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贈生
摘 要:本文探討了中國畫教學對教育的意義以及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欣賞能力。
關鍵詞:國畫 培養(yǎng) 意義
引言
作為美術領域獨特的民族表達,中國畫是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藝術瑰寶。它具有數(shù)千年的悠久歷史,是中國文化,哲學,審美情趣和智慧的完美結合。因此,在中小學合理安排,有效組織開展中國畫教學,具有不可替代性和重要性。下面我將簡要介紹一下我對中國畫教學意義和方法以及探究如何在國畫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力。[1]
一、國畫教學的意義
1.培養(yǎng)學生的“意象”思維
中國畫作為民族藝術與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fā)展密不可分?!靶蜗蟆彼季S是中華民族通過長期思考和實踐創(chuàng)造出來,認識世界,創(chuàng)造文明的一種認知和方法論。寫意畫以“意象”的方式表達客觀事物,實現(xiàn)自然物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超越,實現(xiàn)一種主觀情感。它不是對客觀事物的冷漠和否定,而是對客觀事物本質的深刻把握。它有自己的審美理想和表達,是傳統(tǒng)繪畫的精髓??梢哉f,寫意畫是中國藝術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以“寫意”為目的的中國畫是基于“上帝”和“沙”的原則。它不注重物體的明暗體積,不追求物體的現(xiàn)實關系,而是建立“墨線”-- 這個古老而簡單的“形象”符號,并賦予其更豐富的情感內涵,從形式到本質,形成中國畫與西方繪畫的差異。不同的思維方式創(chuàng)造了不同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受特定思維影響的中國畫的“寫意”風格是中華民族理想,抱負和“民族精神”的真實寫照。在長期發(fā)展中,寫意與主客觀相結合,在客觀世界的再現(xiàn)與主觀世界的表現(xiàn)相結合中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方式。主觀世界的表現(xiàn)已成為主導方面,畫家用“寫意”來主宰“移民”。石濤說過:“畫者從于心者也。畫中的客觀對象已經(jīng)通過畫家心靈的靈魂,注入了自己的感受,不同的人感受到不同。 通過學習徒手畫,學生在“意象”思維中的鍛煉是顯而易見的。[2]
2.培養(yǎng)學生的“寫意”造型觀
中國畫在表達形象和反映生活方面有自己的理解和方法。中國畫家并沒有使用現(xiàn)實的方法來完善和總結生命的物理形象。它是圖像的一般性和類型,通過“意圖”和形象的魅力揭示其本質特征:在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時,強調細微之處,強調內涵,曲折和抒情。那么,中國畫的審美意識的物化形式有哪些特點呢?簡單說來,就是“寫意”。在中國的毛筆和墨水實踐中,墨水的混合,干濕濃淡,它構成了一個水墨的世界,這使得學生在這種墨水和毛筆交融的變化中有無盡的樂趣。這對學生既有美好的啟蒙,有情調的培養(yǎng),也有中國繪畫技法的訓練。中國畫教學主要是指導學生的“形象”思維和“寫意”建模。因此,在中國畫的具體教學活動中,正確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使學生掌握“寫意”的概念。為了指導技術和控制技術,可以正確實現(xiàn)中國畫教學的目的。
3.提高學生的修養(yǎng)和內涵
長期以來,中國畫家都愿意在畫作中寫詩和蓋印,以便將詩歌,書法,繪畫和印章融為一體。中國傳統(tǒng)繪畫大師幾乎都是書法家和詩歌作家。郭熙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它不僅說明了詩歌和繪畫的不同特質,也解釋了詩歌和繪畫的身份。近代以來,齊白石說,中國畫是“喜歡喜歡的人”。 文學藝術家的主觀感受,審美趣味和思想傾向之間似乎有很大的關系。從藝術形式來看,它主要體現(xiàn)在繪畫上詩歌、書法和繪畫的完美結合。在審美方面,它吸收了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理論中豐富的營養(yǎng)。歷代的中國畫家都寫了很多非常豐富的繪畫理論,在世界美學和藝術領域具有重要的價值。在中國畫史上,有“深山藏古寺”和“野渡無人舟自橫”、“蛙聲十里出山泉”之類的故事。中國畫講究平面化,傳統(tǒng)文人畫“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其主要特征,如王維的詩“山居秋暝”,不僅是時間是秋天的傍晚,懺悔的地方是一片空曠的山林。仿佛聽到泉水流過石頭的鼾聲,這是一幅清新而美麗的山水畫。中國畫的風格經(jīng)常通過改變客觀事物的原始藝術狀態(tài),即意象,來表達藝術家在更高審美層面感受的真實和情感真理。 學生在不斷學習中將逐步提高自我修養(yǎng)和內涵。[3]
二、審美情趣與鑒賞力的培養(yǎng)方式
1.在欣賞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力
在中國畫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欣賞中國傳統(tǒng)繪畫,同時研究中國畫的表現(xiàn)形式和審美趣味。讓學生自然地感受到中國畫中的一些繪畫知識,例如: 虛實相生、以形傳神以及意境等。在引導學生欣賞八大山人的“荷石水禽圖”時,讓學生感受到畫面鳥石的造型和意境。另外,在引導學生欣賞徐悲鴻的“八駿圖”時,那奔騰的駿馬激發(fā)中國人民的奮發(fā)自強、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徐悲鴻的“愚公移山”象征著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從構圖中,我找到了虛擬和真實的繪畫技法,然后向學生介紹了一些繪畫的相關背景。作者正在經(jīng)歷國恨家仇,借助繪畫來托物寄情。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讓學生從繪畫中感受到,作者內心的孤獨和非凡,不僅是學生理解繪畫意義所必需的。也使學生和作者在情感上產(chǎn)生共鳴,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在對中國畫的繪畫的解釋中,“暗藏”的技巧應該通過舉例相應的繪畫來加深學生的感情。例如,齊白石的蝦,畫得很好,它們與“暗藏”不可分割。主要表現(xiàn)是畫面并沒有畫水紋,但也有水的感覺。從而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在課堂上,有必要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使整個教室環(huán)境具有藝術吸引力。繪畫不是一門孤立的藝術。例如,當你欣賞中國山水畫和花鳥畫時,你可以用一些古箏曲。增加課堂教學的情緒,并添加一些古詩來解釋。體現(xiàn)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讓學生感受到靈魂的美麗,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2.在繪畫技法練習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以及鑒賞力
