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北朝門第婚姻考述

      2018-11-15 02:30:50趙志堅陳曉明
      文史雜志 2018年6期
      關(guān)鍵詞:士族

      趙志堅 陳曉明

      摘 要:北朝門第婚姻經(jīng)過了四個不同的階段:一、北魏建國至太武帝,無門第婚姻,這與擁有強大武裝力量的北魏不急需漢族士族的大力支持及鮮卑風(fēng)俗的影響有關(guān);二、太武帝至孝文帝:隨著拓跋貴族與漢族士族頻繁接觸,受漢族門第婚姻的影響,北魏門第婚姻開始萌芽;三、孝文帝至北魏末期,門第婚姻興盛,這是北魏門閥制度確立、鮮卑族漢化的結(jié)果;四、北魏末年至北齊、北周,門第婚姻衰微,這與士族遭到沉重打擊、富豪寒門與士族大量聯(lián)姻、婚姻論財?shù)臎_擊有重大關(guān)系。

      關(guān)鍵詞:北朝;門第婚姻;士族

      北朝的婚姻狀況與南朝不盡相同。門第婚姻在北朝大體經(jīng)過了無有、萌芽、興盛、衰微四個階段。

      一、魏建國至太武帝:無門第婚姻

      1.北魏建國至太武帝時期,無門第婚姻可言,這可從皇室婚姻中得到明證??疾爝@一時期的皇室婚姻,可以發(fā)現(xiàn)其通婚對象為以下三者:

      其一是少數(shù)民族割據(jù)政權(quán)的上層人物。如拓跋珪的慕容皇后為“寶之季女也”,明元帝的姚皇后是“姚興女西平長公主也”[1]。明元帝又以陽翟公主尚姚興子姚黃眉。太武帝納北涼沮渠蒙遜女為夫人,又納赫連屈丐女及二妹,俱為貴人,后立屈丐女為皇后。太武帝又以其妹武威公主適沮渠牧犍。

      其二是歸附的部落領(lǐng)袖及東晉南朝宗室子弟。如道武帝時,紇奚部帥嵇根率部歸魏,得尚昭成女,其子嵇拔則得尚華陰公主。柔然人閭大肥,在道武帝時歸魏,尚華陽公主。祖先世統(tǒng)部落的乙環(huán),太武帝時降附,尚太武帝女上谷公主,其子乾歸則尚景穆女安樂公主。北魏與歸附的東晉南朝宗室子弟聯(lián)姻7起,其中東晉司馬氏2起,即司馬楚之投奔北魏后“尚諸王女河內(nèi)公主”[2],其子寶龍尚趙郡公主;劉宋宗室5起,即劉義隆第九子劉昶降于北魏后“尚武邑公主……歲余而公主薨,更尚建興長公主……公主復(fù)薨,更尚平陽長公主”[3],其子承緒尚彭城長公主,次子輝尚蘭陵長公主。

      其三是建立軍功者。如宿石的父親沓干,曾因“從太武征平?jīng)鲇泄Α?,得尚上谷公主。蓋吳在關(guān)中起義,薛永宗屯據(jù)河側(cè)響應(yīng),太武帝親詔薛初古拔“糾合宗鄉(xiāng),壁于河際,斷二寇往來之路”,協(xié)助鎮(zhèn)壓了這場北魏前期規(guī)模最大的起義,薛初古拔因武功得“尚文成女西河長公主”[4]。

      總之,北魏建國至太武帝時期,皇室的婚媾對象或是少數(shù)民族割據(jù)政權(quán)的上層人物,或是歸附的部落領(lǐng)袖及東晉南朝宗室子弟,或是建立軍功者,均不屬于嚴格意義上的門第婚姻。

      2.為什么北魏這一時期多與少數(shù)民族割據(jù)政權(quán)的上層、歸附的部落領(lǐng)袖及東晉劉宋宗室子弟、建立軍功者聯(lián)姻呢?原因有如下三方面:

      其一,北魏前期,北方尚存赫連氏的夏政權(quán)、羌人的后秦、沮渠蒙遜的北涼、漢人的北燕等割據(jù)勢力,特別是北、南分別有強大的柔然和劉宋。為了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分化穩(wěn)定各軍事集團,集中兵力依次消滅他們,拓跋珪吸取了西漢對匈奴實行的和親政策,制定了“諸公主皆厘降于賓附之國,朝臣子弟,雖名族美彥,不得尚焉”[5]的政策。這一政策的基點是從政治軍事利益出發(fā)的,而不是看重門第。所以,這一時期,北魏不看重、不提倡、不支持門第婚姻,北魏皇室的婚媾在實際運作中基本不與高門聯(lián)姻。

      其二,代北貴戚尚武,拓跋部從塞外入主中原,主要就是依靠強悍的騎兵。同時,北魏中央和地方軍鎮(zhèn)的軍事實權(quán)基本上掌握在代北貴戚手里。由于擁有強有力的武裝力量作為后盾,北魏并不急需漢族士族的大力支持,所以不急于與高門大族聯(lián)姻。

      其三,鮮卑拓跋部入主中原較晚,他們?nèi)员A粲休^多原始風(fēng)俗和文化。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民族心態(tài)有異,漢族與拓跋部之間的民族隔閡較深,聯(lián)姻的渠道受阻,門第婚姻自然不會產(chǎn)生。

      二、太武帝至孝文帝:門第婚姻萌芽

      隨著拓跋貴族與漢族士族接觸頻繁起來,漢族的門第婚姻逐步影響拓跋部,北朝門第婚姻開始萌芽,這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得到證實:

      1.帝王選后有不少高門之女,但入選者不是以門第,而是靠才貌,并且對皇后的家世都做了記載,反映了門第婚姻處于萌芽階段。

      景穆恭皇后郁久閭氏是河?xùn)|王毗的妹妹,但她不是因門望,而是“少以才,選入東宮”。文成帝的馮皇后,其父雖為“秦、雍二州刺史、西城郡公”,門第似乎很高,但她是因父“坐事誅”,方才入宮的,屬于罪犯家屬。文成帝李皇后是頓丘王峻之妹,為文成帝在南征過程中所納。獻文帝李皇后并非因其為“南郡王惠之女”,而是因“姿德婉淑”得“以選入東宮”。孝文皇后林氏是因父死才入掖庭的,孝文皇后馮氏為馮熙庶女。[6]總之,這一時期,帝王選后有很多高門之女,但入選者不是憑門第,而是靠才貌,并且對皇后的家世都做了記載這一歷史事實反映了門第婚姻處于萌芽階段。

      2.一些大臣的上疏和皇帝的詔令反映了門第婚姻處于萌芽階段。

      北魏大臣高允在高宗即位后不久即上疏言及婚姻,在贊美古代美好婚姻之后,對時人特別是王子婚姻提出批評:“今諸王十五,便賜妻別居。然所配者,或長少差舛,或罪入掖庭,而作合宗王,妃嬪藩懿。失禮之甚,無復(fù)此過。往年及今,頻有檢劾。誠是諸王過酒致責(zé),跡其元起,亦由色衰相棄,致此紛紜。今皇子娶妻,多出宮掖,令天下小民,必依禮限”[7],諸王的配偶“或長少差舛”,“或罪入掖庭”,根本不講門第,被認為是“失禮”。文成帝同意高允的看法,他在詔書中說:“中代以來,貴族之門多不率法,或貪利財賄,或因緣私好,在于茍合,無所選擇,令貴賤不分,巨細同貫,塵穢清化,虧損人倫”,他很憂慮這件事,“將何以宣示典謨,垂之來裔”。[8]高允和文成帝的詔書,反映了一些大臣及皇帝開始重視尊卑上下、門第高低,門第婚姻處于醞釀萌芽時期。

