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城 鄭智華
摘要:大學生生死觀現(xiàn)狀是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首先,大學生受到傳統(tǒng)生死觀的負面影響,忌諱談論有關生死的問題。其次,高校生死觀教育不足或缺乏。高校教育很少涉及生與死的具體過程、意義及情感體驗等問題,傳遞給學生的價值信念又往往比較抽象、空泛,且多從人生理想的角度進行。再次,學校自殺預防機制沒有很好地發(fā)揮作用。因此,正確審視大學生生死認知現(xiàn)狀中存在的問題,這是制定落實高校生死觀教育的有效措施的首要環(huán)節(jié)。
關鍵詞:高校 生死觀 現(xiàn)狀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20-0018-03
根據(jù)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危機干預專業(yè)委員會的權威數(shù)據(jù),自殺在我國已成為位列第五的死亡原因,僅次于心腦血管病、惡性腫瘤、呼吸系統(tǒng)疾病和意外死亡。[1]而在大學生中,自殺已成為僅次于意外傷害事故的第二位死亡原因。近年來高校大學生自殺自殘、惡意傷人的事件逐漸增多,從側面反映了目前在大學生中的確存在無視生命、無視生命價值的情況,他們可能對生命的意義缺乏深刻的思考,他們的生死觀也許還沒有他們的智力發(fā)育那樣完善;更重要的是,現(xiàn)行的教育中也的確存在某些缺口,以至于許多大學生不能理性地、成熟地對待生死,理解生死的真正涵義。因此,正確審視大學生生死認知現(xiàn)狀中存在的問題,這是制定落實高校生死觀教育的有效措施的首要環(huán)節(jié)。
本文通過對廣東十所高校按照簡單隨機抽樣方法進行問卷派發(fā)以及深度訪談(結果見表1),在此基礎上揭示與分析高校大學生群體的生死觀現(xiàn)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tǒng)生死觀對大學生的生死觀產生負面影響
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中,死被認為是不吉利的,中國人對死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注重當下的感性生活??鬃诱f:“未知生,焉知死?”[1]儒家文化重生輕死,把死亡問題排斥在生命視野之外,這是中國人忌諱死亡、恐懼死亡的文化根源之一。它影響著社會以及整個的教育,進而影響著我們的教師對待死亡的態(tài)度。部分教師對死亡問題一筆帶過避而不談,忽略生命的原初意義,忽略對生命本身的感受,忽略對有關死亡諸多細節(jié)的體驗,例如自殺、死亡焦慮與恐懼等,從而簡化了死亡問題,遮蔽了死亡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在這樣的教育環(huán)境下,學生無法形成正確的生死觀,對死亡的悲哀與恐懼更無法得到紓解。
隨著大學生閱歷的增加、對生死問題的思索變得復雜,容易產生困惑與恐懼。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在死亡恐懼感和死亡悲傷感方面,男女生的差異不大,但在死亡恐懼感方面,各年級的差異較大,一個總體的趨勢是年級越低的學生對死亡的恐懼感越大,年級越高的學生對死亡的恐懼感越小。在面對死亡現(xiàn)象時,76.15%的大學生產生了害怕恐懼、驚訝難以接受、悲傷哀痛的情緒;參加葬禮時有61.54%的大學生表現(xiàn)出害怕、悲傷情緒;在聽到家人或老師講一些涉及生死的話題時,32.31%的大學生表示出不舒服、難以接受的感覺;18.46%的學生在生活中比較避諱“死亡”的字眼;16.92%的大學生害怕死亡。當問及大學生“如果你能夠選擇死亡的時間,你最能夠接受的死亡時間是什么時候?”的問題時,有的回答說“自己愿意什么時候死就什么時候死是最好的”或是回避的態(tài)度表示“不想回答”等,這都表明大學生希望能夠對死亡時間進行主觀控制,因為他們心中存在潛在的死亡恐俱意識。選擇“自己想死的時候”的有26.93%,選擇“不死”的有15.38%。選擇“我不想回答這個問題”的有20%。
