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匡
時隔18年,關(guān)于“古代文化常識”知識點的考查卷土重來了。2014年,全國大綱卷文言文閱讀中,“文化常識”率先以選擇題的形式回歸;2015年,該題目被收錄在全國新課標卷嚎考試說明》的“題型示例”中并在當年的高考中得到了印證;2017年,“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被寫進了《考試說明》,全國卷三套試卷都出現(xiàn)了相關(guān)題型,地方自主命題卷也緊跟步伐,同年江蘇卷也以選擇題的形式突擊考查了這個知識點。11月底,2018年江蘇高考《考試說明》正式發(fā)布,古詩文閱讀板塊增加了“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能力層級為B,屬于“理解文中重要概念”。
一、命題特點分析
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分布范圍較廣,一般包括山川地理、天文歷法、姓氏稱謂、典章制度、官職官署、傳統(tǒng)節(jié)日、文藝娛樂、文化典籍、衣食住行、國家民族……可謂浩如煙海。下面把四年來考查的具體知識按照以上門類用表格進行梳理:
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jié)論:
(1)門類側(cè)重:全國卷的文本都是出自歷代正史,正史以記錄王侯將相、有建樹的官員為主,其與姓氏稱謂、典章制度、官職官署的相關(guān)性會比較大。江蘇卷歷來以文人散文為主,記載的對象不排除是地方官吏,因此官場術(shù)語仍然保持一樣的重要性,但這些人有更多的機會接觸民情風俗、人文地理,因此其他板塊會相對重要。
(2)難度走勢:從全國卷來看,命題的難度一年比一年走高。2014年考的四個概念,“南面”是課本基礎(chǔ)內(nèi)容,“故事”是必背古今異義詞,“春秋”是初中就接觸到的文學常識,難度系數(shù)比較低。2016年可以說是難易對半,2017年全國卷Ⅰ中“以字行”“姻親”“私祿”三個概念不要說學生不理解,估計絕大多數(shù)老師也不能解釋得很清晰。再看2017年江蘇卷四個概念:“江左”和“庭趨”只要熟悉課本便容易理解,“三代”和“菽水”還是要費點心思揣測的。2018年的難度會不會更高,考生要有一定的心理準備。
(3)價值取向:考查“古代文化常識”主要是為了“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體現(xiàn)立德樹人思想,凸顯育人導向”,有人就此質(zhì)疑:2016年全國卷Ⅱ中“中宮是皇后所居之宮,后來又可以借指皇后,這與東宮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樣道理”的表述也能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么?實際上,“中宮”對應北天中央的“紫微宮”,蘊藏著深遠的天文地理歷法內(nèi)涵,用理性的、辯證的、歷史的眼光去看待,它理應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二、關(guān)鍵在于“理解”
針對“古代文化常識”的考點,每個學校都會印發(fā)諸多講義,學生們也照本宣科,死記硬背,貌似博洽多聞,但到了具體運用時,只要表述稍作變動,或者命題方式有所創(chuàng)新,不少學生便找不到正確的答題方向。比如大家把“陽:山南水北;陰:山北水南”爛熟于心,但未必能把“子貢南游于楚,反于晉,過漢陰”中的“漢陰”(解釋為“漢水南面”)解釋正確。因為“識記”和“運用”之間有著很大的隔閡,至少中間缺失了“理解”這一關(guān)鍵步驟。反過來說,“理解”也有助于“識記”,理解之后的記憶才是更為深刻的識記。
其實,“古代文化常識”并不太枯燥,“文化常識”也是建立在自然、生活、社會基礎(chǔ)上的。就拿上面的“陰陽”來說,“陽”就是“有陽光的地方”,“陰”就是“陰暗的地方”,如果你生活的地方?jīng)]有山,只要看著任意的凸起物就不難理解,山的“陰”“陽”對應“北”和“南”。河流湖泊與山相反,它是低陷的,在我們北半球,恰恰是南岸陰暗,北岸見光。因此,如果能從自然現(xiàn)象、社會生活、常用典故、影視作品、歷史文化中獲得對“古代文學常識”的充分理解,那么“識記”就簡單多了。
(1)在文言實詞中理解
絕大多數(shù)古代文化常識的概念的“名”與“實”是一致的。把握了文言實詞的含義,很多文化概念便淺顯明白了。例如:
①2015年全國卷Ⅰ第5題A項:登進士第,又可稱為進士及第,指科舉時代經(jīng)考試合格后錄政成為進士。(√)