      北朝的漢族士族官僚在婚姻上重視門第。山東大族崔、盧、李、鄭、王互相聯(lián)姻,擇門妙選,實行門第等級內(nèi)婚制。在漢族士族的推動和影響下,文成帝于和平四年(公元463年)下詔:“夫婚姻者,人道之始。是以夫婦之義,三綱之首,禮之重者,莫過于斯。尊卑高下,宜令區(qū)別”,公開論述婚姻的重要性,并對婚宦失類者予以懲治:“今制皇族、師傅、王公侯伯及士民之家,不得與百工、伎巧、卑姓為婚,犯者加罪”[9]。這是用法律來保護門第婚姻的產(chǎn)生和運行,使門第等級內(nèi)婚制有了施行的可能和保證。門第婚姻經(jīng)過長期的萌芽開始產(chǎn)生。但門第婚姻并不盛行,亦不嚴格,如平恒“常忿其世衰,植杖巡舍側(cè)崗而哭,不為營事婚宦,任意官娶,故仕聘濁碎,不得及其門流”[10]。這種情況一直持續(xù)到孝文帝前期,如孝文帝于太和二年(公元478年)下詔指出婚宦失類的狀況:“皇族貴戚及士民之家,不惟氏族,下與非類婚偶。先帝親發(fā)明詔,為之科禁,而百姓習(xí)常,仍不肅改?!盵11]

      總之,無論大臣的上疏,還是皇帝的詔令,以及具體的婚例,都反映了門第婚姻在太武帝至孝文帝時期處于萌芽階段,遠沒有孝文帝以后盛行。

      三、孝文帝至北魏末:門第婚姻興盛

      1.孝文帝至北魏末期,是北朝門第婚姻的興盛時期,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三方面:

      (1)皇室與高門士族大量聯(lián)姻。

      在前述文成帝強調(diào)門第等級婚姻的基礎(chǔ)上,孝文帝于太和二年(公元478年)下令曰:“朕今憲章舊典,祗案先制,著之律令,永為定準。犯者以違制論?!盵12]他不但制定了律令,而且?guī)ь^執(zhí)行,選擇高門士族女子為配偶,史稱:“魏主雅重門族,以范陽盧敏、清河崔宗伯、滎陽鄭羲、太原王瓊四姓,衣冠所推,咸納其女,以充后宮。隴西李沖以才識見任,當(dāng)朝貴重,所結(jié)姻連,莫非清望,帝亦以其女為夫人?!盵13]又《北史·崔挺傳》載:“孝文以挺女為嬪?!毙⑽牡塾譃槲鍌€弟弟聘娶名門望族女為妻:“長弟咸陽王禧可聘故潁川太守隴西李輔(李沖兄)女,次弟河南王干可聘故中散代郡穆明樂女,次弟廣陵王羽可聘驃騎諮議參軍滎陽鄭平城(鄭義兄子)女,次弟潁川王雍可聘故中書博士范陽盧神寶女,次弟始平王勰可聘廷尉卿隴西李沖女,季弟北海王詳可聘吏部郎中滎陽鄭懿女?!盵14]除穆明樂女出于鮮卑貴族外,其余均為漢族高門。孝文帝還下詔讓已娶的庶族之女作為妾,其詔云:“前所納,可為妾、媵”,以便讓后娶的士族女為嫡室。

      此后,高門士族成為炙手可熱的尤物,皇室爭相與其聯(lián)姻。孝文帝之后,北魏諸帝所選的14個皇后都是出身于門閥士族的女子,其中三公之女有6人,郡太守和刺史之女有3人,周王、齊王與少數(shù)民族之女有3人,與帝室關(guān)系親近的女子2人。北魏公主也多與漢族高門通婚。北魏公主與漢族的通婚,涉及到如下三部分人:一是北方一流高門,主要有范陽盧氏、趙郡李氏、河?xùn)|裴氏等。如范陽盧氏,“一門三主,當(dāng)世以為榮”[15],即盧道裕尚獻文帝女樂浪長公主,盧道虔尚孝文帝女濟南長公主,盧元聿尚孝文帝女義陽長公主。二是外戚,其中不少亦是高門士族。如隴西李沖門第既高,又“德望所屬,既當(dāng)時貴要,有杖情”,烈帝之孫丕“遂與子超娶沖兄女,即伯尚妹也”[16]。三是南朝歸降的宗室子弟,門第自然較高。如南齊明帝蕭鸞第六子寶夤于景明二年(公元501年)降奔北魏,尚南陽公主,其長子烈尚建德公主,其侄贊尚壽陽長公主。雖然北魏對南朝歸降的宗室子弟妻以公主,隆崇其遇,實質(zhì)上是對南方政權(quán)的一種政治宣傳瓦解,但歸降的宗室子弟門第較高亦是事實。

