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君
摘要:任何國家的民主政治都會根據適合其特殊國情而設立的結構形式運行,國家結構形式一經確立就不會有原則上的改變,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本國的政治發(fā)展水平,或者說國家結構形式對國家各方面的發(fā)展都可能起到關鍵性的作用。能夠引起關于國家結構形式的討論和分歧的基本點在于,國家權力的集中或者國家權力的下放和分散。所謂的分權就是帶有聯邦制性質的政治色彩,特別是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出現權力邊界模糊以及地方政府的社會管理功能和行政事務的角色越發(fā)明顯的時候;單一制的國家結構一般會被認為是中央政府的權力越來越集中同時不予地方政府自主性權力。國家結構形式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代表著一個國家的政治本質,但無論國家結構是否異同,它都有可能實現一個國家不同程度的政治民主。
關鍵詞:單一制 國家結構 民主政治
中圖分類號:D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9-0240-02
一、堅持單一制國家結構形式的科學性
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為我國的國家結構提供了合法依據
在我國作為根本法的憲法當中就有關于行政區(qū)域的劃分以及地方國家權力機關的權力分配的相關規(guī)定。憲法第三十條規(guī)定:全國分為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省、自治區(qū)分為自治州、縣、自治縣、市;縣、自治縣分為鄉(xiāng)、民族鄉(xiāng)、鎮(zhèn);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分為區(qū)、縣;自治州分為縣、自治縣、市;自治區(qū)、自治州、自治縣都是民族自治地方。① 我國的國家行政區(qū)域的劃分以及其各單位機關的權力都有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而且是由我國中央政府進行劃分和決定。這種形式的權力劃分實際上就是我國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下放權力的典型表現,為的是讓地方政府可以更好地、因地制宜地去管理當地的事務。
2.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我國的國家結構的高度匹配
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是由廣大人民選舉出的人民代表組成,代表人民的利益進行民主決策,體現的是人民群眾的大眾權力。另外,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就是立法機關,體現的是一種法治的非人格化權威。同時也說明國家權力的實施是為了代表人民去實現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在我國獨有的政治環(huán)境和社會土壤當中建立和發(fā)展起來的,是為實現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目的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我國廣大人民群眾可以根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障和充分行使憲法和法律賦予自己的民主權利。只有當人民群眾在有效行使自己合法的政治民主權利后產生一種公民的政治責任感、榮譽感和滿足感,人民才會更加重視自己的權利,那么現階段我國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是一個可以將其實現的民主途徑。
3.單一制的科學性要求高度重視中央和地方的權力關系
我國在全國范圍內劃分各個地方行政區(qū)域并授予其行政權力、任命地方政府官員的權力只能來自于中央層面,并且在今后的發(fā)展過程中若出現不相適應的地方也只能由中央層面進行調控和改變。因此,中央層面和地方政府層面必須在法律方面有明確而嚴格的權力規(guī)定,地方政府要聽從中央的政治安排,服從中央的行政命令、維護中央權威。這是由我國的特殊國情決定,所以在我國實行中央和地方的徹底分權是與我國長期的政治發(fā)展歷史和單一制國情不相適應的。在我國,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給予行政權力是一種下放權力的政治行為,又可以認為是根據我國具體的政治和社會發(fā)展情況作出的符合現階段發(fā)展趨勢的關于國家行政權力的正確調整。
4.我國的政黨制度與國家結構形式的高度契合性
在我國唯一合法的執(zhí)政黨,只有中國共產黨,這是由我國的國情決定,是廣大中國人民選擇了這樣一個偉大的政黨。一黨制的政黨結構從某種程度上就決定了我國必然實行單一制的國家結構。在中國,人民群眾要通過合法的渠道和途徑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就必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進行。因為只有中國共產黨代表的才是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而黨沒有自己的利益。黨和國家運用法律的形式來確保和實現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且黨和相關政府機關部門在監(jiān)督法律法規(guī)具體實施和運行等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提供了制度上和方向上的規(guī)范和保證。
二、堅持單一制的國家結構形式的合理性
(1)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秦國結束戰(zhàn)亂局面并統一六國以后,郡縣制作為一種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被秦采用。但秦朝的地方政府不一定總是服從中央朝廷,古代國家剛開始建立,地方的權力不能很快地收歸并受中央政府管轄,然而這并不是一個重大政治缺點,當時秦朝的地方政治民情的特殊性需要一個自主的權力空間去更好地進行統治,只要保持全國性的穩(wěn)定和統一就十分困難。一個國家要想做到符合政治發(fā)展規(guī)律,就得意識到中央政府必須下放一定的行政權力和社會管理權力給各地方政府。我們應該用歷史的眼光和辯證的觀點去看待和思考問題。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體制也隨著不同朝代的更迭進行相應的變革和調整或者采用兩者結合的辦法。到了漢代,中央政府也采用郡國制,各地方的諸侯們的自治權很大,漢靈帝時期由于地方割據勢力增強,就造成了地方諸侯們形成強大的威脅去對抗中央朝廷的嚴重局面。隋唐兩代為避免出現這種現象,在學習和總結漢代的政治統治經驗的基礎上,將政治權力從地方收歸于中央朝廷才使得統治較為長久。唐朝后期,地方政權的割據之風開始興盛。宋代建立了較為完善的中央集權制度,然而由于中央政府權力的過分集中卻使得全國行政效率低下。元朝時期,統治者意識到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下,給予地方權力有利于自身的長遠統治。明朝在繼承元朝的政治制度的同時也加強了集權,在明太祖前,三省制度下,皇權是有限的,而且守法是皇帝的美德。由此可知,我國兩千年多年來的封建專制統治并不是將中央集權體制貫徹到底,而是伴有地方分權體制的實行,二者相統一的過程。
