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春蘭
【摘 要】小學生的心智發(fā)育尚未成熟,辨別是非能力較弱,對小學生的實施德育至關重要。語文學科“人文性”特點決定了其德育教育使命。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是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必然。本文以語文教學實際為基礎,剖析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現(xiàn)狀與問題,探究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滲透;路徑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20-0230-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20.105
【Abstract】Primary school students mental development is immature and their ability to distinguish between right and wrong is weak.So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actualize mo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stage.The characteristics "humanism" of Chinese subject determine its mission of moral education.Therefore,it is inevitable to carry out moral education through quality education in primary Chinese teaching.Based on the reality of Chinese teaching,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mo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Chinese teaching,and to explore to how to execute mo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Chinese teaching.
【Key words】Primary language;Moral education penetration;Education methods
小學生的可塑性強,實施小學生德育教育是促其健康成長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語文學科是小學生學習的重要科目之一,其本身蘊藏著豐富的德育內(nèi)容。具有“人文性”學科特點的小學語文,其教學中滲入德育教育,有利于培養(yǎng)小學生的道德情操、個性品質(zhì)。正如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所說:“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只是一種失去手段的目的”[1]。
1 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現(xiàn)狀及問題
小學語文教學一直重視學生的德育,在課程中始終關注德育的滲透。但在小學語文教育具體實踐中,依然存在許許多多的問題制約了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的德育滲透,語文學科中的德育顯得蒼白無力。
(一)社會環(huán)境中的不良因素對德育教育的影響
信息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它既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捷,同時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如QQ、微信、斗魚、抖音等平臺已走進小學生生活。海量的信息讓學生目不暇接,小學生對豐富的世界的了解逐漸加快。這些網(wǎng)絡平臺上的不良信息如早戀、拜金、欺詐、腐敗等精神毒瘤對小學生的影響日益加重。小學生的心智發(fā)育尚未成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待形成,又有著極強獵奇心理,因此,極易將這些不好的社會現(xiàn)象當做正確的行為進行學習、效仿。
小學語文教師是“用教材教”的方式滲透德育教學。而語文教材內(nèi)容很難做到及時跟進社會現(xiàn)實,與現(xiàn)實社會存在一定距離。這樣,在教師對教材拓展不深的時候,語文教學局限于“本”,傳播的是與現(xiàn)實聯(lián)系不夠緊密的純理想化事物,與學生通過信息媒介了解的現(xiàn)實嚴重脫節(jié)。學生對這些理想化的事物產(chǎn)生質(zhì)疑、甚至是對抗。語文課堂滲透的德育與學生熟悉的現(xiàn)實產(chǎn)生偏差,語文學科所滲透的德育盡顯乏力。
(二)應試教育在智育上的片面追求對德育教育阻礙
雖然我國的國民經(jīng)濟在不斷發(fā)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但是年輕一代所面臨的升學壓力、就業(yè)壓力依然很重,激烈的教育市場競爭也成年輕人的又一重負。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對智育的片面追求,使得小學語文教育重視知識,而輕視德育。應試教育的影響尚未徹底根除,實施素質(zhì)教育還在路上。現(xiàn)今的教學評估依然重在考量學生智育水平的高低、學校的升學率的高低。
在以上因素的推波助瀾下,德育仍然被語文學科知識教學擠占。在嚴峻的就業(yè)形勢和激烈的競爭壓力下產(chǎn)生的精英教育,使得語文教學依然被當做升學的工具。許多教師不再重視思想情感的培養(yǎng),舍棄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只是簡單地讓學生獲得語文知識、習得語文能力。語文學科的教育功能喪失殆盡。
(三)語文教學德育滲透方式的單一對德育教育的制約
班級授課制度下,老師教學組織的單位是班級。而班級中的學生是不同的個體,其學習能力與認知水平參差不齊。教師難免會對小學生個體特性、主體地位等認識出現(xiàn)偏差,由于采用簡單的灌輸方法,語文德育教育仍是淺嘗輒止。在語文德育滲透上,教師僅僅只是了解小學生對德育知識的把握、觀察小學生行為是否符合德育規(guī)范,而較少集中關注小學生內(nèi)心情感是否發(fā)生實質(zhì)改變、信念是否深化。因而,在語文德育上,面向全體、因材施教這一教育原則的行動實踐起來難度極大。
2 提升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水平的方法
語文課程必須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還應該重視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圓滿完成語文知識、能力的教學,還應該注重學生的德育教育。這不僅是語文的課程目標,還是素質(zhì)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語文教師神圣職責。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可以朝著以下三方面進行嘗試:
(一)增強小學語文老師的德育能力
目前,我國許多小學語文教師依然只注重學生應試所需的基礎知識的、基本技能的傳習,只看重“教書”,不知育人。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一綱多本”制度下的教材編審更加科學、嚴謹,也對語文老師的個人能力與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挑戰(zhàn)。新課程教材更加注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也給老師留下了非常大的拓展余地,同時,也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開發(fā)課本資源能力。
新課程標準強調(diào)發(fā)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只注重填鴨式教學的教師,實施個性化的教育能力已顯得不足,面對新課程時有些不知所措。教育家杜威說過:“每位教師對于職業(yè)尊嚴應該有非常清醒的認識,對正確的社會成長應努力謀求?!盵2]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認真分析學生新知識與舊知識的聯(lián)系,深入領悟新課標,不斷探索德育方式,準確把握德育要求,充分挖掘教材德育內(nèi)容,緊密聯(lián)系學生實際,因材施教,將語文知識能力教學與德育教學有機融合,真正讓學生將德育內(nèi)容內(nèi)化余心,外化于行。
(二)增加語文課本中華傳統(tǒng)美德教學內(nèi)容
隨著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逐漸深入、語文教材的統(tǒng)一修訂,語文老師教學的發(fā)揮空間不斷增大。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鉆研教學方法、改變教學觀念。變智育為重的舊教學觀為智育、德育并重的新教學觀。德育教育應是小學教育中重要的部分。正如赫爾巴特曾經(jīng)說過“道德是人類社會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應該成為教育的最高目的”。將學生的品德教育與人格教育放在小學教育的第一位。改變傳統(tǒng)應試教育方法,讓德育教育成為小學教育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將德育融入到小學語文教學中,注重學生個人品格培養(yǎng)[3]。
(三)拓寬小學語文課德育教育宣傳的路徑
新時期的小學語文教學,不僅要與時俱進、自我革新,而且要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升語文綜合素養(yǎng),最終達到提升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目的。語文課堂中教師可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開展德育教育。如情境式教學,讓學生身臨其境,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涵;如體驗式教學,讓學生扮演課文里的各種角色,更好地加深感性認知;如合作式教學,讓學習小組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4]
通過豐富的課外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和興趣,提升他們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小學語文教學的課堂時間畢竟有限,課外實踐活動是課內(nèi)學習的有益補充。開展課外活動,要注重緊密結合學生的實際,要注重語文能力提升的同時,也要兼顧興趣,可以多開展角色扮演、詩詞誦讀、演講比賽等活動,寓德育與活動之中,實現(xiàn)寓教于樂。
【參考文獻】
[1]張煥庭主編.西方資產(chǎn)階級教育論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304.
[2]施修華等主編.教育倫理學[M].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1998:24.
[3]青兆杭.中華傳統(tǒng)美德在中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滲透研究[J].運動,2017(20):116-117.
[4]王偉.傳統(tǒng)美德在現(xiàn)代小學的境遇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