,一味地只給我用理論去講解,沒有實實在在的案例去講解分析是不可以的,那么我對這個東西的理解就真的是不到位的。因為我在工作的過程中,也只接觸到了三個項目。(P-8)

      考試培訓這件事情,因為是一刀切嘛,反而你很難去選出真正的督導,有督導能力的人,因為你這個一刀切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在里面,其他地區(qū)的督導培養(yǎng)可能都不是這樣子的,它會更多的可能不是培訓班的考試,督導的考試可能有筆試和面試,甚至團體面試等等一系列的環(huán)節(jié)的,通過這樣一些環(huán)節(jié),去看這個人的綜合能力,也就是說,成為督導的路徑是多種的,不是只有一條考試的渠道,……考試可能是相對來說比較標準化的操作方法,可以看得到你比較基準的水平,但這可能是作為基礎方法,只是其中之一,我個人覺得督導本身是非常個性化的事情。(P-6)

      對于筆試后的實習,對學員來講,需要平衡本職工作與實習任務的挑戰(zhàn)。

      實習的時間,確實是在那么短的時間里邊去完成這些實習的內(nèi)容,在量或者是又想保質(zhì)保量的話,就是確實挑戰(zhàn)比較大?!约罕旧硪灿泄ぷ鳎灿行枰С忠幌峦碌倪@個事情,就很難做,又要回應外界對你這個項目或者你要公平啊,這個人你不能說他為了參加自己的實習,他工作都沒有做完,一個項目里邊你不做就我做,要么就是全都受影響?!緛韰⒓舆@個訓練的同事就是比較核心的同事,如果他的重心和精力不在他工作上的話,其實對工作都是挺大的一個傷害的。(P-17)

      該項目督導培訓計劃雖然安排了“實習任務”,即要求參與學員回到原來的機構中擔任“實習督導”,并完成指定的“實習任務”。但該過程如何觀測?學員是否真正運用了“督導知識”?是否扮演了“督導角色”?是否鍛煉了“督導技能”?不得而知。

      學員參與了督導課程,部分還通過了最后的考核,但“通過培訓考核”是否就意味著他們具備了督導的資格和能力?能夠在具體的服務實踐中扮演其“督導角色”?一方面,這種“學院式”的督導課程架空、抽離于現(xiàn)實情境,僅從理論、知識上教育學員“社會工作督導”,不能讓參與者真正獲得督導能力。另一方面,完成督導培訓的學員是否有“扮演督導角色”的機會,繼續(xù)錘煉督導技能?這需要通盤考慮。據(jù)研究者了解,在這批督導培訓完成后,X市的服務項目督導仍然以“外聘督導”為主流。

      五、本土督導培養(yǎng)何去何從

      通過對X市三年本土社會工作督導“學院式”培養(yǎng)過程的行動研究發(fā)現(xiàn),在學員篩選、課程目標體系設計、教師配備、課程內(nèi)容、結果考核等均面臨一定的挑戰(zhàn)。

      從督導培養(yǎng)過程來看,作為道德實踐的社會工作督導理應發(fā)揮傳承社會工作使命的角色,但是X市本土社工督導的實際培養(yǎng)過程中變成了流于程序的“訓練有素的無能”(trained incapacity)。凡勃倫(Thorstein B Veblen)用此概念表示科層制中墨守成規(guī)的趨勢,成員依賴既有的規(guī)章制度,并且以機械的、缺乏想象力的方式執(zhí)行。默頓(Merton,Robert K.)則進一步指出科層制的效率只針對例行事務,因而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也造成了刻板僵化、墨守成規(guī),一旦特殊事件發(fā)生,既定條件改變,便反應遲鈍,動作遲緩。X市三年“學院式”的本土實務督導培訓,從項目投標-學員篩選-課程設計-教師授課-課程考核等過程中,看似“訓練有素”殊不知最終卻造成學生“訓練無能”的結果。整個培訓過程流于形成,奉行如保羅·弗萊雷所批評的“灌輸式教育”(banking education),課程體系目標偏離,課程內(nèi)容更多是向?qū)W生灌輸知識和學生死記硬背知識,而學生存儲的知識越多,其批判的意識就越弱;學生被灌輸?shù)脑蕉?,其?chuàng)造力也就越低,越不能培養(yǎng)其作為世界改造者對世界進行干預而產(chǎn)生的批判意識。他們越是原原本本地接受強加于其身上的被動角色,就越是只能適應世界的現(xiàn)狀,適應灌輸給他們的對現(xiàn)實的不完整看法①保羅·弗萊雷:《被壓迫者教育學》,顧建新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從督導培養(yǎng)的考核來看,X市三年的“學院式”本土實務督導培訓考核途徑單一,屏蔽了督導能力呈現(xiàn)的其它可能。Allan Brown & Iain Bourne認為,督導的養(yǎng)成主要受幾個方面因素:家庭及學校的個人經(jīng)驗;專業(yè)實務工作經(jīng)驗;擔任受督導者的經(jīng)驗;擔任實習老師或督導的經(jīng)驗;工作和學習風格的發(fā)展,學習其實只是督導養(yǎng)成的因素之一。②Brown A G, Bourne I. The Social Work Supervisor: Supervision in Community, Day Care, and Residential Settings. Open University Press,1996.

