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淵源探析*

      2018-11-19 06:39:37閆麗娟李智勇
      廣西民族研究 2018年4期
      關鍵詞:國族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族群

      閆麗娟 李智勇

      關于“中華民族”研究,是既古老而又彌新的話題。謂之古老,自“民族(nation)”一詞作為舶來品于清末民初之際傳入中國,梁啟超合“中華”與“民族”為一,首創(chuàng)“中華民族”概念,并指出“中華民族”沿由“天下主義”“華夷一統(tǒng)”的傳統(tǒng)文化族群觀發(fā)展而來。梁氏“中華民族”提出后,歷經(jīng) “五族共和”“國族主義”“民族自決”“民族區(qū)域自治”“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等多次口號、觀念與理論的提出并付諸實踐,這一概念的內(nèi)涵、屬性、特征、淵源等諸多關鍵問題在政治統(tǒng)治和學術研究中,即政府處理有關民族問題秉承理念與實行策略和學界對上述問題的認知敘述與理論闡釋,百年來不斷掀起層層浪潮,時代背景與政治環(huán)境的變革和需求對其不斷賦予新的價值表述。謂之彌新,國家層面提出關于“中華民族”全面且系統(tǒng)的理論從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算起,至今不足四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多次提及“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等。從提出“積極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到后來明確“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再到黨的十九大報告特別強調(diào)“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見,由“積極培育”到“牢固樹立”再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是簡單的稱謂不同,而是賦予了“中華民族”新的內(nèi)涵屬性,反映了黨和國家處理民族問題的新理念、新思想,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的重要目標,也在學理上擴展了民族理論研究的新路徑。本文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行探討,聚焦于其理論淵源,關注其學理支撐,試圖說明這一新理念、新思想并非如建構論所述的出于想象,帶有歷史虛無主義外衣,而是民族思想、民族理論中國化、本土化進程中必不可少之一環(huán)。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興起

      自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提出“積極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始,學術界便開始從多個視角論述與之相關的理論與實踐問題??v觀已有學術成果,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屬于“民族意識”范疇爭議不大,也形成了“中華民族”和“中華民族共同體”兩個不同研究方向,并將之分屬于不同視角予以探討,馬戎[1]、周平[2]、郝時遠[3]等學者的研究就屬于前者。但他們的關注點無一例外都在于新的歷史條件下中華民族自身建設,就這一過程中面臨問題、解決之道提出建議。筆者在此沿著“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脈絡,是因為與“中華民族”相比,“中華民族共同體”更強調(diào)了“共同”的民族實體意義,即歷史記憶、精神文化、責任使命、前途命運具備的共同性?!爸腥A民族共同體意識”從其字面構成中便可得知,是基于對“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實體的主觀意識?!爸腥A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人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本體的認知和反映,既包括概念認知,也包括認同歸屬、理論解讀?!保?]它是區(qū)別于其他共同體意識的核心要素。

      對這一方興未艾研究成果的分析總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楊文炯認為民族主義、資本主義與殖民主義三種話語體系解構歷史上各民族長期交往交流交融中以地緣、經(jīng)濟、族群、政治、文化為基礎的中華民族意識[5];鄭大華關注了 “民族復興”話語下的中華民族意識,“中華民族是整個的”思想被普遍接受,只有國民民族意識的提高,才能挽救民族危亡,實現(xiàn)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6];娜拉認為,對中國民族關系史、中華文化的認同是奠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各民族共創(chuàng)中華”造就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是為其歷史認同基礎[7];麻國慶結合了記憶的多層性理論與費孝通先生的民族走廊學說和全球社會理念,揭示了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產(chǎn)生并整合出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間意義關聯(lián)[8];楊鹍飛指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是民族意識范疇,也是共同體意識,更應強調(diào)后者[9];嚴慶強調(diào),當前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識不夠清晰,需從加強國家認同和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政治認同、規(guī)范民族理論知識的生產(chǎn)與傳播、堅持多民族國家建設中的理論與實踐自信、處理好運用制度的靈活性等方面著手改善[4];朱碧波認為,制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fā)展的問題是綜合且復雜的,要不斷推進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強化各民族共同歷史記憶、共同政治認同、共有精神家園[10];王延中闡述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性,體現(xiàn)在維護祖國統(tǒng)一、做好民族工作、決勝全面小康等方面,并提出相關對策建議[11]。