      若皇室娶非高門之女,則會遭到刁難。如孝文帝長弟禧“取任城王隸戶為之,深為高祖所責(zé)”[17]。又如獻文帝之子高陽王雍,原妃盧氏薨后,“更納博陵崔顯妹,甚有色寵,欲以為妃。世宗初以崔氏世號‘東崔,地寒望劣,難之,久乃聽許”[18]。元雍前妻出自北方一流高門范陽盧氏,妻亡再娶博陵崔氏女,竟遭非難,原因是嫌崔氏門望不高。其實,博陵崔氏亦屬北方高門,只不過比起盧氏較低而已。由此可見,拓跋皇室在婚姻上的門第觀念多么強烈。有些皇室成員為了躲開門第方面的刁難,費盡周折。如孝文帝的兒子元愉“在徐州,納妾李氏,本姓楊,東郡人,夜聞其歌,悅之,遂被寵嬖。罷州還京,欲進貴之,托右中郎將趙郡李恃顯為之養(yǎng)父,就之禮逆,產(chǎn)子寶月?!盵19]這位歌女的身份是很低賤的,為了避開皇室的刁難,元愉費了一番周折,先讓她改換門第,成為高門趙郡李氏之女,然后再公開迎娶,這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皇室門第觀念是強烈的。

      (2)士庶不婚。

      社會上士庶之別已十分明顯。如公孫邃和公孫睿是同堂兄弟,其中公孫睿的母親為中原高門渤海封氏,其妻又是甲族清河崔浩女。而公孫邃的母親則出自寒微的雁門李氏。由于父輩婚媾的門望懸殊,從而使兩人的社會地位有士庶之別,以致“吉兇會集,便有士庶之異”,巨鹿太守祖季真為此喟然感嘆說:“士大夫當(dāng)須好婚親?!盵20]士族不與庶族通婚已成為社會普遍現(xiàn)象。如出身寒微的茹皓,由于侍奉宣武帝而“貴寵日升,關(guān)與政事”,但當(dāng)他擬為其弟聘娶元延明之妹時,“延明恥非舊流,不許”[21]。即使身有殘疾難以婚媾的士族女,也不肯下嫁庶族。如博陵崔巨倫姐盲一目,難以出嫁士族,其家無奈,準備下嫁庶族。巨倫姑母夫家李氏不許:“吾兄盛德,不幸早逝,豈令此女屈事卑族?!盵22]就連有殘疾難以婚媾的崔氏之女都不肯且最終也未與庶族婚媾,可以推想,一般情況下,士族則更不可能與庶族通婚。北魏高門崔、盧兩姓的婚姻關(guān)系即證明了這一點。史籍中北魏與崔、盧兩姓有婚姻關(guān)系的123人中,屬于崔、盧、李、鄭、王等五姓一流漢人士族高門者有39人,占近30%;屬河內(nèi)司馬氏、魯郡孔氏、太原郭氏等漢魏舊門和清河張氏、房氏、平原明氏、劉氏等青齊地區(qū)的士族有45個,占30%強;北魏宗室在內(nèi)的胡人上層統(tǒng)治者有27個,占25%強;郡望不詳?shù)氖孔?0個,占8%;不能確定士庶身份的2個,占16%。[23]北魏宗室等胡人上層統(tǒng)治者,雖然以前無門第可論,但在當(dāng)時社會中身居要職、享有特權(quán)、社會地位高,實際上與高門無異。那兩個難于確定士庶身份的,都是因有特殊原因才與崔、盧聯(lián)姻的。一個是清河崔模之妻金氏,系崔模歸降北魏后受賜的。當(dāng)時,南人入北,家小多滯留于南方,故賜妻成例。另一個是高陽鄭羆妹,因鄭羆曾救盧度世于危難之中,故“度世令弟娶羆妹,以報其恩” 。既云“報恩”,則可知一般情況下是不會匹配的,而且盧度世之弟是庶出,“玄有五子,嫡惟度世,余皆別生”[24],為盧氏家族中地位較低者。這兩例是在特殊背景下締結(jié)的,只能視為特例,不能作為正常和普遍現(xiàn)象。由上述可見,崔、盧二高門的婚姻關(guān)系在正常情況下都是士族,而不與庶族聯(lián)姻,士庶不婚的特征十分明顯。