      基于對X市三年本土社會工作督導“學院式”培養(yǎng)過程的行動研究,筆者就中國本土督導培養(yǎng)模式的發(fā)展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社會工作本土督導培養(yǎng)應定位于道德實踐的本質(zhì)和使命傳承。從本質(zhì)上說,社會工作督導不僅是一種專業(yè)實踐(professional practice),更是一種道德實踐(moral practice)。③朱志強:《社會工作的本質(zhì):道德實踐與政治實踐》,載何國良、王思斌主編:《華人社會:社會工作本質(zhì)的初探》,香港:八方文化企業(yè)公司,2000,第89-94頁。因此,作為社會工作人才梯隊資深工作者的督導培養(yǎng)目標應定為于“有責任知道了解社會工作的傳承,并對被督導者傳達其中的意義。這種傳承感不必得以技術性的方法表達,而可以以一種哲學的和實踐的方式提供實務工作者的使命感。由此觀點經(jīng)驗督導的實務工作者將獲得激發(fā),使其在工作上更有效力,也比較不會喪失信心、理想幻滅并感到孤立,以至于在社會工作專業(yè)主義中失去自尊”④Munson C E. Handbook of clinical social work supervision[M]// Handbook of clinical social work supervision /. Haworth Social Work Practice Press, 2002, P13-19.。

      第二,社會工作本土督導培養(yǎng)要結合國際社會工作督導訓練的標準和本土實務情境需要,厘定本土社會工作督導的能力結構,并開發(fā)相應培養(yǎng)課程體系。社會工作本土督導培養(yǎng)過程中,除了社會工作督導一般理論和模式外,更應注重探索社會工作督導理論和模式的本土化,充分考慮中國社會文化特性和社會工作服務情境,從中建立與發(fā)展出一套適合本土情境的督導方法與技巧;打破理論與實踐、教育與實務落差,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雙向?qū)υ挋C制,發(fā)揮學員的主體性和批判反思性精神,推動構建包括個體脈絡、機構脈絡、社會大環(huán)境和國家政策制度脈絡、國際專業(yè)話語脈絡,以及物理場域脈絡、文化脈絡和知識體系脈絡等在內(nèi)的多元多重的本土社會工作督導脈絡體系。⑤張洪英:《中國社會工作實習督導模式的發(fā)展——以山東濟南為例》,香港理工大學博士論文,2011。

      第三,社會工作本土督導培養(yǎng)應該建構起完整的體系。社會工作督導是社會工作實務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美國《社會工作百科全書》中提出:督導是社會工作專業(yè)的傳統(tǒng)方法,通過這種方法將社會工作的專業(yè)知識與技術由訓練有素的社會工作者傳授給新的社會工作者或?qū)嵙暽?。社會工作督導被認為是彌補教育與實務斷裂(gap)的橋梁。因此,社會工作本土督導的培養(yǎng)理應構建銜接教育與實務的完整體系。其一,學校教育與在職訓練體系貫通。帕蒂和奧斯汀提出要增強督導教育計劃,包括“發(fā)展機會讓學生深入、有內(nèi)涵地體驗督導者的角色”、“發(fā)展機會和要求,讓學生通過標準化測試方法或其他方式評估自己的督導管理潛能”,即學校要提供特定的督導課程以協(xié)助學生獲取日后成為督導者的必備的知識和發(fā)展技能①雷克斯·A·斯基德莫爾(Rex A.Skidmore):《社會工作行政-動態(tài)管理與人際關系》,張曙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第233-247。。其二,培訓教育與實踐運用體系貫通。本土督導的培育應當結合“學院式”與“師徒式”兩種模式的優(yōu)點,既強調(diào)督導知識的傳授,也強調(diào)不脫離實踐情境的過程陪伴,在協(xié)同行動中建立督導者的能力。不單接受“督導課程培訓”,更要打通“實踐體系”,讓參與督導培訓的學員真正有機會參與督導實踐。

      第四,社會工作本土督導的培養(yǎng)應該注重持續(xù)性的過程。在研究者看來,加緊培育一支本土社會工作督導隊伍無可厚非,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通過“學院式”快速催生一批所謂的“社會工作本土督導”有“急功近利”的嫌疑。社會工作本土督導的培育應當與社會服務發(fā)展一樣保持“戰(zhàn)略定力”,不要追求短時間內(nèi)培育出多大規(guī)模的本土督導人才,而是嚴格把控參與者的數(shù)量與質(zhì)量,精耕細作,持續(xù)培養(yǎng)。社會工作本土督導的培育不是憑借“一次性的培訓班”來完成,而是一個持續(xù)性發(fā)展的過程。從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的經(jīng)驗來看,完成“督導培訓”獲得“督導資格”并不意味著督導培育的終結,對督導者的持續(xù)性的進修、教育和培訓也應構成一個體系。

      猜你喜歡
      實務社工督導
      青春社工
      草原歌聲(2021年4期)2021-11-19 15:15:56
      荷蘭高效教育督導如何煉成
      甘肅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29:30
      用“長牙齒”的教育督導推動政府履職
      教書育人(2020年11期)2020-11-26 06:00:08
      立足督、導、評 創(chuàng)新督導工作
      甘肅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16
      ICC TA858rev實務應用探討
      中國外匯(2019年14期)2019-10-14 00:58:36
      社工
      幼兒100(2016年10期)2016-11-24 13:19:00
      民國時期教育督導制度的特點及啟示
      醫(yī)務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ODI實務
      中國外匯(2015年11期)2015-02-02 01:29:29
      FDI實務
      中國外匯(2015年11期)2015-02-02 01:29:28
      德化县| 漳浦县| 依安县| 和平县| 渝北区| 汉沽区| 安义县| 济源市| 辉县市| 绥棱县| 同心县| 平顺县| 泸州市| 达孜县| 兴化市| 新蔡县| 霞浦县| 开化县| 常山县| 原平市| 永定县| 万荣县| 东平县| 丹东市| 东城区| 尼勒克县| 伊吾县| 平远县| 丰台区| 萍乡市| 凤冈县| 南丹县| 垫江县| 辽宁省| 亚东县| 根河市| 视频| 博客| 老河口市| 黄山市| 邢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