在傳統(tǒng)生死觀的負面影響下,人們不談論、不思考有關死亡的問題,難以形成理性、科學的生死觀教育氛圍,導致學生無法獲得正確的生死知識,缺乏理智面對生死問題的心態(tài)。對死亡產生了恐懼、害怕的心理,甚至有人認為“死亡”是解決問題的手段,生命是自己的,不需要對任何人負責等錯誤的觀念。
二、高校生死觀教育模式缺失
由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回避死亡問題,生死觀教育在我國仍然是個盲區(qū)。無論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還是社會教育,都沒有一整套系統(tǒng)的實施生死觀教育的制度、模式,課程設計、師資培訓、研究項目等也非常缺乏。有些教師認為與學生談論“死亡”“自殺”的話題,會有教唆“自殺”的嫌疑,會誘發(fā)學生走向“自殺”,走向“死亡”。因此在課堂上很少對大學生進行生死觀教育,學生很難在課堂上獲得生死方面的知識。從調查結果看,學生反映教師講授生死知識的情況是:“經常講、很少講、從來不涉及”三個回答分別占12.31%、75.38%、12.31%。假如我們的教育有設置生死觀教育的體制、相關課程與教材,具一定相關生死專業(yè)知識的師資,那么學生就可以很便利地在課堂的學習中獲取有用的知識背景,這對于他們正確對待生命與死亡的問題是絕對有益的。
大學生不僅難以從學校獲得生死知識,在家里也很難獲得生死知識。對“你的家庭成員(父母、祖父母等)有和你講過關于生死的話題嗎?”的回答如下:“經常講”的僅有6.92%;“很少講”的占22.31%;“從來不涉及”的有70.77%。這些數(shù)據(jù)很讓人擔憂:生、死是人生里不可回避的問題,每個人都會產生的疑問,更何況是具備一定思維與思考能力而又正在接近成人的大學生。他們已經無法從學校教育中獲得生死知識,滿足其好奇心與求知欲,而最接近他們的家庭教育也沒有很好地發(fā)揮其教育的作用。這是整個社會,包括各個領域里缺乏生死教育模式導致的?,F(xiàn)實的社會環(huán)境,并沒有缺少生死觀教育的素材。只是沒有一個制度、一個模式系統(tǒng)地以理論體系的形式將其貫穿起來,經人有意識地傳授給每一個在校的學生或需要的人。所謂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人都要遵循一定的制度模式,教育也不例外。學校與家庭教育都無法傳授相關的生死知識,學生唯有轉向社會上的書刊、電視、網(wǎng)絡等媒體求知。而調查結果顯示,大一、大二的學生對老師和學校教育的依賴程度比較大,而大三、大四的獨立性較強;在男女性別差異中,希望“老師課堂講授”的差別不大。對“你主要通過什么渠道獲取有關生死知識”的回答中有61.54%的學生是通過電視、報刊、網(wǎng)絡等媒體獲取生死知識的。
沒有正確生死觀做依托,缺乏足夠的識別能力和抵抗能力的大學生,很容易受社會上一些不健康的、消極的思想觀念所迷惑,例如一些教唆“自殺”的網(wǎng)站、兇殺暴力的網(wǎng)絡游戲、壓抑死亡音樂,渲染了自殺悲觀厭世的情緒。歸根究底還是由于生死教育模式的缺乏,導致無法對社會宣傳兇殺、暴力的信息源進行有效的遏制。在965份有效問卷中只有30%的大學生知道什么是“生死觀教育”,其中52%不清楚什么是“生死觀教育”,而18%的人根本就不知道,可見高校開展大學生生死觀教育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三、自殺預防機制效力不足
應試教育以開發(fā)學生的智力、灌注基礎和應用知識為主,學校鼓勵學生不斷地去爭取更多的榮譽,而對生死觀教育、挫折教育、人格發(fā)展等方面的關注甚少。問卷調查表明,導致大學生自殺的直接原因通常有:失戀、學習壓力、就業(yè)壓力、經濟壓力、人際關系不良、身體疾患、心理和精神障礙等。但是,學習競爭、就業(yè)競爭等的壓力不是每個大學生都可能遇到的嗎?為什么偏偏就那些人選擇了自殺?這只能歸咎于自殺者的心理承受挫折能力差,社會適應性弱,無法從困境中脫離,回歸現(xiàn)實生活。同時,我們的教育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通過九年義務教育、高中教育后進入大學教育的大學生為何依舊如此脆弱而不堪一擊呢?