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喜艷 劉 筠
(南昌市洪都中醫(yī)院骨科,江西 南昌 330008)
肢體發(fā)生骨折以后,局部軟組織有疼痛與腫脹癥狀出現(xiàn),在腫脹達一定時期以后即有張力性水泡出現(xiàn),進一步將感染與疼痛發(fā)生率提升,也在無形中延遲了手術的時間,還會發(fā)生筋膜室綜合癥的可能[1]。骨折后腫脹不僅可能增加患者的不適感,且對切口的愈合可產(chǎn)生負面影響,耽誤患者出院[2]。我科2016年2月—2016年11月,針對骨折入院后腫脹患者采用穴位進行中醫(yī)定向透藥治療來消除患肢的腫脹的發(fā)生,獲得的效果理想,詳細內容見正文。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2月—2016年11月本科室收治的46名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選用的均為四肢骨折的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的方法,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23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26例,年齡16~70歲,平均年齡43歲。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骨科常規(guī)護理措施進行護理,常規(guī)給予冷療、中藥涂擦等治療措施。
1.2.2 試驗組 在采用骨折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使用中醫(yī)定向透藥療法進行治療。使用方法:將藥物貼敷于腧穴之上,以疏通經(jīng)絡、調和氣血、調整臟腑陰陽平衡,根據(jù)不同病癥辨證選擇不同的處方。上肢骨折選用主穴和阿是穴;如內關穴、合谷、手三里、曲池、尺澤、天府穴等中醫(yī)定向透藥時,患者會感覺麻、酸、脹會下傳到中指,上傳到肘部,這樣才能有較好的效果[3]。下肢骨折選用足三里、陰陵泉、陽陵泉、內外膝眼、脛骨的邊緣、三陰交等會感覺麻、酸、脹會下傳到小腿,上傳到膝部。每次20 min,每日2次。
1.3 觀察指標 腫脹程度的評價標準為:若皮膚腫脹正常,但是有皮紋存在為1度;若腫脹后皮紋消失,但是未有水泡存在為2度;腫脹較為明顯,皮膚表面發(fā)亮且較硬,有水泡出現(xiàn)但是未有筋膜室綜合癥為3度。
觀察2組患者治療后第1、3、7天的局部腫脹情況,治療后1 d 2組無明顯變化 (P>0.05),治療后3 d、7 d 2組腫脹程度有明顯的差異(P<0.05)。
表1 2組患者1、3、7 d患肢中點周徑比較 (±s)
表1 2組患者1、3、7 d患肢中點周徑比較 (±s)
?
在臨床中常見的一種體征即為四肢骨折,術后3~7 d為腫脹發(fā)生的高峰時期,且腫脹與疼痛為骨折以后最主要的癥狀表現(xiàn),血管破裂是腫脹發(fā)生的主要原因,疼痛主要是由于組織內壓力增高、炎癥介質所引起的[4]。骨折后給予抬高患肢,冷療等方法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腫脹感和疼痛感。在中醫(yī)的觀點上認為,創(chuàng)傷致血脈破裂、筋肉受到損傷,血液在肌膚間逸入,氣血運行不暢,血積成瘀,氣滯等原因都會誘發(fā)疼痛。中醫(yī)定向透藥主要是通過藥墊穴位刺激達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經(jīng)絡在人體中屬于一個運行氣血的通道,其與內臟相通,并且貫穿內外,連接肢節(jié),使得人體的內臟器官與外部的各個器官之間連接成為一個整體,通過各個器官的相互調節(jié),來使人體的內部功能時刻處于相互協(xié)調、平穩(wěn)的狀態(tài)[5]。
骨折后是骨斷筋傷,氣滯血瘀,血流不暢,氣血運行失常,不通則痛,瘀積于皮膚腠理則腫脹不消,《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云:“氣傷痛、形傷腫”,損傷日久,水腫不消,經(jīng)脈受阻,氣滯血瘀,營衛(wèi)不和,發(fā)為腫痛。故臨床應以活血化瘀、利水消腫、運氣行血為治療原則。在上肢骨折中選取的內關、合谷、手三里、曲池、尺澤、天府穴處進行中醫(yī)定向透藥可以更好地緩解關節(jié)腫脹、疼痛的情況。內關穴是手厥陰心包經(jīng)的常用腧穴之一,主要用于心絞痛、心肌炎、心律不齊、胃炎、癔病等癥的治療,在該穴位處進行中醫(yī)定向透藥可以有效減輕骨折患者的疼痛感;合谷穴主要用于發(fā)熱、頭痛、目赤腫痛、鼻衄、血淵等多種病癥的治療,可以起到行氣活血、安神鎮(zhèn)痛的功效;手三里穴主要用于手臂無力、手足不遂等癥的治療,具有消腫止痛的作用;曲池穴對于有踝關節(jié)痛、小腿痛、腰痛患者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尺澤穴是人體手太陰肺經(jīng)上的重要穴道,主要用于肘部疼痛、手臂疼痛、上肢癱瘓、肘臂攣痛的治療,在該穴位處進行中藥定向透藥可以起到活血散瘀、行氣補血的作用;天府穴可以用于上臂內側疼痛的治療,具有緩解疼痛、調理氣血的功效。在下肢中選取的足三里穴主要用于下肢痿痹、中風、水腫、下肢不遂、心悸、氣短等癥的治療,在此穴位進行中藥定向透藥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力、疏經(jīng)通絡、扶正祛邪的功效;陽陵泉穴主要用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的治療,可以有效改善肢體麻木的情況,起到舒經(jīng)活絡、散瘀止痛的作用;陰陵泉穴主要用于腹脹、泄瀉、水腫、黃疸等癥的治療,具有利尿消腫的功效;三陰交穴具有健脾益血、安神、消腫利水的作用,與足三里穴配合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的功效。藥墊在電流作用下直接于腫痛部位,滲透至肌膚,深入筋骨,更好地發(fā)揮藥物的作用,藥效更佳[6]。
中醫(yī)定向透藥治療骨折術前、術后的腫脹、疼痛效果較好,操作簡單,縮短了腫脹消退的時間,減少了疼痛癥狀,且患者的接受度較高,安全性較強,在骨折患者中具有極高的治療意義和價值[7]。通過試驗組和對照組的對比研究,試驗組患者經(jīng)過中醫(yī)定向透藥前、后以及24 h的觀察發(fā)現(xiàn),未出現(xiàn)相關不良反應癥狀。綜上所述,對于腫脹以及疼痛的患者運用中醫(yī)定向透藥治療后,所取得的效果較為顯著,并且該藥具有諸多優(yōu)點,如起效速度較快,能夠讓患者在短時間內緩解癥狀、副作用較少等,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值得推廣。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過程中,大多數(shù)患者術后由于肢體功能尚未恢復的原因,感覺不夠靈敏,所以要避免電擊傷的發(fā)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