      上述研究成果從歷史、認同、自身等不同維度分別論證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延展、存在邏輯與建構原則,有助于明確對其內(nèi)涵意義的認知。但研究中有些概念辨析不準確,詞匯運用不恰當?shù)默F(xiàn)象仍時有發(fā)生。正如王平強調(diào),應準確辨析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的“中華”“華夏”“民族”等相關概念,避免詞匯表述與應用走向“狹隘化”“他者化”和“虛無化”的錯誤傾向,持續(xù)推動研究進一步規(guī)范化。[12]目前,相關研究在短時間內(nèi)取得了諸多頗有價值的學術成果,但從整體上講,可供拓展的空間仍然具備。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淵源進行探析,將有助于更加明確其內(nèi)在屬性,強化對當前民族理論的認知。

      二、“天下”與“華夷”:傳統(tǒng)族群觀的對立統(tǒng)一

      “天下觀”在中國古代是一個內(nèi)涵極為豐富的概念,既是包含了“九州”“四?!钡鹊乩砀拍钌系氖澜缬^,也是區(qū)分“中國”與“四夷”之方位與等級的哲學觀,更是界定“華夏”“四夷”間差異的族群觀與文化觀。毫不諱言,“天下觀”是中國古代哲學觀、世界觀、空間觀、國家觀、文化觀與族群觀的多重揉和,是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思想基礎。幾千年的王朝中國歷史上,“天下觀”歷經(jīng)歷朝歷代統(tǒng)治者與知識精英的不斷完善,加以意識形態(tài)化和制度實踐化。[13]

      “天下觀”的基礎內(nèi)容是地理范圍,囿于當時認知世界的能力,人們思想中的“天下”偏向所居一隅?!爸袊笔翘煜抡巍⒔?jīng)濟、文化、人口的中心,“天子”代表上天來統(tǒng)治、教化、養(yǎng)育天下萬民,四周的“蠻夷戎狄”正是需要教化的對象。教化的目標任務就在于接受“中國”文化,依此將天下人群分為“化內(nèi)”和“化外”兩類,接受了“中國”文化教化的人群,便可去除其“夷”的身份,歸為“天子”的臣民。對“化外”之民,雖為蠻夷之屬,卻也可依教化之功效,而實現(xiàn)身份轉(zhuǎn)變和對“中國”文化的認同,“以文化區(qū)分族群是中國王朝國家族類觀的主要內(nèi)容”[14]309。以“中國”文化為本,通過施以教化,無論處于何種“落后”階段,都可以成為“中國”的一員。所謂的落后,并非是當前種族主義觀念下對人種的抨擊,而是將所有人看作生物屬性平等為前提,強調(diào)各族群間的文化差異與文明程度的不同,即“文化上的落后”。李憲堂認為,“天下觀”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世界觀”,它的生成和演變的歷史過程同中華民族生存實踐相互伴隨;“天道”和“天命”為呈現(xiàn)世界意義的形式,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認知偏好與思維旨趣,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流變提供了可預知的認知框架。[15]

      源于“天下觀”的“華夷之辨”是區(qū)分不同族群的基本觀念?!疤煜掠^”中強調(diào)“中國”與“四夷”間是文化差異,華夷之辨實質(zhì)上就是華夷文化之辯,王朝中國時期文化占統(tǒng)治地位的儒家思想自然而然成了辨別二者的核心內(nèi)容。“華夷之辨”始于先秦時期“中國人”對周邊族群的想象,認為自身占據(jù)社會文化發(fā)展繁盛的天下中心區(qū),邊緣區(qū)則居住了不同類型的族群,起初帶有強烈的種族主義色彩,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后來發(fā)展為以“文化”的高低和是否接受中心區(qū)教化為標準而形成的一套評價、一套稱謂、一套觀念、一套標準。而后隨“華夷”之間交往交流的不斷延伸,這一觀念隨即從描繪文化間差異擴展至政治、經(jīng)濟、社會等諸方面,成為王朝中國時期秉承的族群觀。除強調(diào)“華夷”的差異外,承認二者可以相互轉(zhuǎn)化是其另一個特點。簡而言之,就是“有教無類”,將已經(jīng)接受中原文化的族群視為“我們”,而對處于“化外之民”的“他者”,無論其距離遠近、文化認同程度高低,都視為能夠通過文化教化而成為“我們”。中原政權式微時,若“夷狄”入主中原后繼承并繼續(xù)采用中原文化治天下時,就可以確立政權的正統(tǒng),保證歷史的延續(xù)?;蛟S可以講,“華夷之辯”的內(nèi)涵是“華夷”間的辯證關系,二者既有“文化”高低之別,也突出差異,更有相互轉(zhuǎn)換間聯(lián)系,“我們”與“他者”都可以成為“我們”,統(tǒng)一于天下之中,以此達到“大一統(tǒng)”。