我們的教育告訴了他們怎么考試、怎么考高分,卻沒有告訴他們怎么面對突如其來的困苦。學生認為大學生活是美好的、快樂的,對面臨的挫折困境沒有充分的思想認識和心理準備。當所有的一切壓力與痛苦集中而來時,他們沒有足夠的背景性知識與經驗告訴他們該如何應對,而錯誤的、偏頗的生死觀讓他們覺得死亡是對生活壓迫的解脫。另一方面,學校的心理咨詢與輔導機構沒有發(fā)現(xiàn)問題,適時適當?shù)剡M行干預,給予幫助。對學生發(fā)出的一些危險信號沒有足夠的重視,任其自由發(fā)展,以致無法挽回。例如,在回答“你如何看待自殺與自殺者?”這個問題時,大部分學生表現(xiàn)出贊同和理解的態(tài)度,表示假如自己有克服、解決不了的困難時,或者也會選擇自殺來擺脫困境,能理解自殺者選擇自殺時的心境……這些解釋大多都停留在對自殺者的心理層面的理解,并沒有從理性的角度深入思索活著的意義和預謀死亡的代價,沒有清醒和理性的思考,可以說這些都是很危險的信號。具體的數(shù)據(jù)如下:
在對自殺的看法方面,70.1%的學生認為自殺是有理由的;22.58%的人認為自殺可以解決問題;78%的學生認為自殺是懦弱的表現(xiàn);88.6%的學生認為自殺是不負責任的。對問題“你有過自殺的想法嗎?”的回答如下:30.06%的學生偶爾會閃現(xiàn)自殺的念頭,13.93%的人時常有自殺的想法,表明他們在遇到生活中無法跨越的“坎”時選擇自殺的幾率比較大,這部分人是學校生死觀教育的重點對象。55.47%的學生從來沒有想過自殺,表明這部分學生對社會適應性、心理承受能力都比較強。在產生過自殺念頭的學生中,各年級的差異不明顯,但女生的比例比男生略高。
以上數(shù)據(jù)說明,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生命意識薄弱,缺乏對死亡的正確態(tài)度,容易產生對生活的無意義無價值感。而學校、家庭教育對這部分學生進行心理疏導與輔助,沒有占領對學生進行生死觀教育的主陣地,一些報刊、網(wǎng)絡等媒體極易誤導學生在困苦無助時作出輕生的行為。問卷調查顯示,73.08%的大學生認為目前最大的壓力是學習與就業(yè),33.08%受人際關系與情感問題的困擾;也有產生“生活有什么意義?”“如何做人,生命的意義何在?”等的思考。而顯然這些問題是需要有比較專業(yè)的知識、人生經驗較豐富的長者或教師采取一個適當?shù)姆椒ㄟM行引導、解惑的。但調查結果顯示,當學生遇到煩惱的事情選擇尋求朋友幫助的占53.08%;向老師、父母傾訴的分別占0.77%、7.69%;做心理咨詢的僅1.54%,悶在心里的占6.15%;自尋途徑解決的占51.54%。由此可見,我們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心理咨詢機構并沒有起到有效的作用。與此同時,對突發(fā)的惡性事件,學校沒有給予正面的引導與及時的援助。
綜上所述,在生命關懷視野下審視大學生生死觀的現(xiàn)狀,發(fā)現(xiàn)其中確實存在一定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這些原因當中,部分高校生命教育的缺位與失效是重要原因。因此,如何根據(jù)這些具體實際情況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的優(yōu)化路徑,這是高校急需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曹日芳.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危機干預專業(yè)委員會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一屆學術大會會議紀要[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5(6).
[2]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5.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