②2017年全國卷Ⅰ第11題C項:母憂是指母親的喪事,古代官員遭逢父母去世時,按照規(guī)定需要離職居家守喪。(√)
文言中有“登第”一詞,“登”翻譯為“考中”,“第”翻譯為“科第、等第”。比如孟郊有詩作《登科后》,也是同樣的意思?!皯n”和“艱”在古代都可以指長輩去世,其中“外艱”指父喪或祖父之喪,“內(nèi)艱”為母親或祖母之喪。古文中經(jīng)常說“丁憂”“丁艱”,這個“丁”是“遭遇”的意思。
大多數(shù)形聲字我們可以通過形旁獲得對其含義的理解。比如古代刑罰中的“墨刑”(額上刺字并涂以墨)、“劓刑”(割掉犯人的鼻子)、“答刑”(用竹板或荊條打)、“髡刑”(剃去犯人的頭發(fā)),我們根據(jù)字形就可以推斷出來。
(2)在文化典故中理解
有一些文化概念關(guān)涉到古代的名人軼事,如果在故事中理解概念本身,不僅可以化難為易,而且這種識記就帶上了文化的趣味。比如下面兩個選項都和孔子有關(guān):
①2014年全國大綱卷第9題D項:《春秋》是儒家的經(jīng)典,敘事簡要,深寓褒貶,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
②2017年江蘇卷第7題D項:趨庭:《論語》中有孔鯉“趨而過庭”的記載,后世將子承父教稱為“趨庭”。(√)
①關(guān)涉到“春秋筆法”這個概念。春秋戰(zhàn)國,征戰(zhàn)連綿,禮崩樂壞,孔子撰寫《春秋》,直指人性之惡。可是孔夫子膽子又比較小,很多事情不敢指名道姓,比如有人“弒君篡位”了,他就寫“小野豬把老母豬給咬死了”,這種含沙射影的表述方式就是“春秋筆法”(字典上解釋為:用筆曲折而意含褒貶的寫作手法)。(亙)說的是孔子和他兒子的故事,比“趨庭”更為貼近的是詞語“鯉對”,這個故事講的是孔子每天檢查他兒子的功課,抄錄于下:(子)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對曰:“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對曰:“不學禮,無以立?!滨幫硕鴮W禮。
因此,我們不妨把文化概念和人物事件結(jié)合起來,會更加有助于理解,比如古代刑罰:比干炮烙,董卓棄市,商鞅車裂,袁崇煥凌遲,方孝孺腰斬滅族……又比如古代文藝:嵇康《廣陵散》失傳,蔡文姬《胡茄十八拍》悲嘆,陳后主《玉樹后庭花》亡國,唐玄宗《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亂……
(3)在影視劇作品中理解
一部分“古代文化常識”是很基礎(chǔ)性的概念,雖然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復真實存在,但是在我們的一些古裝劇里面卻比比皆是,比如:
①2015年全國卷Ⅰ第5題D項:太子指封建時代君主兒子中被確定繼承君位的人,有時也可指其他兒子。(x)
②2016年全國卷Ⅰ第5題D項:契丹是古國名,后來改國號為遼,先后與五代和北宋并立,與中原常發(fā)生爭端。(√)
最近兩年熱播的《半月傳》中有贏蕩太子、《楚喬傳》中有蕭策太子、《錦繡未央》中有景穆太子,太子只有一個,太子之位的爭奪總是異常慘烈。說到契丹,喜歡武俠的同學可能都看過金庸的《夭龍八部》,其男主角蕭峰生于遼國,長于大宋,實為契丹人,在遼國助義兄遼帝耶律洪基平息叛亂,受封楚王。然為兩國和平,不愿百姓生靈涂炭,脅迫耶律洪基下令,終生不許遼軍一兵一卒越過宋遼疆界,換回兩國數(shù)十年和平,之后以斷箭自盡于雁門關(guān)外,是一個心系蒼生、悲天憫人、思想境界超越國界和民族的悲劇英雄。因此,有時看一些古裝劇、歷史劇并不是壞事,關(guān)鍵是帶著一定的人文底蘊去看,就能在娛樂的同時領(lǐng)會到更深刻的東西。
(4)在生活常識中理解
前面已經(jīng)提到過,文化植根于生活,文化概念和生活是不沖突的?;貧w到生活的本原,有些概念就很好理解了:
①2014年全國大綱卷第9題A項:“解揭”指脫去平民穿著的粗布衣服,換上官員服飾,比喻開始進入仕途。(√)
②2015年全國卷Ⅰ第5題C項:廟號是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欽宗。(√)
關(guān)于①,我們知道古代平民穿著以葛麻為主,顏色比較暗淡;富人貴族喜好絲帛,顏色比較艷麗。因此“褐”是一種借代,用顏色借代平民衣服。②中“廟號”的“廟”是“宗廟”的意思,是祭祀祖宗的地方,所以“廟號”是皇子皇孫對先皇的稱號,很少有貶損的詞(和溢號相區(qū)別),二則廟號多為“祖”“宗”二字。
(5)在相互比較中理解