      (3)士族婚姻又有不同層次的差別。

      不僅士庶不婚,士族之間又有不同層次的區(qū)別。如清河崔氏、范陽盧氏要比趙郡李氏、博陵崔氏的門望和社會地位高,清河崔逞?!耙约刈择妗?,每對范陽盧元明說:“天下盛門惟我與爾,博崔、趙李何事者哉!”[25]正因為如此,趙郡李氏同清河崔氏婚媾4例,并多在李順、李孝伯官位顯赫時期,而與門第相當(dāng)?shù)牟┝甏奘现殒艅t有13例之多,為李氏與其他士族婚媾的數(shù)倍,[26]這正是門第層次相當(dāng)婚媾原則的體現(xiàn)。

      同為士族而門第不配往往發(fā)生低門遭高門拒婚的情況。如燕郡公孫表“與渤海封愷友善,后為子求愷從女,愷不許,表甚銜之”,封愷以公孫氏門第聲望不及自己而拒婚。后來,封愷被誅,門第中落,兩家門第相當(dāng),公孫表子軌終得娶封氏。又如南陽趙邕寵貴一時,欲娶范陽盧氏為妻,盧女之父早亡,其叔許之,而其母北平陽氏則不從,攜女到家中藏避,“邕乃拷掠陽叔至死,而女終不可得”[27]。實際上,南陽趙氏亦為當(dāng)時望族,只是門第聲望稍遜于范陽盧氏,所以趙邕的求婚遭到拒絕。

      2.孝文帝至北魏末期,門第婚姻興盛的原因有如下數(shù)端:

      其一,漢族門第婚姻的影響。孝文帝之前,北魏的門第婚姻不盛行,是指整個社會狀況而言,而山東高門士族崔、盧、李、鄭、王等卻一直實行嚴格的門第等級內(nèi)婚制。如清河崔氏的姻戚為趙郡李氏、太原郭氏、范陽盧氏、渤海封氏、太原王氏、河?xùn)|柳氏、遼東公孫氏等,這些都是與清河崔氏同仕于北魏政權(quán)的漢人士族,而且大多是北方一流高門。他們的門第觀念十分強烈。漢族士族在婚姻上重視門第,對北魏政權(quán)必定有一定影響,特別是隨著鮮卑族的漢化,這種影響就愈加明顯。

      其二,北魏門閥制度的確立。孝文帝實行改革,促進了鮮卑族的漢化和封建化。其改革措施很多,其中一項即為確認漢族的門閥制度,并把它推廣到鮮卑貴族中,為門第婚姻的實行奠定了基礎(chǔ)和提供了保證。孝文帝把拓跋氏改姓元氏,因是皇室,定門第最高。其余的自拓跋珪以來的勛臣八姓:穆(丘穆陵)、陸(步六孤)、賀(賀賴、賀蘭)、劉(獨孤)、樓(賀樓)、于(勿忸于、萬忸于)、嵇(紇奚)、尉(尉遲)為鮮卑族姓之首,與漢族的高門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趙郡李氏相當(dāng)。此外,關(guān)中著姓以韋、裴、柳、薛、楊、杜、皇甫等族為首。門閥著姓又以父祖做官之高低,分為甲、乙、丙、丁四等:“尚書、領(lǐng)護而上者為甲姓,九卿方伯者為乙姓,散騎常侍、大中大夫者為丙姓,吏部正員郎為丁姓?!盵28]同為甲族,又有“膏粱”(三世為三公)、“華腴”(三世為令仆)之別。凡士族著姓,世為清官,不充猥任。這樣,“以貴襲貴,以賤襲賤”、門第等級森嚴的門閥制度確立了。與此相適應(yīng),在婚姻上則實行嚴格的門第婚姻。從此,“婚”與“宦”一樣重要,“朝廷每選舉人士,則校其一婚一宦,以為升降”[29],門第婚姻興盛。