(2)從政治文化的角度來看,政治制度就是在政治文化的基礎上產生并形成的,所以必須基于一定的政治文化國家結構形式才能得以產生和發(fā)展。以儒家思想為中國傳統政治統治的核心主導思想為主,比如統治等級分明、長幼尊卑排序、社會秩序穩(wěn)定等思想和觀念運用在國家的整體層面上也是一樣,必須有一個權力集中,可以進行統一調度的中央政府的存在,可以將各種行政命令準確無誤地傳達到各級地方政府,并且各層級政府所掌握的權力也具有層次性,最后,各地方政府以最快的效率對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處理和加以解決。
總之,我國獨一無二的傳統的政治文化從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我國的國家結構形式就是單一制,它是最符合儒家思想要求的。深受作為傳統文化核心思想的儒家文化所影響和造就的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對中央的統一的權威產生政治上的信仰和依賴,那么這也會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選擇單一制的國家結構形式提供強大而又自然的合法性基礎。
三.堅持我國的單一制國家結構的重大意義
1.有利于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的建設營造一個穩(wěn)定的整體客觀環(huán)境
單一制結構本身具有的穩(wěn)定性的特點,是其他形式的結構所不具備的。并不是說,只有效仿發(fā)達的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制度才能擁有自由和民主,才能擁有穩(wěn)定的政治環(huán)境。不同的國家結構形式都能通過合理有效的方法建立政治權威實現國家的政治穩(wěn)定。單一制的結構在我國這樣的特殊國情和環(huán)境中有利于為我國中央政府建立一個強大而又合法的政治權威。各個地方的政治環(huán)境和經濟發(fā)展狀況各異是我國很顯著的實際基本國情,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就要引導我國的人民群眾要對我國的政治制度形成強烈的基本共識,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強大的政治共同體,這樣的政治權威集中于中央政府,同時增強了我國政府的合法性。
在現階段這個重要時期要保證我國在各關鍵領域進行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有條不紊,就必須營造一個良好的政治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來確保發(fā)展狀態(tài)的穩(wěn)定。同樣,在我國要順利實現現代化發(fā)展和轉型的前提條件就是要有穩(wěn)定的政治秩序,就必須建立起強大的合法的政治權威,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我國各方面發(fā)展的整體穩(wěn)定,才能又好又穩(wěn)定地進行各方面的深化改革。那么在我國能滿足這些條件的國家結構就必須是單一制。
2.有利于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和先進性
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性質的發(fā)展中國家,在改革開放40年的時間里,不管是政治、經濟還是思想文化方面都實現了巨大的騰飛,我國的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推出一千五百多項改革舉措,主要領域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人民生活不斷得以提高,攻堅脫貧工作取得顯著性成就,我國解決了六千多萬貧困人口穩(wěn)定脫貧的問題,城鎮(zhèn)新增就業(yè)年平均一千三百萬以上,社會中等收入群體持續(xù)擴大,等等。
3.有利于維護祖國統一
縱觀歷史長河,中華民族一直就是一個追求國家統一,渴望和平的團結的偉大民族。近代以來,從鴉片戰(zhàn)爭的民族恥辱到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中國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戰(zhàn)爭和社會動蕩。隨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統治下的軍閥混戰(zhàn)、地域封閉、民族隔閡等障礙被掃清后,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艱難險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在少數民族的治理問題上我黨曾試圖建立部分聯邦制,但在充分認識聯邦制國家結構所不可避免地趨于中央和地方分裂的固有缺點后,最終制定了符合我國當時基本國情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選擇了單一制的國家結構形式并在后來被證明是正確的??偟膩碚f,廣大的中國人民對國家統一的強烈渴望以及理性的愛國主義情感決定了我們國家選擇了單一制結構。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一個最根本的政治前提,有了這個前提,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體系當中才能占據主導地位,使馬克思主義成為一種科學的思想理論體系以及在現階段引領一切學科發(fā)展。所以這足以證明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夠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擁有強大生命力和牢固的指導地位,才能更好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注釋:
①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Z].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8:67.
參考文獻:
[1]周葉中.憲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37.
[2]林尚立.國內政府間關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曹德本.中國政治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吳晗.明史簡述[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6]王俊拴.當代中國的國家結構形式及其未來走向[J].政治學研究,2009(3).
[7]林泰,林伯海.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探究[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5(17).
責任編輯: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