      因此,王朝中國是以“天下”為視野、“文化”為核心、“教化”為途徑形成的族群觀。[16]158“天下觀”追求的是通過施以教化,達到“化內(nèi)”,實現(xiàn)天下歸一。自秦漢到明清,雖曾有族群的分裂與碰撞,多族群共存的“天下”始終未曾真正出現(xiàn)斷裂,“天下”保有旺盛生命力?!疤煜掠^”追求的大一統(tǒng),其障礙就是中國各族群文化多元性與發(fā)展差異性,“華夷之辨”作為“天下觀”的自然產(chǎn)物便應運而生。一方面認為“華夷”間自然有別,是文化非體質(zhì)之別,堅持因俗而治對待此類差異就成為歷代中央政權處理族群關系的基本政治策略;另一方面,“華夷”間并不是絕對的差別,“夷”入“華”則“華”之,“華”入“夷”則“夷”之,體現(xiàn)了相對包容與靈活的特征,即使有“文化優(yōu)越感”并不意味著要完全取代、滅絕認同群體自身的文化。教化是雙向發(fā)展的,其主流是中原文化使得周邊族群或是產(chǎn)生認同,被納入天下體系中;或是“外族”入主中原后,繼承和維系中原文化施以統(tǒng)治,確保了歷史的延續(xù)性與政權的正統(tǒng)性。

      美國學者杜贊奇提出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復線”模式,即同時存在著“文化主義”與“民族主義”兩種族群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念在歷史中交替出現(xiàn)。當中原政權勢力衰弱之際,“夷狄”已不再是施以教化對象,而是對中原政權具有嚴重威脅,此時就會產(chǎn)生一種“民族主義”,突出“華夷之辨”,保衛(wèi)中原、抵御夷狄的狹隘、偏激、排外、種族主義的思想是為主流意識形態(tài),仿佛回到“華夷之辨”最初之意。一旦外族建立的中央政權繼承和采用中原文化作為統(tǒng)治之術時,此種“民族主義”便會偃旗息鼓,“文化主義”得以翻身。清末民初之際,面臨西方殖民體系和民族主義話語體系的沖擊,傳統(tǒng)族群觀逐步解構,在進化論思想驅(qū)使下,“文化主義”被“民族主義”所取代,被知識階層和革命者們視作救亡圖存利器。盡管存在復線的意識形態(tài)與價值觀念,多族群長期共存于天下一家而非造成大分裂產(chǎn)生了自在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傳統(tǒng)族群觀既是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在歷史中逐漸形成的思想支撐,強調(diào)以“文化”“教化”促成天下一統(tǒng),避免了在遭遇殖民主義與民族主義雙重沖擊下,在多民族統(tǒng)一國家向民族國家轉(zhuǎn)變中能夠避免大分裂、大解體的重要維系。“中華民族認同之所以能夠在近代以來實現(xiàn)‘自在’向‘自覺’的歷史轉(zhuǎn)變,是因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天下觀念’‘ 大一統(tǒng)’思想等因子不僅孕育了中華民族認同的文化土壤,而且是古代王朝試圖建構中華民族的文化要素?!保?7]

      三、沖擊與再造:民族主義話語體系下的“中華民族”

      近代以降,王朝中國統(tǒng)治者意識到自身不再是“天下”之中心?!疤煜麦w系”在西方政治、經(jīng)濟、文化思想直接沖擊下直接崩塌,維系了長時間的族群觀走向了歷史的十字路口。西方民族主義思想以及隨之傳入的民族國家建構理念,使得民族、民族國家、主權、國民、邊界等一系列新的話語表述成為挽救國家危亡的曙光。民族主義理念作為西方舶來品,雖同傳統(tǒng)族群觀內(nèi)在邏輯與價值含義截然不同,但二者仍然產(chǎn)生合流,經(jīng)歷了復雜的再造過程,對傳統(tǒng)族群觀不斷蕩滌。此時,“中華民族”便作為合流下最為重要的產(chǎn)物,出現(xiàn)于歷史舞臺,并不斷被賦予新的內(nèi)涵與指向,成為影響至今的話語表述。從該詞發(fā)端至今,其內(nèi)涵釋義經(jīng)歷了多次再生產(chǎn),即“漢族”指向、“五族”指向、“國族”指向、“宗族”指向、“民族”指向。

