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宏偉 傅利鋒 呂美麗 吳天泉
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qū)中醫(yī)醫(yī)院 浙江 紹興 312030
我們采用竹夾板治療橈骨遠端骨折有完整隨訪資料512例患者,取得滿意效果。報道如下。
1.1 納入標準:①原始影像學證實為穩(wěn)定骨折者:關節(jié)內骨折塌陷<2mm,掌傾角為正值、尺偏角>10°,橈骨短縮<3mm者,干骺端簡單骨折;②原始影像學證實為相對穩(wěn)定骨折者:關節(jié)內骨折移位塌陷2~5mm,掌傾角-25°~0°,尺偏角>0°~10°,橈骨短縮3~5mm,干骺端中度粉碎骨折。
1.2 一般資料:2016年1月~2017年12月,明確診斷為橈骨遠端骨折的患者512例,其中男性208例,女性304例,年齡40~81歲,平均57.02±2.12歲,病程10天以內。其中A組為本院治療組260例,B組為推廣單位治療252例。
2.1 復位和固定方法:對符合納入標準的骨折患者采用拔伸牽引、擠壓捺正等手法復位后,由助手維持牽引。施術者根據骨折類型、患者手臂長短,預裁剪和塑形4塊竹夾板。利用三點復位加壓原理或兩點加壓原理,放置4塊小夾板(腕掌側、背側、橈側、尺側各一塊)和加壓墊,繃帶纏繞、布條加壓捆扎、超腕關節(jié)固定。伸直型骨折固定于掌屈30~40°,尺偏10~15°;屈曲型骨折固定于背伸20~30°,尺偏10~15°。術后即刻拍片判斷骨折復位情況,必要時再次復位調整。
2.2 練功和隨訪:術后每周拍片復查X線,患者進行肩、肘、指關節(jié)的主動功能鍛煉。固定3周后,將竹夾板調整為中立位固定。6周解除外固定,進行腕關節(jié)伸屈功能鍛煉,前臂旋轉功能鍛煉,3個月內避免提重物。
3.1 療效標準:影像學復位評價標準:優(yōu):關節(jié)面平整,掌傾角>10°,尺偏角>20°,橈骨長度恢復,干骺端對位對線好;良:關節(jié)面尚平整(塌陷<2mm),掌傾角正值、尺偏角>10°,橈骨長度短縮<3mm,干骺端橫向移位<5mm,成角<15°;差:關節(jié)面塌陷(塌陷>2mm),掌傾角為負值、尺偏角<10°,橈骨長度短縮>3mm,干骺端橫向移位>5mm,成角>15°。臨床功能按Coony[1]評分評價腕關節(jié)功能:優(yōu):90~100分;良:80~89分;可:65~79分;差:<65分。
3.2 治療結果:見表1、表2。
表1 初始復位影像學評價比較
表2 6個月時臨床功能評分比較
竹夾板治療橈骨遠端骨折是本院“三六九傷科”的傳統(tǒng)技術,其治療穩(wěn)定性或相對穩(wěn)定橈骨遠端骨折的臨床療效在課題組的前期研究已經獲得肯定,總體優(yōu)良率在88.82%[1]。本次推廣結果顯示本院治療臨床優(yōu)良率為90.77%,推廣單位臨床優(yōu)良率為88.89%,兩者無顯著性差異。說明基層衛(wèi)生機構的骨傷專業(yè)人員只要經過專門培訓,嚴格按技術規(guī)范操作,一樣可以獲得很好的療效。在推廣本技術的過程中,筆者有幾點體會:①重點對施術者的讀片能力進行培訓,從而正確判斷患者骨折是否屬于穩(wěn)定或相對穩(wěn)定骨折,把握好竹夾板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適應癥;②對骨折手法復位和固定方法要進行多次培訓和模擬操作,課題組應下到一線進行現(xiàn)場技術指導;③要加強病人術后隨訪管理和功能康復指導,特別是在患肢腫脹期或消退期及時進行捆扎帶的松緊調節(jié),及時復查X線片,避免骨折再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