某一文化常識的出現(xiàn)往往不是單一孤立的,我們在學習的時候一定要學會比較歸納,勾連相關(guān)知識點,形成一個知識網(wǎng)絡,比如:
①2015年全國卷Ⅰ第5題B項: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等事宜。(√)
②2016年全國卷B第5題C項: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調(diào)動等,長官為吏部尚書。(√)
③2016年全國卷Ⅲ第5題A項:禮部為六部之一,掌管禮儀、祭祀、土地、戶籍等職事,部長官稱為禮部尚書。(x)
文化常識不僅可以分成幾大類別,而且一些相關(guān)的概念可以構(gòu)成概念群。前四年的考題中,出現(xiàn)概率最大的就是隋唐以來“三省六部制”這個概念群。三省為中書?。Q策)、門下?。▽徸h)、尚書?。▓?zhí)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六部包括:①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②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事;③禮部,管典禮、科學、學校等事;④兵部,管軍事;⑤刑部,管司法刑獄;⑥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下設(shè)郎中、員外郎等職務。
命題人最喜歡找這些容易發(fā)生混淆、串位的概念命題,尤其要引起大家的重視。這里將常見的幾個文化常識概念群列舉在下面,便于大家復習:
★紀年法
①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趙惠文王十六年
②年號紀年法:慶歷四年春
③干支紀年法:壬戌之秋
★戲曲角色
①生:正派的中老年男子
②旦:戲中的女性角色
③凈:大花臉
④丑:表演滑稽的男子
★造字法
①象形:摹擬事物的外部形狀造字的方法。例如:手、日、月、山、川、羊、牛、鳥、弓……
②指事:用象征性符號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號來表示的造字法。例如:“本”用點表示樹木根部;“末”用點表示樹梢。
③會意:是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體字根據(jù)意義之間的關(guān)系合成一個字,表示新的意義。例如:休、明、涉、寶……
④形聲:由表示意義的形旁和表示讀音的聲旁組成,用這種造字法造的字叫形聲字(形聲字在漢字中所占比例最多)。例如:河、晴、爸、箱、閣……
★科舉考試
①鄉(xiāng)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生員(秀才)參加鄉(xiāng)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主考官由皇帝委派。第一名叫解元。其余考中的稱舉人,舉人可授知縣官職。
②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荚囉啥Y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jiān)監(jiān)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③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踢“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殿元、鼎元,為科名中最高榮譽),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踢“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一、二、三甲統(tǒng)稱進士。
總之,高考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識的復習應舍棄對基礎(chǔ)知識的簡單整理和機械記憶,有針對性地補充知識內(nèi)容。利用各種手段理解并掌握傳統(tǒng)文化,運用批判的眼光理解傳統(tǒng)文化,加深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也只有這樣,文言文的復習才會由表及里,在應對高考試題時才能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