      (一)“漢族”指向

      前文提到,存在于中國歷史上處理族群關系的復線模式之一的“民族主義”,發(fā)端于中原政權凋敝衰弱、周邊族群借此入主中原建立新政權之際。在少數(shù)族群政權勢力衰弱之時、新舊政權交替之際,“民族主義”大旗再次浮現(xiàn)。元末朱元璋討元檄文就有“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行動綱領,此處所謂的“中華”顯然特指漢族。近代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面臨民族危機時,從歷史資源中尋找推翻清朝政權的正當性與合理性,具有狹隘、偏激、排外、種族主義色彩的“華夷之辯”也就順理成章成了政治口號與行動綱領。同盟會創(chuàng)立時就將“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建民國、平均地權”的“三民主義”明確為政治綱領,同朱元璋的討元檄文一脈相承,強調(diào)“中華”一詞所涵蓋范圍只限于漢族。此時,“中華”一詞與其說是漢族或是漢族群,倒不如說是漢種人,從體質(zhì)、文化上全面加以區(qū)別??此剖峭品f式王朝建立新式國家的革命口號,實質(zhì)是中國歷史上“華夷之辨”與西方民族主義的結合。此種歇斯底里且單純的種族主義政治口號,過于強調(diào)“漢族”等于“中華”,在當時革命時期一呼百應。以至于梁啟超1905年在《歷史上中華民族之觀察》提到“中華民族”這一概念,“即普通俗稱所謂漢族者”[18]4。

      (二)“五族”指向

      當推翻清政府的革命目標得以實現(xiàn)后,再談過度突出“漢族”為“中華民族”的唯一結構,勢必阻礙新生政體的鞏固。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之際提到:“國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tǒng)一。”[19]2一般觀點認為,“五族共和”理念的發(fā)源于此,并在此后一段時間內(nèi)為多數(shù)人所公認。實際上,孫中山在此僅僅作為該理念的官方表述者,早在幾月前的武昌起義后,各界商議成立軍政府相關事宜時,“五族共和”就已提出。①即“一、以諮議局為軍政府;二、稱中國為中華民國;三、改政體為五族共和;四、規(guī)定國旗為五色,以紅黃藍白黑代表漢滿蒙回藏為一家”。而后在上海召開的共和聯(lián)合會大會確立依照“五族共和”之意,以代表“漢、滿、蒙、回、藏”的紅、黃、藍、白、黑五色旗作為國旗。至此,“五族共和”已成新共和政體基本政治觀念之一。潘先林指出,“五族共和”理念源自于梁啟超“大民族主義”即“中華民族實由多數(shù)民族構成”和楊度“五族合一論”,該思想可追溯至傳統(tǒng)的“天下一統(tǒng)、華夷一體”的族群觀中。[20]之所以發(fā)生由“漢族”到“五族”的內(nèi)涵轉(zhuǎn)向,是新政權維系統(tǒng)一與樹立認同的現(xiàn)實需求。“漢滿蒙回藏”既是中國歷史上建立過強大政權的民族,并在當時分布于廣大領土范圍中,對新政體統(tǒng)一的影響不言而喻?!疤煜掠^”統(tǒng)各族群于天下之中,借歷史資源的正面價值,“五族共和”對此觀念予以繼承與延伸。民眾認同象征物由王朝轉(zhuǎn)為國家的同時,新塑造的觀念則體現(xiàn)了對歷史的繼承與延伸,以此確保在新舊政體過渡之際“作為整體的中華民族”在本體與意識上得到雙重延續(xù)。與僅指“漢族”相比,此時的“中華民族”將“漢滿蒙回藏”列為同等一類,是對狹隘、偏激的種族主義思想的摒棄。但不可否認的是,以“五族”作為“中華民族”置其他各民族于此范疇之外,使得“中華民族”內(nèi)涵存在極大局限。

