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霞
課堂,是學生生命成長的地方,是師生情感交流的地方。而語文是有生命的,語文的生命融入主體參與下的不斷生成的語境和語流中,語文的學習應該是在這樣活生生的動態(tài)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進行的。
回顧教學,我始終習慣把學生看作是一個“認知體”,把訓練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課堂目標。不難發(fā)現(xiàn),我們的語文課堂始終沒有解決這樣幾個問題:重思想教育而缺乏生活情趣;重知識積累而漠視文化認知;重教材示范而放松表達熱情。因此讓學生學會學習、主動學習,是我們老師一直思考并努力追求的大目標。所以,我認為一堂優(yōu)秀的語文課應當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精神,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幫助他們找尋自己的精神源泉,使他們一起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活力,喜歡語文課堂教學。
一、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情感的投入
當我們看到上課時部分學生懨懨欲睡,提不起精神;教師提問,少數(shù)人回答,思維積極的往往只有幾個。我們看到老師確實在認真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有些精彩的詞句也在著力推敲,可學生不承情,沒能打動學生的心。這樣懶散的課堂氣氛,教育資源浪費,師生的精力與時間也浪費了不少。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共同存在著一點,那就是缺少一個字“情”。平靜中冷冷的,冰冰的,缺少青少年的勃勃生氣,缺少學習中的熱情洋溢,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情感,不僅指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學習熱情,更指內心的體驗和心靈世界的豐富。因此,課堂里有感情的浪花,師生就會精神振奮,獨特的感悟、別有情味的語言就會如泉水叮咚,汩汩流淌。 讓課堂成為生命交流的地方,用愛心構建平等、尊重的和諧課堂。因此,在課堂教學前需要我們努力做到:研透教材,挖掘豐富的情感因素。
語文具有傳遞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功能,無論是寫景狀物還是敘事寫人,都飽含著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因此,教師只有在備課時認真體會作者的情感,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用真情掀起學生情感的波瀾,使他們置身于充滿濃烈氣氛的情境中,被深深感染。當然,在教學中,不同的文章,不同的課型,必然會產(chǎn)生不同的情感。教師只有在認真?zhèn)湔n上下功夫,才能做到依托文本,準確渲染一種情境,或愉快,或悲哀……有效地引領學生順著這種情境去深入地學習課文,讓教師的情、學生的情、作者的情和諧地融合在一起,達到水乳交融的境界,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培養(yǎng)。
二、課堂靈活,激發(fā)學生的情感
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是開放、鮮活、靈動的學習平臺,絕不能一成不變地讓學生呆板機械地死記硬背地接受吸納語文知識。只有探索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情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打動他們的內心世界,實現(xiàn)真正的有效教學。
1.教師用語言激發(fā)學生的情感
教師要用情感朗讀激發(fā)學生情感。俗話說,三分文章七分讀,將文字表達的情感變成易于理解的具有情感的聲音。教師在朗讀教學中,除指導學生讀出節(jié)奏,注重聲調和音量外,還要進一步滿懷感情地范讀,讀出文句中蘊涵的情感、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文字蘊涵著作者豐富的情感,需要我們的“情感王子”——學生主動投入、積極參與到閱讀過程中,一點一點地挖掘出來,達成情感的契合。如果學生能夠聲情并茂、恰如其分地運用感情朗讀,那么說明學生對課文已經(jīng)理解,那么閱讀也隨之被學生所深愛,成為他們無限的樂趣和不斷的追求。如教學古詩《送元二使安西》,簡介作者寫作背景,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想象元二使安西之行中的困難與艱辛,抓住“更”引導朗讀,讓學生體會作者此時的依依不舍之情。
2.用多種手段激發(fā)學生情感
語言和藝術是同源的,將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運用于語文教學,使得課文描寫的形象變成仿佛能看到、聽到、觸摸到的形象,就能使他們的感受更真切。例如,用音樂渲染與課文相似的氛圍,幫助學生想象課文描寫的畫面;用演一演的形式讓學生擔當角色、扮演角色,利用角色的新奇感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使學生更深切地理解課文中角色的思想、情感、語言和行為,在情感的體驗上得到很好的滿足。
總之,課堂是師生們神采飛揚的“陽光地帶”,是教師們煥發(fā)活力的“動感地帶”,是教師們激情燃燒的“情感地帶”。我想,只要我們努力,大膽地實踐,不斷地總結,在總結中追求更大的創(chuàng)新,就可以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激情四射,把語文課堂變成學生想學、樂學、好學的場所,讓學生真正在課堂上成為學習的主人,讓語文課永遠充滿生命的活力!讓學生喜歡我們的語文課堂!