      其三,鮮卑拓跋部的漢化。隨著民族交往的日益增多和民族融合的進一步發(fā)展,拓跋部逐漸漢化,孝文帝改革更是加速了這一進程。民族文化、民族心態(tài)經(jīng)過長期的影響、滲透、融合,已趨向一致,民族之間的隔閡已趨向消失,民族間聯(lián)姻的渠道暢通。漢化程度很高的孝文帝對門第婚姻的發(fā)展和興盛便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他不僅發(fā)布詔令,而且?guī)ь^執(zhí)行,積極為皇室子弟在高門中擇門妙選,對于不遵守的皇室予以責(zé)難。孝文帝作為一國之主,其言行自然有極大的號召力、感染力和約束力,從而有力地推動了門第婚姻的發(fā)展和興盛。

      四、北魏末至北齊、北周:門第婚姻衰微

      1.北魏末年至北齊、北周,是北朝門第婚姻的衰微時期,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三方面:

      (1)皇室與士族通婚減少。

      北齊、北周所選后妃17人,出身名門望族者有11人,出身寒門和以罪沒入者5人。在諸帝妃嬪中,見諸記載的還有一些微賤之人,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至少有6人。這樣,出身寒門的皇后和妃嬪加起來,在北齊、北周諸帝的配偶中已占50%之多。崔、盧等高門同北魏皇室通婚多達12例,但和北齊婚配則驟減,僅清河崔1例、博陵崔1例、隴西李1例。由此可見,門第較高的士族逐漸被皇室拋棄,這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門第婚姻趨向衰微。

      (2)寒門權(quán)貴與士族大量聯(lián)姻。

      出身寒門的權(quán)貴在北魏時雖然官居高位,權(quán)勢很大,但難以與士族高門結(jié)親。時至東魏、北齊,出身寒門的權(quán)臣、恩幸與高門聯(lián)姻已成為一個并非少見的社會現(xiàn)象。最初,這種婚姻是以賜婚形式締結(jié)的。如“世寒賤”的孫搴為相府主簿,專典文筆,深受權(quán)臣高歡的賞識,為酬答其勛勞,特“賜妻韋氏,既士人子女,又兼色貌,時人榮之”[30]。又如陳元康為相府功曹參軍,“內(nèi)參機密”,高歡讓孝靜帝把因夫家坐事沒官的名門大族范陽盧道虔女賜元康為妻,“元康地寒,時以為殊賞”[31]。之后,這種婚姻漸變?yōu)橐蚰撤N政治目的而聯(lián)姻。如長樂劉榮娶范陽盧叔和之女。長樂劉氏不見史籍所載,難于確定其是否系士族,縱使是士族,門第也應(yīng)較低。劉榮能與盧氏聯(lián)姻的原因為其父劉巖曾任過范陽太守。再如先人為西域商胡的權(quán)貴和士開掌權(quán)時,其弟和士休娶盧氏女。類似和、盧聯(lián)姻的事例還很多。如杜弼為長吏時,“受人請囑,大為婚嫁”[32];白建憑借自己的地位,“男女婚嫁,皆得勝流”[33];馮子琮典選時,“又專營婚媾,歷選上門,例以官爵許之,旬日便驗。頓丘李克、范陽盧思道、隴西李胤伯、李子希、滎陽鄭庭堅并其女婿,皆至超遷”[34]。這些狀況,一般都是以權(quán)勢為基礎(chǔ),所以在吏部而營婚嫁,“時論以為地勢然也”[35]。這與北魏權(quán)貴趙邕求娶盧氏孤女而不得的情況發(fā)生了截然不同的變化。