      (三) “國族”指向

      “五族共和”在民初時期,以一種政治口號和行動策略出現(xiàn),其目的是維護統(tǒng)一和爭取認同,一時成為 “中華民族”的核心。作為該思想理念的官方表述者,孫中山也只是扮演著傳遞者的角色,“民族主義就是國族主義”才是他真正秉承的理念。長期受西方民族主義思想與“民族—國家”理念的影響,建立同美利堅民族類似“國族”的“中華民族”,實現(xiàn)向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轉(zhuǎn)型正是他所追求的“合漢、滿、蒙、回、藏五族國民,合一爐以冶之,成為一大民族”,即美國式的“熔爐”理論。他認為,當時內(nèi)憂外患局面的造成,是因為中國沒有“國族主義”,沒有如美利堅民族一般的“國族”,進而無法合力統(tǒng)一、以御外敵。對于如何“合一爐以冶之”,在他看來,“四萬萬中國人可以說完全是漢人”,就是將其他民族熔于漢族之中,將各族多元熔為漢族一體,創(chuàng)造新的“中華民族”即中國的“國族”。鄭大華就指出,這是一種“擴大化了的大漢族主義”[21]。孫氏以“國族”為“中華民族”指向,是以西方民族主義思想和“民族—國家”理論為外在形式,其實質(zhì)內(nèi)容還是借鑒了中國傳統(tǒng)歷史資源,突出了“天下觀”引導下的天下一統(tǒng),只不過此種“天下一統(tǒng)”的前提是“華夷之辨”,只強調(diào)“中華民族”是一體的“國族”,是“中華民國”這一現(xiàn)代國家中的“nation”,是與“中華民國”相對應的單一“民族—國家”中的“國族”。高翠蓮認為,孫中山將中華民族國族化,是將西方民族理論與中國傳統(tǒng)歷史文化的結合,是以“民族主義”為意識形態(tài)的產(chǎn)物。[22]“國族”取代了“五族”成為“中華民族”新的內(nèi)涵,將歷史上傳統(tǒng)“中華”與現(xiàn)代意義上“民族”相互結合。

      (四) “宗族”指向

      繼承和延續(xù)“國族主義”的南京國民政府,首先徹底拋棄了“五族共和”理念,最直接的表現(xiàn)就是用“青天白日旗”取代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其次是用“宗族主義”新解“國族主義”,將組成“國族”的各民族降格為“宗族”。1943年發(fā)布的《中國之命運》就明確指出,承認中華民族為“國族”,是由其他五個“宗族”而非“民族”組成的整體。“國族主義”關注的是“合一爐以冶之”,鍛造如同美利堅民族般的一體,“宗族主義”則更加強調(diào)作為整體的“中華民族”同作為個體的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如同兄弟姐妹組成家庭一樣,血統(tǒng)相連,文化相通,歷史相享。即便如此,其中體現(xiàn)的明顯的大漢族主義傾向也正是延續(xù)了“國族主義”內(nèi)容。以往有關研究對此多以批判,尤其是其中的大漢族主義傾向,認為是對各民族之間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與文化差異的忽視,降低了各民族的政治地位與利益訴求,是一種歷史的倒退。但通過進一步分析,此時的“國族”與“宗族”理念已經(jīng)具備了類似于費孝通先生“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中的內(nèi)容:“中華民族作為整體,宗族是組成整體的各個部分,是構成中華民族的分子;兩者是一個大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關系?!币环矫?,大漢族主義傾向雖較為明顯,但其對于“中華民族”與各民族間關系的表述仍具有啟發(fā)意義。另一方面,孫中山的中華民族國族化更多只是“想象的共同體”,建立一個單一民族的“民族-國家”;“宗族”指向的“中華民族”對傳統(tǒng)歷史資源的借鑒更為豐富,蔣介石試圖以此建立一個多族群的“民族—國家”。[23]

      孫中山與蔣介石對“中華民族”內(nèi)涵的表述,一是繼承和沿用了“中華民族”的提法,均認為“中華民族”就是與“中華民國”相對應的“國族”,“中華民族”是一個整體;二是蔣介石將組成“中華民族”的部分“宗族化”,既強調(diào)整體也突出部分,明確兩者的關系。無論其中內(nèi)容提法是否科學與符合實際,在官方政治層面上顯示兩者關系還是比較清晰的。但在知識分子階層中,卻出現(xiàn)了“中華民族是一個還是多個”之爭。前者以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為代表,于1939年刊發(fā)《中華民族是一個》明確指出,在中國只有一個“中華民族”,“五族”不應稱作“民族”。之所以稱“五族”為“民族”,本身就是帝國主義瓦解和分化中國的陰謀。第二類觀點以人類學家吳文藻先生、費孝通先生為代表,認為當時“五族”可以稱為“民族”,邊陲地區(qū)生活的各民族也是“民族”,不同群體間的差異性、多樣性是真實存在的。確保各民族都能獲得平等權利,享受相同利益,會自然而然維護而非分裂整體。80年前的這兩類不同學術傳統(tǒng)與研究視角的對話,關注中華民族與各民族之間關系,如何看待整體與部分,實際上一直延續(xù)至今,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少數(shù)族群問題研究去政治化”“第二代民族政策”“民族共治論”等話語表述中,均能尋覓到與之相關聯(lián)之處。