在繪畫技法的實踐中,學生將學習各種方法,如筆法,墨法,水破墨和色破墨等方法。讓學生了解可以通過各種繪畫方法來實現(xiàn)的審美境界。首先是筆法:讓學生了解筆的作用和筆的力量。在墨水方法的基礎上,學生們解釋了各種墨水方法,如潑墨,破墨和積墨,使學生學會合理使用墨水,然后創(chuàng)作生動形象的作品。 還有水法:對水有嚴格的要求。因為中國畫也被稱為水墨畫,在畫中,水和墨,而最能反映水技術的是潑墨。你可以通過畫蓮花來練習水墨畫。需要在平時的練習中自己去體會。最后,顏色方法,大多數(shù)中國畫主要是墨水,顏色只是一種輔助,雖然顏色不是很多,但并不意味著顏色不重視。色彩在表現(xiàn)中國畫的主題、情感時依然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在給學生一個線條解釋時,主要強調線條的表現(xiàn)力,這樣學生可以在繪畫過程中盡可能多地表達線條的情感。繪制線條時,您可以通過墨的干濕濃淡及線條粗細快慢的變化來表達審美價值和情感變化。加強學生對書法與繪畫之間關系的正確理解,了解其本質。繪畫,印章、詩歌和書法可以聯(lián)系在一起,讓學生將這四種藝術聯(lián)系起來進行繪畫的學習。教師以一種容易讓學生接受的方式學習技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參與技術見解的交流,從而提高他們的繪畫能力。 通過組織學生參加一些繪畫展覽,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繪畫素養(yǎng)。增加學習中國畫的興趣,讓中國畫的學習真正成為一種享受美的方式。 學生受到老師的啟發(fā),可以提高自己感知藝術的能力,并發(fā)現(xiàn)作品中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的一些情感。 也可以邀請一些優(yōu)秀的中國畫畫家給予學生指導,讓學生能夠感受到不同的繪畫方法和繪畫思維。增強學生學習中國畫的信念,主動開展中國畫研究,最終提高審美情趣和欣賞能力。
3.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提高審美情趣與鑒賞力
教師在課堂上對中國畫的基本教學不能只停留在課堂上,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需要與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引導學生善于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當齊白石畫蝦時,為了表現(xiàn)出蝦的精神,他仔細地觀察蝦的形狀,運動過程和蝦的數(shù)量。堅持寫生。所以其筆下蝦達到了形神兼?zhèn)涞木辰纭M瑯?,當徐悲鴻畫馬時,他還對馬進行了詳細的觀察,專門研究了馬的解剖結構。 熟悉馬的肌肉和骨骼,最后畫出的馬不僅有形狀,更有其神,而且也將自己憂國憂民的情緒表達出來。因此,在教授中國畫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和細節(jié),并從生活中尋找一些繪畫材料和靈感。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欣賞能力,增強學生對中國畫的熱愛。[4]
4.鼓勵學生多去進行實踐
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繪畫基礎后,將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練習,使學生能夠靈活運用課堂上學到的一些技術知識。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強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加深了學生的記憶。可以經(jīng)常舉辦書畫展,任務驅動,增強自信。同時,通過繪畫實踐,使學生在學習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缺點,積極尋找問題的根源,從而改善學習方式。通過評估學生的作品,教師還可以了解學生對技術的掌握程度。找到指導的重點,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繪畫能力。
結語
中國畫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民族特色十分明顯,從繪畫材料和工具到繪畫題材和繪畫技法。他們比其他繪畫更注重繪畫的魅力,更注重情感情緒的表達。中國有許多傳統(tǒng)繪畫,如風景,花鳥,人物等。當藝術家創(chuàng)作時,他不僅展示了創(chuàng)新技術,還擁有自己的品味。因此,在中國畫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生的技能訓練,還要注重審美情趣和鑒賞力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周瓊潔.探究在國畫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力[J].美與時代(中),2018(1).
[2]王夢.淺談國畫教學中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力培養(yǎng)[J].美術教育研究,2016(10):111-111.
[3]趙艷.淺談國畫教學中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力培養(yǎng)[J].科教文匯旬刊,2008(1):111-111.
[4]文葉琳.淺述如何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力[J].成功:中下,2017(10):00208-0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