      (3)財婚沖擊門第婚姻。

      北魏末至北齊、北周時期,婚姻重聘財,財婚成為時代的特色,并對門第婚姻形成沖擊。一些低門士族或出身寒門庶族的富豪,為了攀上高門大族,不惜花費巨資相求,而一些名門大族亦貪圖財物,讓子女與其成婚,形成了只看聘財不看門第的社會風(fēng)尚。如《北齊書·袁聿修傳》載:“司徒錄事參軍盧思道私貸庫錢四十萬,聘太原王乂女為妻。而王氏已先納陸孔文禮聘為定”,這是只認聘禮而不認人的典型例子。又如封述為兒子娶李士元之女,“大輸財聘”,但臨近舉行婚禮,離李家的要求還相差很遠。封述趕緊拿來供奉的神像,當(dāng)著李士元的面打碎,發(fā)誓以后一定補足。封述為另一兒子娶盧莊之女,送去很多財禮,盧家卻擺出高門大姓的架子,故意刁難:“送騾乃嫌腳跛,評田則云咸薄,銅器又嫌古廢”[36],弄得封述只好去打官司。財婚愈演愈烈,嚴重沖擊了門第婚姻。顏之推入隋后還在《顏氏家訓(xùn)·治家篇》中批評說:“近世嫁娶,遂有賣女納財,買婦輸絹,比量父祖,計較錙銖,責(zé)多還少,市井無異?!睆念伿纤?,結(jié)合上面所舉事例可見,財婚并非個別現(xiàn)象,也不僅發(fā)生于士族高門之間。清人趙翼在《廿二史札記》卷十五中總結(jié)說:“魏、齊之時,婚嫁多以財幣相尚,蓋其始高門與卑族為婚,利其所有財賄紛遣,其后遂成風(fēng)俗,凡婚嫁無不以財幣為事,爭多競少,恬不為怪也?!?/p>

      2.北魏末至北齊、北周時期,門第婚姻衰微,有以下原因:

      其一,在北魏末期各族人民起義及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傾軋中,士族遭到沉重打擊。加之東魏、北齊統(tǒng)治者對漢人士族的政策與北魏有較大差異。漢人士族在東魏、北齊政權(quán)中的政治地位較之北魏時期下降,在婚姻上則表現(xiàn)為與皇室通婚減少。再者,北齊政權(quán)是以鮮卑為主的六鎮(zhèn)軍人所構(gòu)成,他們同漢人在文化心態(tài)方面障礙大,這當(dāng)是士族與皇室通婚減少的又一方面原因。

      其二,寒門權(quán)貴與士族大量聯(lián)姻,究其原因,乃是寒門權(quán)貴與士族政治地位及權(quán)勢升降的結(jié)果。東魏、北齊時期士族已不能壟斷政治上的權(quán)勢,而出身寒門的權(quán)貴的權(quán)勢卻迅猛上升。一部分衰微的士族高門為了求得政治上的地位,不得不依附于有權(quán)勢的寒門權(quán)貴。出身寒微的權(quán)貴,憑借其政治上的權(quán)勢進入到高門的婚姻圈內(nèi)。他們主觀上想把與高門士族聯(lián)姻作為打破士庶之別、改變自己社會地位的途徑,在客觀上卻沖擊了門第婚姻。

      其三,婚姻論財,從而沖擊了門第婚姻。士庶經(jīng)濟力量發(fā)生了變化。士族高門的經(jīng)濟勢力隨著寒門庶族經(jīng)濟勢力的發(fā)展而在整個社會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中所占比重下降。士族為了維持自己的經(jīng)濟勢力不得不賣婚取財,而地位低下的寒門庶族則輸財買婚以抬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從而以財婚沖擊了門第婚姻。再加上鮮卑婚俗奢靡,使婚姻更注重論財,而把門第放到了次等地位。鮮卑婚禮頗講究排場,婚禮奢侈浪費驚人。皇帝不得不多次下詔禁止婚姻奢侈。如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下詔:“以婚姻奢靡,喪葬過度,詔有司更為科限?!盵37]北齊文宣帝天保元年(公元551年)下詔:“頃者風(fēng)俗流宕,浮競?cè)兆?,家有吉兇,?wù)求勝異?;橐鰡试嶂M,車服飲食之華,動竭歲資,以營日富?!盵38]北周武帝建德二年(公元573年)下詔:“而頃者婚嫁競為奢靡,牢羞之費,罄竭資財,甚乖典訓(xùn)之理?!盵39]婚禮奢靡之風(fēng)始終禁而不止。奢靡的婚俗必然使婚姻更注重論財,而把門第放到了次等地位。

      注釋:

      [1][6]李延壽:《北史·后妃傳》,中華書局1974版。

      [2]房玄齡等:《晉書·司馬楚之傳》,中華書局1974版。

      [3]魏收:《魏書·劉昶傳》,中華書局1974版。

      [4]李延壽:《北史·薛辯傳》,中華書局1974版。

      [5]魏收:《魏書·崔玄伯傳》,中華書局1974版。

      [7]魏收:《魏書·高允傳》,中華書局1974版。

      [8][9]魏收:《魏書·高宗紀》,中華書局1974版。

      [10]魏收:《魏書·儒林·平恒傳》,中華書局1974版。

      [11][12]魏收:《魏書·高祖紀上》,中華書局1974版。

      [13]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一百四十,中華書局1956年版。

      [14][17]魏收:《魏書·咸陽王禧傳》,中華書局1974版。

      [15]李延壽:《北史·盧玄傳》,中華書局1974版。

      [16]魏收:《魏書·神元平文諸帝子孫列傳》,中華書局1974版。

      [18]魏收:《魏書·高陽王雍傳》,中華書局1974版。

      [19]魏收:《魏書·京兆王愉傳》,中華書局1974版。

      [20]李延壽:《北史·公孫表傳》,中華書局1974版。

      [21]魏收:《魏書·恩幸·茹皓傳》,中華書局1974版。

      [22]李延壽:《北史·崔辯傳》,中華書局1974版。

      [23]劉馳:《從崔、盧二氏婚姻的締結(jié)看北朝漢人士族地位的變化》,《中國史研究》1987年第2期。

      [24]魏收:《魏書·盧玄傳》,中華書局1974版。

      [25]李延壽:《北史·崔逞傳》,中華書局1974版。

      [26]高詩敏:《北朝趙郡李氏的婚姻及其特點》,《許昌師專學(xué)報》1990年第3期。

      [27]魏收:《魏書·趙邕傳》,中華書局1974版。

      [28]歐陽修、宋祁:《新唐書·柳沖傳》,中華書局1975年版。

      [29]魏收:《魏書·韓麒麟傳附顯宗傳》,中華書局1974版。

      [30]李百藥:《北齊書·孫搴傳》,中華書局1972年版。

      [31]李延壽:《北史·陳元康傳》,中華書局1974版。

      [32]李百藥:《北齊書·杜弼傳》,中華書局1972年版。

      [33]李延壽:《北史·白建傳》,中華書局1974版。

      [34]李延壽:《北史·馮子琮傳》,中華書局1974版。

      [35]李百藥:《 北齊書·袁聿修傳》,中華書局1972年版。

      [36]李延壽:《北史·封述傳》,中華書局1974版。

      [37]李延壽:《北史·世祖紀下》,中華書局1974版。

      [38]李百藥:《 北齊書·文宣帝紀》,中華書局1972年版。

      [39]令狐德棻:《周書·武帝紀上》,中華書局1971年版。

      作者:濟南出版社編審

      猜你喜歡
      士族
      從趙郡李氏南祖房善權(quán)支幾方墓志看唐代士族的中央化
      南北士族協(xié)調(diào)與東晉王朝的建立
      唯實(2021年3期)2021-04-09 05:48:28
      從抵制到推崇
      卷宗(2019年13期)2019-06-17 01:22:38
      魏晉時期瑯琊士族南遷情況探究
      卷宗(2018年36期)2018-01-26 10:22:54
      讀《東晉門閥政治》
      淺談魏晉南北朝時期“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現(xiàn)象的成因與歷史遺留問題
      現(xiàn)代語文(學(xué)術(shù)綜合)(2017年5期)2017-06-15 19:46:58
      魏晉南北朝的士族為何這么牛氣?
      廉政瞭望(2017年5期)2017-06-02 10:38:55
      天下第一行書
      魏晉士族門第婚姻研究
      巍山| 牡丹江市| 葵青区| 雅江县| 庆城县| 通河县| 阳朔县| 五寨县| 肥东县| 文山县| 临漳县| 漯河市| 安化县| 洪湖市| 安丘市| 万源市| 星座| 鸡泽县| 江油市| 英吉沙县| 莱芜市| 绥宁县| 柘荣县| 揭西县| 磐安县| 湖口县| 安福县| 沭阳县| 华安县| 扬中市| 潜山县| 永州市| 宣化县| 鄯善县| 盐津县| 泗水县| 泾阳县| 健康| 碌曲县| 乡城县| 遂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