      (五)“民族”指向

      抗日戰(zhàn)爭期間,中國共產(chǎn)黨在進行政治動員和維系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時,已經(jīng)潛意識地將各民族納入到中華民族的范疇之中,暫且擱置強調(diào)超越國家界限的階級問題,意識到民族危機與國家命運在當時是首要問題,接受并開始使用“中華民族”一詞作為政治口號,目的是更好地整合國內(nèi)各民族力量,鞏固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1937年,中國共產(chǎn)黨在《我們對于民族統(tǒng)一綱領的意見》中就明確了“凡是中華民國領土范圍內(nèi)的所有民族都是中華民族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24]808。毛澤東在《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chǎn)黨》一文中,首次全面系統(tǒng)地論述了中國共產(chǎn)黨對于“中華民族”概念的觀點,文中沒有否認除漢族之外,還有其他少數(shù)民族的存在。[24]625對于中華民族的內(nèi)部構成明確的論述是在《抗日戰(zhàn)士政治課本》中:“中國有四萬萬五千萬人口,組成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包括漢、滿、蒙、回、藏、苗、瑤、番、黎、夷等幾十個民族”。[24]807-808

      至此,中國共產(chǎn)黨不僅肯定了“中華民族”的稱謂,而且對“中華民族”內(nèi)部結構做出表述,其中已經(jīng)蘊含著“多元一體”的辯證關系。此外,還明確了國內(nèi)各民族的存在,并冠以“民族”稱謂,保障各民族的權利,并摒棄自民初以來的或多或少的“大漢族主義”,克服了否認各民族多樣性的弊端,有效地做出了抗日動員。中國共產(chǎn)黨使用“中華民族”一詞,逐步形成“中華民族”觀念,明確了中華民族與內(nèi)部各民族之間的關系,以“民族”一詞稱呼各民族,奠定了新中國成立后“中華民族是56個民族組成的”的理論基礎。

      19世紀末20世紀初,被視為“治病良方”的西方民族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族群觀的不期而遇,造就了“中華民族”這一沿用至今的思想觀念,擁有不同的指向。帶有極強建構性質(zhì)的民族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族群觀相遇后,短時間內(nèi)就產(chǎn)生了歷史基礎濃厚的“中華民族”概念,促使現(xiàn)代國家建構與現(xiàn)代民族話語表述逐步完善。筆者認為,機械地照搬西方民族主義而不考慮中國傳統(tǒng)歷史資源,注定導致這一西方“地方性知識”因其局限性無法理解中國民族的“多元一體”;而對中國傳統(tǒng)歷史資源的借鑒,也并不意味著不需要“去其糟粕”?!爸腥A民族”觀念正是在這兩種話語的博弈與互動中,不斷擴充其內(nèi)涵,修正其表述,完善其結構,為各族民眾所認同。

      四、模仿與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本土化

      抗日戰(zhàn)爭期間,中國共產(chǎn)黨接受并采納“中華民族”,并通過具體民族工作實踐深化對該概念的認知,逐漸賦予其“民族”指向,進而沿用至新中國成立后,借助“民族識別”,正式劃分和確認了56個民族,作為組成中華民族的各部分。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缺乏理論認知與實踐經(jīng)驗,中國共產(chǎn)黨在處理民族問題時基本借鑒蘇聯(lián)的相關經(jīng)驗與模式。而后隨著民族工作的開展,中國共產(chǎn)黨逐漸規(guī)避已有民族理論的誤區(qū),重新闡釋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構建處理民族問題的體系,并依據(jù)時代環(huán)境變化不斷完善與調(diào)適。

      (一)從機械模仿到自我創(chuàng)造:民族自治與“多民族國家”理念

      馬克思、恩格斯對于民族問題有著大量論述,卻沒有單獨創(chuàng)立一個民族理論體系,其論述較為零散,都是位于馬克思主義體系框架內(nèi),“民族問題是社會革命總問題的一部分”。周傳斌對馬、恩有關民族理論的論述進行分析后認為,對人類社會民族問題根源及其解決途徑的探討,對原始社會史和“民族”“國家”形成問題的探討是其主要理論貢獻。[25]45-48蘇聯(lián)的成立,締造了多民族國家,對馬、恩民族理論創(chuàng)造性運用在民族實踐中,形成了蘇聯(lián)式民族理論與民族實踐模式。在這之中,主張“民族自決”和國家結構形式上的聯(lián)邦制,聯(lián)邦制國家以“民族”名稱劃分與命名。早期中國共產(chǎn)黨由于缺乏對民族理論與民族工作實踐認知,便“以蘇為師”,基本照搬蘇聯(lián)民族理論與實踐經(jīng)驗,主張建立聯(lián)邦制國家,采取“民族自決”方式應對國內(nèi)民族問題。

      隨著中國共產(chǎn)黨在理論闡釋與實踐工作的不斷深入,上述兩種方法的弊端逐漸增多。長征及抗日戰(zhàn)爭期間,在進行廣泛政治動員以獲取支持時,中國共產(chǎn)黨一方面沿用和發(fā)展了“中華民族”概念,認為漢族和其他民族共同組成中華民族;另一方面意識到民族關系與民族問題的重要性,在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框架下,對原有模式予以修正,探索新理論與新思路。對于“民族自決權”,中國共產(chǎn)黨沒有直接提到取消民族自決權,而是對自決權有了更為明確的認識,將自決權中所包含的分離與獨立傾向剝離,導向民族自治。1941年的《回回民族問題》直接提到,民族自決權并不等同于自決和分離,不等于在任何情形下都要民族自決。民族自治的具體實踐,就是民族區(qū)域自治,在此方向上,中國共產(chǎn)黨開展了不斷嘗試,“依據(jù)民族平等原則,實行蒙回民族與漢族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上的平等權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區(qū)”[24]678,明確提出了民族區(qū)域自治構想。從“定邊縣回民鄉(xiāng)”“蒙古族城川自治委員會”等少數(shù)自治地方的局部實踐,到1947年成立第一個民族自治區(qū)——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民族區(qū)域自治完成了由點到面的歷史跨越。

      不僅如此,中國共產(chǎn)黨更是將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傳統(tǒng)歷史資源結合,同具體民族工作實踐結合,創(chuàng)造并堅持了“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而非“統(tǒng)一多民族的民族國家”,并在該理念確立與實踐過程中,得到了蘇聯(lián)方面的支持,而非繼續(xù)堅持聯(lián)邦制形式。[26]166-188一方面,“多民族國家”理念既體現(xiàn)了對中國傳統(tǒng)“天下觀”的借鑒,如前文提到,“天下”不是某一個群體所獨有,而是追求多元族群共享,和而不同。由此種觀念所引發(fā)的是一種“多元一體”模式,強調(diào)一體的同時保有多元,是王朝中國維持上千年所追求的理想圖景。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主張“民族”擁有平等政治權利,以及參與政治的合法性與必要性。由此,保障各民族平等權與自治權就作為黨和國家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兩者相結合,造就了“多民族國家”理念,延續(xù)了中國優(yōu)秀歷史文化傳統(tǒng),也繼承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基本要點。中國共產(chǎn)黨堅持并貫徹這一理念,建立新中國之際就確立了“我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并將其寫入憲法。自成立之時,中國共產(chǎn)黨追求的就不是歐美式 “民族—國家”的國家形式。通過長期革命斗爭與實踐經(jīng)驗,蘇聯(lián)式“多民族聯(lián)邦國家”也逐漸失去效力?!岸嗝褡鍑摇崩砟钆c實踐的確立,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歷史文化資源、中國國情在處理民族問題上結合的正確產(chǎn)物,創(chuàng)造了全然不同于“民族—國家”的另一種模式。

      (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提出與官方肯定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diào):“我們講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一體包含多元,多元組成一體,一體離不開多元,多元也離不開一體,一體是主線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動力,兩者辯證統(tǒng)一?!保?7]習總書記的講話將費孝通先生在20年前提出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上升為官方表述,體現(xiàn)了黨和國家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肯定。2018年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提到,“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中國人民始終團結一心、同舟共濟,建立了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發(fā)展了56個民族多元一體、交織交融的融洽民族關系,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華民族大家庭”。費孝通先生之所以提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從宏觀上講,新中國成立后,政府進行民族識別工作,確立了56個民族,并制定實施了有利于各民族發(fā)展的相關政策,得到大力發(fā)展的同時,各民族的民族意識逐漸增強,加之“中華民族”與“56個民族”同用“民族”一詞,西方“族群”理念傳入我國,國際勢力對我國民族問題進行干預,各民族與中華民族關系的張力日益凸顯;從個人原因上講,1939年的那場論爭涉及的核心問題所造成的困惑始終無法解開?!爸腥A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過程。它的主流是由許許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單位,經(jīng)過接觸、混雜、聯(lián)結和融合,同時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個你來我去、我來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個性的多元統(tǒng)一體?!保?8]1費孝通先生的這一提法,指出了在多民族國家內(nèi)部中華民族與各民族間的關系,以及在多民族國家框架下對“中華民族”觀念進行新的闡釋,是對“多民族國家”理念繼承與內(nèi)涵延伸,豐富了這一理念的內(nèi)在性、價值性與系統(tǒng)性。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對這一論述做出了官方肯定與表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出,直接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所蘊含的重要價值,完成了從學術觀點上升為政治話語的巨大飛躍。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為前提,中國共產(chǎn)黨走出一條從模仿到創(chuàng)造的本土化民族理論之路,實現(xiàn)了從民族自決、聯(lián)邦制到民族自治、民族區(qū)域自治的理論與實踐之雙重超越,形成了“多民族國家”理念,確立了“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法理存在?!爸腥A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提出,為“多民族國家”理念注入新的內(nèi)涵,也為認識“中華民族”提供新的理論參照。兩者均將已有民族理論同中國傳統(tǒng)歷史資源相結合,產(chǎn)生了新的話語表述,前者為后者提供了論述框架,后者則為前者豐富了內(nèi)涵屬性。

      五、結語

      歷經(jīng)傳統(tǒng)“天下觀”與“華夷之辨”,從西方“民族主義”化的“中華民族”,再到“多民族國家”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作為民族實體形成于王朝中國歷史長河中,覺醒于近代民族危機、國家危亡中,再造于革命斗爭與國家建設中,貫穿于中國歷史進程中。正如費孝通先生指出:“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近百年來中國和西方列強對抗中出現(xiàn)的,但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則是幾千年的歷史過程所形成的?!保?8]1陸海發(fā)提到,“中華民族”誕生于中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進程中,是相互選擇與互動的結果,并強調(diào),中華民族共同體不僅是巨大的歷史遺產(chǎn)和文化遺產(chǎn),更是一個凝聚各方面力量進而推動中國多民族國家結構形式加以維系和強化的基礎性政治資源。[29]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出,并不是“無根之水”,也不是虛擬想象,更不是歷史虛無主義之產(chǎn)物,是對中國歷史文化資源與既有民族理論的有效結合。其所依據(jù)的理論淵源,是中國傳統(tǒng)“天下觀”、西方“民族主義”思想、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在今后一段時期仍是民族理論中不可忽視的政治文化資源。對這些資源的利用,更要有選擇的考量,在今后的闡釋研究中,要極力避免“食洋不化”與“食古不化”兩種極端知識取向。[30]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互交織,共同作用,造就了“中華民族共同體”自身的復雜性、多元性,也導致了作為“意識本體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即“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來源的多層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個多元、歷史、立體的意識體系,附著在“多元一體格局”和多民族國家形成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扎根于各階層民眾認同意識中,實現(xiàn)了從自在到自覺的過程,歷經(jīng)多次碰撞仍具有強大生命力,正在成為一個完整統(tǒng)一的話語體系。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睂㈣T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民族工作的基本任務,也是新時代民族工作思想的主線。作為意識層面的中華民族共同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理論自覺與根本前提,對其理論淵源的探討,有助于理解其深刻內(nèi)涵與理論意義。

      猜你喜歡
      國族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族群
      論《白牙》中流散族群內(nèi)部的文化沖突
      新興族群的自白
      時代郵刊(2019年24期)2019-12-17 11:49:30
      漢德森 領跑年輕族群保健品市場
      1912至1949年期間中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強化
      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形塑與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路徑研究
      高句麗族群共同體的早期演進
      團結穩(wěn)疆視閾下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考
      滕州前掌大墓地的國族問題
      東方考古(2016年0期)2016-07-31 17:45:44
      臺灣如何看待日本占領折射國族認同
      海峽姐妹(2015年9期)2015-02-27 15:13:06
      辽宁省| 武平县| 东平县| 天全县| 龙海市| 永清县| 青海省| 乌兰察布市| 桦南县| 中方县| 彭水| 孟连| 长治县| 赣榆县| 井冈山市| 津市市| 皮山县| 揭西县| 康马县| 离岛区| 阿拉善右旗| 黎川县| 邳州市| 抚州市| 胶州市| 武安市| 申扎县| 贵定县| 芷江| 玛多县| 昆明市| 韶关市| 北安市| 宁明县| 桃江县| 齐河县| 泰和县| 新晃| 勃利县| 崇左市| 花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